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孟子与荀子政治主张的差异

2014-04-29马帅

2014年31期
关键词:人性论王道霸道

马帅

摘 要:孟子和荀子都是先秦儒家代表人物,但其思想理路却极为不同,作为实践性质较为明显的政治主张,更是突出的反应了二人内在观点的分歧。本文从人性论及其理论本身出发,讨论孟子和荀子政治主张的差异。

关键词:人性论;政治主张;王道;霸道

一、理论背景

孟子生卒年无准确记载,据考证其大致范围在公元前390年至公元前289年①内,即战国中期。

战国中期,群雄并起,同时暴政暴君却使得生灵涂炭:“庖有肥肉,廐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②所谓贤能之士,也沦为暴政暴君的帮凶。社会混乱,根本无人顾及民生。而孟子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提出其政治主张也就带有了强烈的批判性。

荀子生卒年也有较大争议,但其大致范围可确定是在战国后期,即公元前336年至公元前226年③。

战国后期,惨烈角逐继续,但人们已经逐步开始找寻应对措施,因此,荀子政治理论的批判色彩明显不像孟子那样浓烈,而更具有现实可操作性。

二、理论基础:人性论

孟子和荀子政治理论的基础是人性论。

孟子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④人性之善,是生而即备的。他以孺子入井来证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是则人心为道德本心,而人有“四心”,由“四心”而有“四端”,由“四端”而有“四德”。这里,性善是具有先验性的。而不可否认的性“恶”则是违反本然由趋势所至:“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⑤

《荀子·性恶》篇明确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⑥人性是恶的,其善为“伪”,是后天人为的结果。而因顺其发展还会产生种种罪恶:“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⑦

可以看到,孟子和荀子都认为“人性”是生即有的,同时也不否定后天影响,但不同的是,前者认为,“善”是生即有的,“恶”是后天的,而后者的看法却恰好相反。由此延伸出的政治理论也就大相径庭。

三、政治主张

(一)“利”

从人性论的角度继续讨论,就会面对“利”的问题。

孟子其实不愿意讨论“利”:“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⑧“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闲也。”⑨可以看出言“利”在孟子是为“耻”的。在这里,他更多说到“义利之辨”的问题。孟子认为,对于统治者来说,要“先义后利”:“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⑩而对于百姓来说,则要“先利后义”:“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B11不过无论“义利”先后,孟子显然是强调“义”的。

孟子以“性善论”为基础,在言“利”的同时,更注重道德的引导和规约,荀子则从“性恶论”出发,认为:“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B12“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B13他坦然承认了追求利益是人的本性,不必为耻。他也同样谈到了“义利之辨”,但是与孟子对“利”之不耻和对“义”之强调的明显对比就淡薄了许多,所以荀子较孟子也更多的谈到了“富国裕民”。

(二)“礼”与“法”

无论孟子和荀子对“利”的态度如何,对“利”的规范和制约就是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对此,孟子强调“礼义”,而荀子则是“礼法”并存。

孟子更多的承接了孔子对于“礼”的观念。“礼”是德的外化,由人的内心发出,通过这种外化的行为既可规约外在行动,又可由行动返而影响内心,使得内外兼修。所以,从天子以至庶人无一可离,进而孟子常“礼义”并称:“无礼义,则上下乱。”B14 “谏行言听,膏泽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使人导之出疆,又先于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此之谓三有礼焉。如此,则为之服矣。”B15作为一种治国手段,”礼“的意义是道德教化的外在宣扬和实践,是对整个国家和人民的引导。

荀子也非常注重“礼“的作用:“礼之于正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故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B16在说到“礼”的起源时,荀子认为:“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礼”其实是为了调节物质和欲望的关系而产生的,这具有强烈的现实经验性,而“礼”的规限作用在面对现实利益的强烈冲突时,毕竟是不够的,由此,“礼”必转为“法”:“隆礼重法,则国有常”B17、“礼法之大分”B18。所以,在荀子这里,“礼”非常明显的带有了“法”的性质和制度方面的含义。

(三)“王道”与“霸道”

儒家向来是有“民本”思想传统,无论是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19还是荀子:“君者,舟也;庶民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B20但孟子主张治理国家要为民之父母,而荀子则更注重对人民的统治,换句话说,也就是对“王道”与“霸道”的偏重有所不同。

孟子非常推崇尧、舜,他不仅以尧、舜为圣人的表率:“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而且在治国方面,他希望统治者也都可像尧、舜一样,行其道,为其政,以造就尧、舜之社会:“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B21、“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B22而这其实正是儒家一直向往的带有乌托邦性质的理想社会,在《礼记·礼运》篇中,更是淋漓尽致的表述为“大同”社会,这样的社会无疑是“王道”社会也即是“王道”的结果。

而正如荀子所说,“隆礼重贤”实为“王道”,“重法爱民”则为霸道,荀子主张则是“王”、“霸”兼综。因为“王道”社会仅为一理想,无论在战国中期还是战国后期,这种社会理想只能扮演批判角色,面对现实政治是无力的,而“霸道”政治则才具有可实现性。荀子既未忘却政治道德性,又注重其实践性,因此是在“王”、“霸”之间保持张力的。(作者单位:同济大学)

参考文献:

[1] 冯达文、郭齐勇.新编中国哲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91-95,102-107,172-184

注解:

① 钱穆:《孟子生年考》,载《先秦诸子系年》,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216页。

②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205页。

③ 李峻岭,杨锦先:《荀子年寿形迹考》,《东岳论丛》,2013年第9期。

④ ⑤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331页。

⑥ ⑦荀子:《荀子》,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45页。

⑧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201页

⑨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364页。

⑩ 同上,第201页。

B11 同上,第211页。

B12 荀子:《荀子》,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45页

B13 同上,第65页

B14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374页。

B15 同上,第295页。

B16 荀子:《荀子》,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97頁。

B17 同上,第51页。

B18 同上,第67页。

B19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25页。

B20 荀子:《荀子》,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3页。

B21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244页。

B22 同上,第216页。

猜你喜欢

人性论王道霸道
霸道海鸥谁能治
“自然之性”与“性命之常”——王弼人性论的二重向度
Realistic Words, Chilling after Reading
Civilization
“霸道”的开沃
傲邦虽有效 幸福是王道
奥古斯丁和尼布尔的人性论比较
女导演 天生就爱霸道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diffusive contaminant release from permeable sediment layer under unidirectional unsteady flow*
先秦诸子的人性论与德教的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