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新型本科教育方法研究与实践的思考
2014-04-29郑铁桥
郑铁桥
摘 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之一是培养、开发创新型人才。国家教育部和各省级政府有关文件非常强调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其中尤其强调要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本科生创新能力挖掘、培养和提升,是广大高校一线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本科生创新能力的挖掘、培养和提升,要求广大教师深入思考和实践创新型本科教育方法,在本科教育中综合运用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和方法,挖掘、培养和提升本科生批判性、研究性和创新性思维和能力。
关键词:创新型本科教育方法; 研究与实践;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3-144-002
一、引言
国家教育部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部门对创新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非常重视。2012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围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目标,“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各省级政府也根据中央政府要求,发布有关全面提高高教质量的指导文件,例如,2013年4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发布《关于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振兴广西高等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实施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支持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因此,如何贯彻国家教育部和有关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关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精神,是摆在广大高等教育第一线教师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
当前我国本科教育教学普遍存在三个问题:一是传统“一言堂”、“填鸭式”教育教学现象仍然存在。本科教育教学中,相当一部分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本科生已经具备相当的自我认知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仍然沿袭“一言堂”、“填鸭式”教育教学法,导致教学分离,没有充分发掘学生学习潜力和创新能力。二是忽视对本科生批判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相当一部分教师重视对学生灌输知识,轻视或忽视在教学互动中培养、挖掘、提升学生的批判、研究、创新的思维与能力。三是仍持“教师本位主义”,没有转换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角色上来。相当一部分教师仍坚持教师唱主角的定位,没有深切意识到学生是学习中心和主角,因而教学过程中少见活跃、严肃、紧张的教学互动,多见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无精打采、教师应付了事的现象。
如何围绕国家教育部和各省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教育文件精神,进一步创新本科生培养教育方法,挖掘学生自我潜能、培养提升学生批判、研究、创新思维和能力,是摆在广大本科教育一线教师面前的重大任务。为此,笔者就创新型本科教育方法研究与实践进行一些思考。
二、创新型本科教育需要实践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和方法
创新型本科教育方法,既要坚持国家高等教育指导思想,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遵循高等教肓规律,推动内涵式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也要实践国内外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
国内外众多学者关于创新教育及其方法,进行了大量探讨,提出了许多卓有见地的观点。例如,张鹏、刘助柏[1]从大学生个人对创新的认识、个人主动培养创新能力实践、学校对创新教育环境的营造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需求因素四方面分析,指出目前制约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五个因素中,只有“创新意识”比较令人满意,而“创新基础、创新智能、创新方法和创新环境”等因素欠缺;高校应积极营造创新环境与创新氛围。饶聪利、任保平[2]指出,国外把灵活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性的科研模式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概括起来,国外高校创新教育中普遍运用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等教学手段,例如,美国大学运用“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以及团队讨论和小组学习等教学方法。国外也把宽松平等的学习氛围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条件,提倡学术自由、独立思考;发现、尊重和培养学生的个性行为;鼓励提问,鼓励有创见的主张。胡燕、李祖超[3]指出,中美两国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途径有所不同:美国研究型大学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建立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课堂教学采用研讨班的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中国研究型大学通过建立能激发学生创造性的课程体系,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来培养创新型人才;通过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借鉴美国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途径的成功经验,中国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在本科教学中加强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力度,建立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改革课堂教学方式,积极开展课外研究和社会实践活动,营造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环境和氛圍。