香港“政改饭局”讲究不少
2014-04-29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这句话如今在香港,似乎正在被改写成——“革命需要请客吃饭”。自去年7月中旬香港立法会举办午宴,邀中联办主任张晓明与立法会议员们破冰交流政改问题以来,各种“政改饭局”就开始在香港政坛流行起来。去年8月、9月,特首梁振英在礼宾府连办三场政改饭局;今年1月,政务司司长林郑月娥也要在其官邸主持四场政改晚宴,其中前两场已分别于6日和7日完成,拉开新年“政改饭局”的序幕。
政改饭局“火花四溅”
港府设“政改饭局”的目的是为了建立良好的互动平台,让受邀者在轻松无压力的情景下就政改问題畅所欲言,交流讨论,凝聚共识,同时也可以让港府在撰写政改咨询文件时不至于“闭门造车”。一般说来,这类饭局邀请的对象包括持不同政见的社会各界人士。比如,梁振英去年的三场“政改饭局”,邀请对象中既有中央政策组前首席顾问刘兆佳、港区人大代表刘佩琼、大律师李律仁、传媒人褚简宁,也有民主党中常委张文光等多名泛民主派人士。最引人注目的是第二场饭局中,“占领中环”发起人之一陈健民和反对“占领中环”的“帮港出声”召集人郑赤琰同场出席,这种交流被称为“对话好过对打”。
林郑月娥本月举办的“政改饭局”也延续了这种尝试,甚至指明要各党派议员“打散”出席,以确保每场饭局都有不同意见的交锋。正因为这种安排,每次“政改饭局”几乎都是“火花四溅”,但也有人感慨每次都“有辩论、有争议、有交流,但无结论”。
官邸宴客,饭局有规矩
一般来说,“政改饭局”都会设在官员官邸。如梁振英选在行政长官官邸礼宾府的宴会厅,每次饭局邀请20-30人,筵开两席。林郑月娥则在其位于白加道的政务司司长官邸宴请议员。香港《文汇报》称,“政改饭局”之所以选在官邸,是为了尽显主人之谊,接待期间,没有了立法会会议上的规则,多了一分以家会客的情谊,虽是“政治饭”,亦是“友谊饭”。
主办方一般会精心安排晚宴,同时也厉行简约精神。林郑月娥6日的“政改饭局”菜单日前曝光,包括五道主菜 (野菌豆腐、姜米碧绿虾仁、清蒸海斑、蕃茄烤肉排和咖喱鸡)、一汤(粉葛赤小豆鲮鱼唐排汤),都是香港常见的菜色。有趣的是,饭后奉上红豆沙汤丸,反映港府希望各党派能在普选议题上凝聚共识,有个大团圆的结局。
饭局一般持续2-3个小时,除了特邀嘉宾外,律政司司长、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局长及特首办主任等港府官员也会参加。民建联副主席蒋丽芸6日参加了林郑月娥首场政改晚宴,她透露,这次饭局不是传统的圆桌形式,而是大家分坐在一条长桌前,林郑坐在桌子头位,左手边是其助理,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局长谭志源和律政司司长袁国强,分别坐在长桌的中间面对面位置,长桌最尾端是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副局长刘江华。不同政党的议员分布其中。
当然,这种饭局也不是毫无规矩。梁振英的政改晚宴就事先要求,与会者在宴后接受媒体采访时只能“自我表述,互不引述”,当时获邀的香港记者协会对此非常不满,认为这种安排与该会坚持的信息透明原则不符,因此不出席宴会。对此,特首办回应说,特首以往举行类似聚会时,一直都采用这一原则,这是希望让出席者能够畅所欲言。
对于“政改饭局”成效,各界评价不一。蒋丽芸认为,晚宴对话能够加强议员之间的交流,对推动政改、凝聚共识有积极作用。不过,民主党立法会议员单仲偕认为,几次饭局难以消除彼此分歧,因此对“政改饭局”的效果期望不高。公民党立法会议员梁家杰也直言,现有情况下,再多吃几顿饭也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