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川西民居与后现代设计对比分析

2014-04-29范华川

中华民居·学术版 2014年3期
关键词:设计手法后现代

范华川

摘 要:当今社会,人们都比较欣赏新川西民居的设计。新川西民居的设计和上个世纪的后现代主义设计有异曲同工之妙。通过对新川西民居住宅设计和后现代主义设计进行比较,我们可以从二者的产生背景,设计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探讨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怎样才能在现代设计中发展。

关键词:川西民居;后现代;设计手法

引 言

川西地区在地理位置上有很大的优势,这一区域属于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所以,其地理环境比较复杂,山峦纵横,水脉交错。在漫长的农业社会中,由于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人们为了获得理想的居住环境,通常采用最普通的方法建立适宜的居住建筑。民居作为地域文化的一个载体,它既强调了生活的特性,同时又追求心理效应和审美意趣。川西民居建筑和后现代主义有许多共同之处,通过探讨,我们可以知道怎样才能在现代设计中求得发展。

1 新川西民居与后现代设计产生的背景

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出现了反现代设计的思潮。因此,设计师们对现代主义的设计原则提出了质疑,当时就因这种思潮导致了后现代主义风格的出现。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潮是西方工业文明的产物,但是他同时又是从现代主义设计思维中逐渐演变出来。我们在对现代主义的反思当中,后现代主义也逐渐走向了超越这一途径。

在后现代主义之前,国际主义风格十分盛行,大范围的玻璃幕墙,毫无点缀的室内空间,这些美其名曰简洁,但却使室内外千篇一律。长此以往,人们对这种形式的建筑感到十分厌倦。因此,20世纪60年代,西方后现代主义设计风格便产生了,而且得到了人们的喜爱。

民居浓缩了一个区域的地理和文化。川西民居和这方水土上的人们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关系。它在钢筋水泥时代出现,非常容易让人产生好感。

成都川西民居建筑的历史十分悠久。从建筑取材来看,川西民居基本上都是就地取材。他们都是采用土,木,石头等作为原材料,因为搭配的不同,从而产生了不同的结构,主要有土木,砖木等。川西民居的庭院组合形式主要是“天井”,院落的组织都是围绕天井来进行的。天井有着通风,采光,排水等功能。在平面組合上面,基本上都是充分利用地形地势进行创造。可以分为“一”字形,“”字形,四合院等。

我们必须承认,川西民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于一些落后的建造方式,它被淘汰,那是必然的。但是它在风格上面的意蕴,又是其他文化所不能取代的。在城市里面,传统民居已经失去了适宜的地域,但是近年来怀旧思想的出现,让现代的建筑师们都开始从一些旧的图纸中翻一些传统的东西来装饰门面。也就是我们现在口中所说的“复古”。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的程度上让建筑设计呈现主导作用。民居的建筑风格,成为了开发商相互竞争的有力武器。一些时尚文化也从中产生,商业上面的成功也在一定方面促进了新川西民居设计风格的不断发展。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新川西民居和后现代主义产生的背景是十分相似的。长期以来,一种设计风格占据主导地位,会使得我们的心理产生审美疲劳,从而逐渐对这种设计失去兴趣,需要其他元素来刺激我们的视觉器官。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古典,历史的风格重新出现在我们的设计当中。但是这些风格的出现也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有韵律的改变,有着时代的影响。

2 新川西民居与后现代设计手法的表现

后现代主义设计,追求的是一种文化的传播,在时间的流逝中寻求历史的价值;强调复杂和矛盾的空间特性,反对简单的模式化;讲求文化历史底蕴,从地域的历史出发,和地区传统文化出发,追求人情味,从而创造出让人有依从感的环境,这种历史主体和现代的融合真正体现了大众风格。后现代主义主要推崇隐喻和象征,尤其是室内家具的摆设,还有陈列的艺术品,这些都要突出隐含的寓意;要以“多层空间”拓展视角;这种仿古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采用古典主义思想,仿古技术,寻找新的设计语言,大胆采用装饰色彩,追求人们喜欢的古典精神;在造型设计中逐渐吸收其他的文化艺术和自然概念,比如变形,夸张等;也可以采用非传统的手法来驾驭传统,可以创造一些矛盾,比如错位,扭曲等,我们把传统的构建穿插在新的情景当中,可以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这样是为了创造更加具有意义的环境。

君子镇的雷家大院是麒麟街西边的一个庭院,距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院子虽然破旧,但是至今仍算得上是保存得好的建筑之一。作为典型的川西院落,雷家大院有着川西民居的种种元素。虽然北京的四合院气势恢宏,但是雷家大院不失气势,总体上要放纵一些。虽然雷家大院有着封闭保守的作用,但是与北方庭院的高墙不一样,雷家大院更体现出一种随意感,正是这种随意,使得整个院落十分吸引人。

