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问题设计的思维教学探究

2014-04-29李呈林

电化教育研究 2014年3期
关键词:教学设计信息技术

[摘 要] 文章从斯腾伯格三元思维理论和技巧出发,揭示了如何以教师问题统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关键要点。文中以“三位一体”问题观把握教学内容和思维教学,以思维教学模式问题化的方式呈现学科问题,并以一节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的实例,完整展现了这一设计过程。

[关键词] 教学设计; 思维教学; 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李呈林(1978—),男,江西石城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数据挖掘、信息技术教学研究。E-mail:stonelcl@126.com。

学习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学生在思维活动中学习,并且学习思维本身。学生利用思维活动的学习方法能更有效地掌握课堂内外的知识。

一、思维方式与基于問题设计的技巧

根据斯腾伯格(Robert J. Sternberg)的思维三元理论,思维可以划分为三个层面:分析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实用性思维。分析性思维涉及分析、判断、评价、比较、对比和检验等能力;创造性思维包含创造、发现、生成、想象和假设等能力;实用性思维涵盖实践、使用、运用和实现等能力[1]。传统教学中过于强调分数的评价方式导致学生过于依赖分析性思维,而其创造性思维和实用性思维被学校和教师所忽视,特别是创造性思维教学的忽视阻碍了教师和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思维虽有三种方式,但这三种方式的思维技巧却是一致的。分析性的人善于用这些技巧解决熟悉的问题,这些问题通常是学术性问题。创造性的人长于把这些技巧应用于相对新奇的问题。实用性的人则愿意把这些技巧应用在日常问题上。良好的思维方式是利用一套发达的思维技巧和学习技巧以解决学术问题和日常问题。斯腾伯格给出了七种技能,他认为它们之间可能相互重叠,但掌握了这七种技能,就可以完成各种环境下的适应性任务[2]。这七种技能分别是:

1. 问题的确定。确定问题的存在,并界定这个问题到底是什么。

2. 程序的选择。要想顺利地解决一个问题,必须选择或找出一套适当的程序。

3. 信息的表征。运用智力解决问题的时候,个体必须把信息表述为有意义的形式,这种表述既可以是内部的(在头脑中),也可以外部的(以书面的形式呈现)。

4. 策略的形成。在选择程序和表征信息的过程中,必须同时形成一些策略,策略按照信息表征的先后把一个个程序按顺序排列起来,形成步骤。

5. 资源的分配。实际解决问题时,时间与资源都是有限的。执行任务时,最重要的决策就是如何恰到好处地把时间分配给各个部分。

6. 问题解决的监控。在问题解决进程中,必须随时留意已经完成了什么,正在做什么和还有什么未做。

7. 问题解决的评价。包括能够察觉反馈,并且把反馈转化成实际行动。

上述思维方式围绕问题的确定,分析问题的程序、表征及策略以及工具的有效运用。如何把教学内容问题化,以何种策略和思维模式来问题化教学内容是每个教师在引导学生思维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的问题化设计

作为教师,常常会问:为什么难以找到适合所有学生的教学法和评价方法?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具有各种不同的能力,任何单一的教学法和评价方法都只利于其中某种类型的能力。从这一角度看,斯腾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可以很好地应用于课堂,在设计课堂活动中,每种活动应包括一个分析的、一个创造的和一个实用的问题[3]。这样,教师通过设置各种类型的问题,给学生更多的机会,让学生的分析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实用性思维平衡发展。下面将分析三种思维能力教学和评价目标。

当教学和评价侧重分析性能力时,需要引导学生比较和对比、分析、评价、批评、问为什么、解释为什么、解释起因、或评价假设。当教学和评价强调创造性能力时,需要引导学生创造、发明、想象、设计、展示、假设或预测。当教学和评价强调实用性能力时,需要引导学生应用、使用工具、实践、运用、展示在真实世界里的情形。其实,当教学和评价强调学生已有的知识时,教师主要问学生说这话的是谁……总结一下……做这事儿的是谁……这事发生于……他做了什么……这事是怎样发生的……把……重复一下,然后……描述一下……[4]但是如果教师要发展学生的思维技巧,重要的不是学生知道什么,而是如何运用所学内容,并运用分析性、创造性、实用性方式对这些知识加以运用。