斯坦福大学校长汉尼斯认为,中国大学课程设置以讲座式为主,小组讨论的方式很少,学生不敢提问、不敢质疑,这样的教学方法限制了中国创新型人才培养。南京大学校长陈骏认为,缺少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教育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瓶颈;高校应通过新生研讨课计划、通识教育课程计划,以及增加学生的选择机会等举措,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质疑权威、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4]这些学者的观点无不指出,在本科生创新教育中,高校教师应该创新教育方法,实践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着重挖掘、培养、提升本科生的批判性、研究性、创新性思维和能力。
总之,就创新型本科教学而言,一线教师在教学互动中,一是要转变教学理念,要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要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二是要实践行之有效的创新型本科教育方法,例如案例教学法、“纲要信号”图示法、启发式、互动式、研究小组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换言之,高校教师应充分认识、尊重和发挥本科生认知、批判、研究、创新潜力和能力,充分认识、尊重和发挥本科生学习主体性,实践和创新教育教学方法,铸造本科生批判、研究、创新思维和能力。
三、关于创新型本科教育实践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考
为了有效实践国内外本科生创新教育先进理念和方法,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应精心建构衡量创新型本科教育模式和方法落实的量化指标体系,以本科生批判、研究和创新能力培养和提升为中心,评估创新型本科教育教学效果,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优化和提升创新型本科教育方法及实践效果。
创新型本科教育方法实践效果衡量指标体系的设计,要考虑本科生年级、人数、教学科目、教学要求等方面的差异。但是,一般地说,某科目创新型本科教育实践效果衡量指标体系的建构,可以考虑以下方面:
一是量化各种教育方法运用时间、次数以及设计具体实施情景。创新型本科教育一般实施案例式、讨论式和研究小组式教育模式和方法。这些模式和方法涉及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启发下的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应对任教科目学习时间内各种必要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的运用有总体的考量,并合理分配各种创新型教育模式和方法的实践时间和次数。通过具体教学情节的设计和展开,力图使学生明白和掌握相应的创新型教育模式和方法实践所蕴含的批判性、研究性、创新性思维。例如,通过案例式教学,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某知识点或面,而且要使学生领悟从具体到抽象、从实践到理论的逻辑思维路径和方法。通过讨论式教学,教师应使学生领悟一切知识的来源及其真理性在于经得起实践检验和理性批判,在真理面前没有权威,异议是开启真理大门的锁钥,知识是人类阶段性实践的成果,真理和信仰之间具有显然的界限,批判性思维和能力是个人、社会、国家创新的源动力。通过研究小组式教学,教师通过为研究小组指定或由研究小组自定研究项目,引导学生领悟研究范式、方法和规范性要求,启发学生在充分搜集、通读和精读研究材料的基础上,形成研究小组独特的研究主题、研究思路,并辩证地得出研究小组创新性结论和观点。
二是围绕创新型教育方法实践记录学生表现。学生个体、研究小组批判性、研究性、创新性思维和能力可以从教学实践中学生的各方面表现中得知。学生和研究小组的表现涉及每次实践创新型教育模式和方法时,学生或研究小组的参与度、活跃度、批判的大胆性、见解的新颖性、研究思路的独特性、研究观点的创新性等方面。教师要对这些情况记录在案,以作为衡量个人和研究小组批判性、研究性、创新性思维和能力的评估材料。
三是建构学生或研究小组批判性、研究性和创新性思维和能力的权重性指标。教师通过专家咨询法等方法,围绕创新型本科教育模式和方法,展开中学生或研究小组批判性、研究性、创新性思维和能力显露的表征,对各种表征所展露的批判性、研究性、创新性思维和能力的程度赋予相应的权重指数,最终根据各种权重指数和学生或研究小组的表征,给予学生个人或研究小组相应的批判性、研究性、创新性思维和能力程度评价。
值得指出的是,创新型本科教育实践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本身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优化。
四、结语
个人、社会和国家生生不息的活力在于其旺盛的创造力和创新力。创新力是创造力的表征和基点。创新力是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综合。当前,高校教师应该把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和提升放在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进行考虑,应该根据国家教育部和省级政府有关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文件精神,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运用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模式和方法,着重挖掘、培养、提升学生的批判性、研究性、创新性思维和能力;通过批判性、研究性、创新性思维和能力的综合挖掘、培养和提升,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创新型本科教育方法实践摸索路径、创造有效的教育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张鹏,刘助柏.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2006-11-28
[2]饶聪利,任保平.国外创新型人才培养及对中国的启示
[3]胡燕,李祖超.中美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途径的比较分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4]唐景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二十次全体会议综述,中国教育报,2010-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