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发展 打造动感课堂
2014-04-29朱敏
朱敏
摘 要: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实施,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发展的理念越来越多地为广大教师所重视。教师设计活动,学生通过体验和亲历活动获取知识、自主发展。本文以“浮力”教学为例,从课堂引入、教学过程、课堂巩固、课堂小结四个环节展示新课标背景下打造“动感”十足的物理课堂,学生通过这种课堂充分感受生活、触摸物理,收获成功的喜悦。
关键词:新课标; 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科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3-034-002
新课程教育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为每个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机会。此外,秉承新课标中“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精神,本节课尽可能多的让学生联系生活、感受生活。在激发并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下,让他们通过学习和探究,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
1.新课引入“以情动人”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的引入通常采用新颖的、奇特的、生动的演示实验,有利于学生萌发热爱物理学的情感,从而激发学习动机。此做法固然是好的,但本人从三维教学目标的另一个角度来引入“浮力”,以情动人,吸引学生。
多媒体展示:以水为主的苏州动人图片,典雅的苏州园林、烟波浩渺的太湖、现代时尚的金鸡湖、我们相城区引以为傲的阳澄湖。
教师:同学们,我们能在如此美丽的地方生活和学习,应该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那么,阳澄湖面上的小船为什么漂浮在水面上呢?
利用这些图片引入,能深深触动学生的内心,看得出他们眼神中流动着幸福和喜悦之情,为这节物理课的学习打下良好开端。
2.学习过程“动静有常”
学生通过什么样的手段和方法、通过什么样的途径获得知识,直接关系到其学习收获的大小,对学生终身发展影响也明显不同,因此,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科学探究的能力是重要的教学目标。本节课主要围绕什么是浮力、浮力的测量方法、浮力大小影响因素展开。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3个活动,动静有常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1感受浮力“蠢蠢欲动”
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通过感觉、知觉,对某一事物得到一些体验,在大脑中留下深刻印象和记忆。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浮力既熟悉又陌生,课桌上的实验器材更让他们蠢蠢欲动,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人人亲自体验浮力。
学生活动:如图1所示,用手将乒乓球缓缓压入装有适量水的大烧杯中,感受浮力的真实存在。
图1
教师:手指压入过程有什么感觉?松手后,乒乓球将怎么样运动?浮力的施力物体是谁?怎么定义浮力呢?
学生:手指有向上的抵触感;松手后,乒乓球向上运动;浮力的施力物体是水;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托的力就是浮力。
教师:你们认为,浮力的方向是怎样的?
学生讨论后得出:通过受力分析可知,静止在水面的乒乓球受重力和浮力这一对平衡力作用,由二力平衡的条件可以得出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为了更直观的认识浮力的方向,教师加入如下演示实验:实验器材如图2所示,对比水中拉动乒乓球的棉线与铁架台上拉动钩码的棉线,能完全重合,从而用实验证明了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图2
2.2测量浮力“待时而动”
教师:水面上的军舰、小船、乒乓球都受浮力作用,那么下沉的圆柱体受浮力作用吗?
学生: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作用。
教师:怎么用实验方法测量出这个浮力大小呢?
学生分组实验后得出结论: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作用,且浮力=物重—物体浸在液体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即F浮=G物-F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学习浮力热情得到再次提升,内心抑制不住的学习动力待时而动。
2.3探究浮力“动人心魄”
教师: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我们发现各小组间浮力的大小并不相同,那么你们觉得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各种猜想:“与浸没在液体的深度有关。”“与物体的形状有关。”“与物体的种类(密度)有关。”“与物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浸入液体的体积有关。”“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教师:这么多因素,假如让你探究浮力大小与物体形状的关系,你打算怎样研究?
学生讨论得出:采用控制变量法。让其他所有的因素不变,比如控制物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物体的质量、液体的密度等因素不变,只改变物体的形状,研究浮力大小与物体形状的关系。
教师:你怎么测浮力的大小呢?你选用哪些器材?实验步骤如何?
学生选取器材:装有适量水的大烧杯、弹簧测力计、橡皮泥(如图3所示,为了让实验效果更理想,可将橡皮泥事先装进一个中号气球中,这样在多次改变橡皮泥形状并浸在水中测浮力时,橡皮泥不会损坏,便于长期使用。)
图3
学生实验步骤:①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橡皮泥的重力②将橡皮泥整体浸没在水中,多次改變它的形状,并记录每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③计算出不同形状下橡皮泥的浮力大小。
学生得出结论:浮力与物体的形状无关。
教师:请仿照探究浮力与物体形状的关系,检验其他猜想,说出你的方案。
学生分组讨论、集体交流方案。然后分组实验,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猜想进行探究。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最后,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师生共同总结出“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有关,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3.课堂巩固“身静思动”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更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往往会花更多的时间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巩固练习的时间也无形中被挤占了。学生缺少独立练习的机会,基本技能也就无法形成,易形成心浮气躁的不良习惯。
4.课堂小结“欢声雷动”
课堂小结作为教学中最后一步,经常会受到时间、教师情绪的影响,甚至被忽视。新课程非常关注和提倡课堂的动态生成,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建构的过程,教学是主体的、能动的、活跃人的活动。本节课的课堂小结就采用了学生动手活动的方式来呈现,人人感受气体中的浮力,让学生们在欢声笑语中结束浮力的课堂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