三、教学过程的问题化设计

提问在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教师必需掌握问题的构架,这样才能用最富有技巧和意义的方式引导学生的思考过程。这意味着教师必须设计好问题以帮助学生达到特定课程的具体目标。问题是教师用来激励学生思考的有效要素[5][6]。

王天蓉等提出了“三位一体”的问题观,即“以学科问题为基础、以学生问题为起点、教师问题为引导”的问题设计模式。[7]问题化学习的目标是最终使学生有能力设计学习问题,起步阶段由教师设计引导方式。设计前要研究学科的基础问题和学生的起始问题,然后再规划教师的引导问题。其中,学科的基础问题包括“学科基本问题”、“单元主要问题”和“课时重点问题”,这是教师对教材和教学要求的基本把握,也是教学设计的基础。

学生的“学习问题”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学科问题”,应该以“学科问题”为基础,充分预估学生的起点问题与生成问题,并以此作为有效学习的起点。预估学生问题需要作学情分析,包括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学习动机与兴趣点、学习能力、差异状况等。从学生思维的角度看,教师预设的课堂问题可分为驱动问题、推进问题。驱动问题用于教师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推进问题用于呈现教师的课堂追问,是教师围绕核心问题不断聚焦与深化的问题。

四、思维教学模式的问题化设计

对于确定的教学目标,教师要设置相应的教学活动,通过特定的方式来练习,教给学生思维模式。荆建华等[8]提出几种典型的思维教学模式,主要有概念获得模式、归纳法思维模式和发散性思维训练模式。[8]下面以最常见的归纳思维教学模式为例加以说明。

归纳性思维是人的天赋,是有规律性的。课程理论家H.塔巴(Hilda Taba)形成了一套发展归纳思维的教学方法,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过程,特别是分类和使用分类的能力。归纳思维模式首先要引导学生对原始资料进行区别并将其分类,因为一般认为概念的形成是其他高层次思维的基础,所有其他分析性及综合性技能的形成都离不开从分类中产生的对事物进行区分的思维方法。

归纳思维模式围绕三个假设来建立:一是思维能够通过教学而提高。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练习帮助学生发展归纳性思维能力。二是思维是个人和资料之间的动态沟通。智力水平的提高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传授”或者靠学习别人的思想而获得。然而教师能够帮助学生实现智力的提高,方法是提供需要复杂智力活动的任务,作出示范,并且当学生开始学着自己思考时逐步减少对他们的直接指导。三是思维的发展需要有“合理的”顺序。为了掌握某种思维技能,一个人必须先掌握某些更基本的思维技能,这是不可逆转的顺序。

塔巴确定了三种归纳性思维技巧之后,使用了三种教学策略来发展它们:第一是形成概念(基本的教学策略);第二是诠释资料;第三是应用原理。如表1~表3所示。

利用教学策略组织的学生的每一个外部显性活动都涉及塔巴称之为“隐性”的大脑中的智力操作。表1列举了在概念形成过程中学生的显性活动、隐性智力操作和教师每一步活动中用来引导学生所使用的启发性问题之间的关系。

从本质上说,学生的思维过程是依据资料的相互关系建立起假设,推断因果关系,然后在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概括。

第一阶段中,教师的问题引导学生区分资料的基本特征;第二阶段中,学生开始探讨各种关系;第三阶段的任务是应用获得的原理来解释新现象。

每一种情况下,显性活动必须通过某种隐性智力操作才能进行,因此活动的这一序列构成了教学策略的系统并由隐性的思维过程所伴随。在每一阶段里,教师都要把握住适当的时机,通过启发性的提问把学生的活动导入下一个阶段。在三个阶段里,教学应当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课堂应当是合作性的。

五、基于问题的思维教学评价设计

在大多数情况下,教师应该评价什么,直接来源于教师的教学目标,这些目标决定了教师教授和学生学习的内容。因此,目标表述越清晰,回答“评价什么”的问题就越容易。用行为目标的方式陈述教学目标,阐明学习者在接受教学之后会发生哪些行为变化。为数众多的课程目标简直让教师无所适从,将课程目标概念化会帮助教师很好地解决问题。教师要尽可能为学生制定六个左右非常有代表性的、宽泛的、可测量的课程目标。认知评价主要关注学生的智力活动,例如学生掌握了哪些知识,习得了进行决策或解决问题的哪些思维方式。

