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D在后循环缺血患者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2014-04-29李小龙
李小龙
【摘 要】 目的:研究TCD(全称为Train the Course Designer,中文名称为经颅多普勒)于后循环缺血病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我院随机抽取60例后循环缺血患者进行TCD检测,并用TCD检测方式与CT检测方式进行对比,分为TCD组和TC组,对TCD诊断后循环缺血的特异性、准确性和敏感度进行分析,我院统计软件为SPSS11.5,用该软件对检测数据进行分析得出(P<0.05)。结果:CT与TCD检测结果对比发现,TCD检测效果要高于CT检测效果,经研究发展,TCD组有效率高于TC组47.62%。结论:后循环缺血对患者造成的影响十分严重,应在病变早期进行诊断治疗,早期治疗效果直接影响着患者预后的身体健康,TCD检测方法是一种准确性非常高的病变检测手段。
【关键词】 后循环缺血 TCD 应用
【中图分类号】 R7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3-0022-02
后循环缺血症状具有较强的危害性,根据统计有22%左右的脑血管病由此引发,该病已成为较常见的神经科疾病。我院由于过去缺少科学的诊疗方法与临床治疗数据,致使我院医生并不十分了解该病症的发病机理和治疗措施,在治疗过程中经常遇到猝死事件,且其预后效果较差。因此,我院研究人员总结出应在早期治疗后循环缺血病症,确保患者预后健康。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我院发现TCD技术有助于提高诊断后循环缺血的准确性与敏感度,现将临床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观察病例选取2012年8月至2013年3月在我院接受诊疗的脑血管病症患者,经过患者同意后,我院与患者签订自愿诊疗协议。在此期间到我院接受后循环缺血治疗的患者总共有60例,其中男性患者人数为42例;女性患者人数为18例,患者年龄从37岁-69岁不等,患者平均年龄为54.31±2.2岁,在开展诊疗前,60例患者均按照我国脑血管病诊疗标准确诊。
1.2 临床情况
在所有接受诊疗的患者中,高血压患者、冠心病患者、高血脂患者人数分别为22例、26例、12例,其中54例患者有吸烟史,有43例患者嗜酒,临床诊疗症状为:眩晕、呕吐、头痛以及复视等。
2 研究方法
2.1 处理数据
我院统计软件为SPSS11.5,比对两组诊疗效果的单位为Y,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2.2 诊疗设备
我院选用TCD与CT两種诊疗设备诊断患者病情,对确诊的60例后循环缺血患者进行TCD检查,并将TCD检查结果与CT检查结果比对,分析评价TCD于后循环缺血病例检查中的敏感度与准确性。患者接受TCD诊疗时,患者头部应轻度前屈,经过枕骨窗口诊疗左右两侧椎动脉的血流流向、音频及流速等指标,并对血液情况进行频谱研究。
3 结果(见表1)
TCD诊疗技术成像显现:在60例后循环缺血患者中,椎基底动脉总计有200支,TCD检测准确动脉支数为196支,有97.92%,检测优良率,CT检测椎基底动脉总计有101支;其检测准确率为50.50%,TCD在对确诊的60例患者实施检测时,有58例患者经检测为后循环缺血患者,其检测有效率为96.67%,而利用CT技术检测60例患者时,其准确检测出30例后循环缺血患者,其检测有效率为50.00%。比对两组诊疗效果用Y检测,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4 结论
最近几年,我院在诊断血管壁动脉狭窄病症上普遍采用TCD技术,其检测效果较为理想,使我院诊疗技术得到了长足发展,该技术最重要的价值在于成像手段可靠,准确性优良,而CT诊疗技术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得到了广泛普及,其临床应用时间较长,该技术在临床诊断后循环缺血病症的时间也较长,但是,脑CT技术诊断病症的准确性与敏感度却并不高,我院归结其原因认为:脑CT技术在诊断脑干与骨头成像方面,其分辨率较低,局限了医疗人员观察范围,不能对病症做出准确、细致的分析。
TCD技术可以深入探析颅脑内血流情况,能够准确诊断血流病理与生理变化特点,同时TCD作为无创诊断技术,其应用受到广大患者的一致好评。血管内的血流速度获得源自低频超声发射使超声束得以穿透颅骨较薄的部位或区域,可直接在颅内底部的血管主干中成像,TCD检测技术可以实现定位功能,TCD发射脉冲时,结合探测深度选取脉冲频率,使脉冲能够直接成像于规定深度,使超声束只需发射于部位血管即可。后循环缺血指的是后循环脑梗死和TIA,经我院临床观察发展,后循环TIA约有过半病例会出现梗死现象,且TIA与脑梗死界限模糊值逐步增加,所以,以后循环缺血涵盖后循环TIA与脑梗死有助于临床观察和操作。
因我院临床资料与传统诊疗方法缺乏,致使医护人员并不十分了解后循环缺血性卒中,很多医生认为卒中引发瘫痪的破坏性较强,很多卒中病的猝死率较高且预后效果极差,但由于近年来我院临床研究与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TCD技术得到广泛普及,使临床治疗效果得到极大提升,医护人员已全面掌握该病症的发病机理、诊断技术和临床表征,为治疗后循环缺血病症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因此,我院在今后后循环缺血病例诊断时,采取积极实践态度,将TCD诊断技术广泛应用于后循环缺血病例诊断中,避免了很多临床卒中事件的发生,为治疗后循环缺血病例提供了有力的辅助检测手段。
本次临床诊疗资料中显示,脑CT和TCD椎基底动脉成像不符情况有95例,但通过临床分析与研究得出结论,95例检测不符案例均应以TCD检测结果为准,因为TCD检测结果的敏感性更高,其准确性高出脑CT46.47%,其余101支椎基底动脉病理分级和成像检测案例,脑CT与TCD检测结果的变化性不大,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应广泛采用TCD技术诊断后循环缺血病例,据本次临床实践结果统计,TCD临床应用价值要比脑CT临床应用价值高出46.47%,有统计学意义(P<0.05)。TCD技术敏感性更高,在诊断后循环缺血病例中具备特异性,因此,TCD在后循环缺血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较高,是临床后循环缺血诊断的主要技术措施,愿该技术在不久之后能够得到长足发展,随相关研究不断提高技术的可操作性与准确性,使后循环缺血患者的诊疗安全得到更有效保障。本次临床研究虽与其他学者的研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是因其病例人数和病症特性的不同,其研究仍然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值得在今后的临床诊疗中多多借鉴。
参考文献
[1]邵荣,周刚,刘定华,等依达拉奉治疗大脑中动脉区大面积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1,24(5):614-615.
[2]段云,李宝英,周瑞新,等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60例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9(5):77.
[3]邵荣,周刚,刘定华,等依达拉奉治疗大脑中动脉区大面积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1,24(5):614-615.
[4]Gulli G, Khan S, Markus 115. Vertebrobasilar stenosis predicts highearly recurrent stroke risk in posterior circulation stroke and TIA[J].Stroke,2012.40(8):2732-2737.
[5] Sameshima T, Futami S,et al. Clinical usefulness of and problems with three-dimensional CT angiography for the evaluation of arteriosclerotic stenosis of the carotid artery: comparison with conventional angiography,MRA, and ultrasound sonography[J].Surg Neuro1.2011,51(3):301-309.
[6]鞠奕,王拥军急性后循环缺血性事件预后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综合临床,2012,23(7):596.
[7]施国文,熊听丽,林岩,等后循环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2,21(4):263.
[8]何旭东,程伟进,戴圣伟,等依达拉奉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2,33(5):336-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