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认识论思想与当代汉语言的融通
2014-04-29邢颖
邢颖
【摘要】道家的认识论思想从最开始的始于自然到最后的终于自然,都与汉语言有极大的融通性,也是当代汉语言所要表现的文化思想。语言的生成是在汉语言的基础上,也是基于道家的认识论与道家的哲学思想上,所以与汉语言是息息相关、紧紧相连、不能分割的关系,当代汉语言的文学思维,语文中对语体与阅读的教学,都在逐渐升华为一种审美体验后又回归自然。
【关键词】道家认识论 当代汉语言 和谐融通
【中图分类号】B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029-01
道家以老庄为代表,探索老庄的认识论思想,不但是历史意义还是现代文学意义的体现,任凭无发掘道家认识论的价值,是对现代文学教育事业理论思维的水平极大的提高。道家的思想理论博大精深,并且其认识论思想与汉语言的本质特征也是息息相连的,它强调的是靠着人的理性思维和直觉去发现和提升人精神领域的境界,就是将自然及境界提升到道德境界,这就与汉语言的承载范围互相关联起来。
一、道家认识论与汉语言思维的契合
凡是对道家哲学有所研究的人都会知道,老庄哲学是以自然思想为始终的,认识论也是如此,起于自然便终于自然,这其实是对“为学”异化的失望和强烈批判。庄子的认识论与老子的是相对应的,老子查验到了“为学”中的伪圣、伪智、伪知、伪仁、伪义,也体察到了“为学”与社会文化间的差异,这种差异已经渐渐成为一种难以逆转的隔阂。老庄探其根本、追其溯源,知道所谓认识论就是个体对整个世界的自我感知,其中的道理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道家的認识论可以说是体验觉悟代替了科学的论证,是一种超乎逻辑的直观感悟认识方式,却十分注重主观的审美意识,要求必须用全部的感觉来感受并走进相对的世界,这样显得十分模糊与玄妙的认识方式正是道家的特色。而这样的认识方式却切合了汉语言的本质性质,一是悟性思维,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为华夏儿女培养出了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就是悟性。道家的悟道中给予接受者的不是要思考的对象而是悟道的契机,是一种触动神应、豁然开朗的萌发性认识。道家这种悟性思维是讲究直观式的思考的。另一个是直面扩展思维,这种思维方式主要是在差异中求得共同点,为要打破事物之间的同属关系,去找出差异事物之间的相同关联。庄子的万物其一思想就是这样的思维方式。其三是内外兼容思维,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治心重于治物”的说法,古诗中也常有“修身养家治国平天下” 、“听不以耳而以心”等强调由内而外的对于世界的想法。
二、道家的直接认识论与当代汉语言体验的契合
老庄的认识论是在认识的过程中遵循着自然主义的法则,提倡关注受教育者从自然寻找自我的方式,老子提出的“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的说法,其真实的意义就是顺其自然、不强求,道家中一般的方法论和思想都体现了一样的精神理念,以精诚所至的感人思想进行教育,既要符合自然的本性又不能违反自然规律。道家在其自然认识论的理解中,直觉性思维、对比性思维、整体性思维都从多方面超越了正常规范下的认识,其无言之教、潜移默化、环境教育等方式都对汉语言教育有很深的影响,得到了相应的有益启示。
语言学的创始人之一洪堡特认为,在汉语的构词方式中缺少语法的形式,却 给人一种庄重严肃的感觉,而在汉语的句子里,每个词要用在哪里,填在什么地方合适,要细细斟酌,还要从上下句各种不同的关系中去考虑、分析,然后才能往下读。由于思维的方式就是由这些关系所产生得出的,因此,部分语法就被一些纯粹的默想代替了。老子对于静观认识方式的提出也许就是这样的原因。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索绪尔认为,汉语就是“超等词汇”的典型代表,它属于不可能的论证语言。索绪尔这样的说法恰恰从反方向暗示了汉语言的体验性。
三、道家认识论与当代语文教育语感与阅读的契合
通过分析汉语的语言思维特征与道家的认识论,语文教育并不应该像注重语法教学的印欧语系一样,反而是应该在语感方面多积累、常感悟,在阅读方面多读多写,应该尽量除去心中焦躁、忧虑的心态,不急于求成,也不求立竿见影。更不应该照着西方的思维方法考虑问题,要将注意力转向对整体的把握上。这确实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正是播种、收获与孕育、生长的关系,前两个是可以看得见的,清楚明白的,后两者是一个复杂又缓慢的过程。可以看出道家的认识论思想与汉语言本身的结合给当代语文教育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一)语感方面
语感本身是一种修养,是在不断的诵读中慢慢养成的一种对语言文字快速、直接的领悟能力。道家的理论指出,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培养就是透过朗读、背诵,然后对整体的感知、体会、把握、揣摩、领悟等方式来培养出良好的语感。并且加强文化的底蕴、扩展语言的材料、模拟语言的构建、培养认识的悟性,来逐步提升阅读、理解、感悟、表达的水平。
(二)阅读方面
古文中多数的寓言故事都对我们有所启示,在阅读教学中也是,阅读不仅是一个展示技术的过程,也应重视阅读中对知识的理解、阅读的技巧和方法,更应该将阅读作为一个构建文化底蕴的过程。而不应该让阅读将文学作品分解,缺乏了对作品整体的把握,忽略了作品的精华内容,应该从作品的本质属性上进行分析,使读者与作品有心灵的交流,古人云:“好读书,不求甚解” ,现如今,在大中小学的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是“求甚解,不好读书” ,学生宝贵的时间和青春都被浪费在对一些支离破碎的问题进行的深入分析和牵强附会的繁琐练习上了,学生从一开始对优秀作品阅读产生兴趣,到后来经过反复的阅读感到枯燥和乏味,使一些本来对学生有帮助的好作品在学生心目中变得索然无味,失去了阅读的美感和心灵的震撼。
总而言之,将道家的认识论思想和现代汉语言相结合一定会品味出文字的魅力和精华。对于一个精湛的文学作品来说,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魅力和独特的观念,思想和作品是相互交融的一个过程,是相互对立并且能够共同生存的。在品析作品的时候,一定要引导学生从更高的境界的出发,从而将文学的美感升华到更高的层次,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文学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陈鼓应.道教文化研究[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11).
[2]方东美.中国哲学之精神及其发展[M].台北:成均出版社,2012.(09).
[3]欧阳祯人.先秦儒家性情思想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09).
[4]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