教师“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只有两种反应:一种是从教师提供的答案中选择正确的答案;另一种是学生必须独立解决问题,即选择性反应和建构性反应[9]。“内容标准”是描述目标、结果或目的的话语,而所谓“表现性标准”就是用来描述掌握程度的话语。建构性反应更贴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必须表现的行为类型,即操作性问题,如简答题(答案简洁及合格设置合理)、主观题(向学生指明答案的展开程度、明确描述学生的任务、提供答题的参考时间并给出题目的分值、避免出现选做题、预测学生的回答)。在测量一个学生的综合、分析、评价和创作能力方面,主观题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六、基于问题的信息技术学科思维教学实例

教学中如何运用斯腾伯格的思维方式和技巧,掌握好教学内容问题化设计的策略,将问题设计融入到思维教学方式中,聚焦于教学目标设计和有效评价呢?这里以高中信息技术第一课——“信息及其特征”一课的教学设计来简述其过程。

(一)教学目标问题化

与斯腾伯格三元思维方式相结合,“信息及其特征”一课可以设计教学目标,如表4所示。

实际教学中,可以把表4中的教学目标加以整合,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全球夜晚灯光卫星的照片之后,促使学生完成三个活动:(1)比较如何分别从图片和古诗词中获取信息的方法,分析古诗中所包含信息的含义、表现形式和信息载体,关注分析性思维;(2)進一步分析图片和古诗词中蕴含信息的含义,提出自己认为合理的各种信息特征,关注创造性思维;(3)假设要以信息属性来对诗词分类,提出自己的分类方法和原则,关注实用性思维。

(二)教学过程问题化

有了上述的教学目标后,如何以问题来切近呢?本课“三位一体”的问题观分别为:学科问题是“信息的概念、信息的特征”。学生对新技术、图片信息和古典文化都有不同程度的好奇与积淀,有很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教师若能擅于利用,便能让学生更好地贴近教学主题,理解主题内容反映出来的信息。教师问题应该考虑的是“怎样选取能有效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利用含有丰富信息的新技术资料或图片信息及古典文化内容,并如何利用图片或资料中本身包含的信息自然地转换问题,并相应地自然利用到下一个资源”等。在教学中可运用行为教学目标的设计方式把教师问题转换为学科问题,设计有利于学生三种思维发展的教学活动。

(三)思维教学模式问题化

显然,如果按照上面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只是简单机械地完成,效果肯定不会很好。教师必须借助提问的策略,引导学生思维并与教学主题(或学科基础知识)结合。例如“信息及其特征”一课可以借助归纳思维的模式,教师不断地抛出引发学生思考的启发问题,如表5所示。

(四)教学评价的建构性反应设计

在表4的教学目标和表5的教师活动设计中,“信息及其特征”一课的主要目标是知识与技能目标,即对信息概念的理解和信息特征的理解。

知识和技能目标可运用“内容标准”量规来评价,信息概念的评价量规如表6所示,从普遍性、不完全性、时效性、可共享性、依附性等几个方面设定评价标准。学生的课堂表现则设计“表现性标准”,包括课堂表现及围绕教学目标问题化中提出的三个任务完成情况来设计量规。内容性标准和表现性标准的权重比例可以按50%~60%或者40%~60%这样的方式,表现性标准权重可以略高。

这样,设计的评价标准更加多元化,也更加注重对学生的表现性评价,即学习能力的评价。

七、结 论

思维教学方式可以结合思维教学模式,以问题化的方式,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和教师提问的引领,在学科基础问题、学生问题和教师问题之间很好地过渡和桥接。同时,在教学活动中,尽量设计融入分析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实用性思维相综合的学生活动,从而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 [2] [3] [4] Robert J. Sternberg,Louise Spear-Swerling. 思维教学——培养聪明的学习者[M].赵海燕,译.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5] Brualdi, A. C. Classroom Questions[J]. ERIC/AE Digetst.Washingtom, DC:ERIC Clearinghouse on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1998. (422):407~413.

[6] Marzano, R. J., D. J. Pickering, and J. E. Pollock. Classroom Instruction That Works:Research-Based Strategies for Increasing Student Achievement[J].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t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2001,(27):87~99.

[7] 王天蓉,徐谊,冯吉,唐秋明,张冶. 问题化学习教师行动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8] Bruce Joyce, Marsha Weil, Emily Calhoun.教学模式[M].荆建华,宋富钢,花清亮,译.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

[9] 詹姆斯·波帕姆.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指南(第5版)[M].王本陆,赵婧,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教学设计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