当下的新川西民居在外观设计方面吸收和借鉴了传统的川西民居的造型,将传统的造型形式运用了现代主义的手法和材料,并且对此做出了新的诠释。“重拾川西建筑风格”是现在新川西民居建筑立面设计的一个中心思想,比如说新川西民居风格的中山路,建筑采用不同质感的光面,还有不同的材质,采用虚实结合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法,体现了建筑简约的风格,同时也突出了传统川西民居大屋檐等建筑特色。在屋顶和山墙设计上面采用退台式设计,平台上面简洁的结构和女儿墙的侧坡屋檐相互结合,突出虚实对比,错落有致,提炼出了典型的川西民居建筑语言。受川西民居影响的还有多采用穿斗结构体系的川东民居。穿斗结构体系一直是川东地区普遍采用的结构,因为这样的建筑结构有着很大的优势,它的布局比较灵活,可以顺应地形的变化。虽然说穿斗结构的稳定性比较差,但在长期的演变下,川西地区还有这样的做法,采用“天楼”,也就是把建筑内部空间分成两层甚至更多层,通过“地枕”,主要起到联系和固定的作用,可以加强建筑的整体稳定性,更加容易做到房子不塌。除此之外,穿斗结构的用材比较经济,不需要太多的用材。因为穿斗结构已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结构,但是对于多样化的建筑造型和环境,它的结构技术也是会随之发生变化的。比如说堂屋或者正殿往往都会需要比较大的空间,但是这个时候穿斗结构又需要落地。这个时候,通常采用穿斗和抬梁相结合的方法处理。

川西地区的的气候一般比较潮湿,所以民居一般十分注意采光和防潮的处理。民居建筑一般采用青砖,土,木,石等结合在一起,这些材料对于水份具有很好的吸收作用,而且可以保持它的表面干燥。民间制作的夹泥墙,可以很好的保持室内干燥。为了防止潮气长时间侵蚀墙体,建筑基础上面还采用了“连磉石”的做法,在柱和柱的基础部分采用联系的长条石承载压力。在山墙的设计上面,通常运用白色和深色的线条组合形式,演绎除了传统民居的穿斗结构,格调很清新,具有很好的装饰效果。

在装饰细部方面,新川西民居也借鉴了很多传统民居的装饰元素。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已经不欣赏那些用手精雕细琢的结构构件了,但是传统文化的沉淀仍然影响着大众的审美趣味。老民居中的门窗,屋脊,还有栏杆等装饰部位让现代人没有办法割舍。所以,把这些部位经过简化,提炼,分割等等,让它不再有原来的功能性,而只是作为一种装饰元素存在。将它运用到需要的地方,带给现代人复古的感受,十分古朴别致。

从上面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新川西民居和后现代主义两者的设计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都是以历史风格当中的元素作为基础,把它简化,抽象成为符号,再通过变形的手法,再重新塑造。后现代主义设计手法中已有的经验和方法可以为我们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室內设计。

3 关于新川西民居和后现代主义的思考

从上面叙述的观点中可以看到,新川西民居风格建筑设计可以看作是后现代主义设计在当代重新回归的一种体现。新川西民居因为具有传统文化的投影,所以可以唤醒当地居民的怀旧之情,令人们感到十分亲切。这种设计的趋势是现代倡导的精神文化回归,同时又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也有助于延续一个地区的文化特色。

但是我们应该怎样才能把传统文化的意念运用到新的建筑设计作品中去呢?我们可以把设计的重点放在空间给人们带来的心理感受上面,材质的体验上面等等。外表不仅要突出现代风格,内部空间还要贯穿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精髓。其设计手法方面,可以参考后现代设计中的成功案例。

建筑设计可以当做一种语言生成的过程,一系列的视觉符号被运用到特定的环境当中去。中国传统风格的建筑设计就是一个语言系统,它传达的是独特的民族文化,其中包含着一系列形式的语言。本身也经历了时代的发展,其中也渗透了许多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观念,哲学思想等。直接套用古典形式很显然是不合时宜的。我们在现代设计中需要注意空间精神的体现,要体现地域的特色,文化的精神。这是一系列设计所围绕的主题。

4 结束语

我们应该在设计当中结合建筑内部空间,结构等部分,应用现代技术和材料,把复杂元素加以提炼,最后采用现代的手法重新塑造,这样就形成了新的设计语言。不仅反映了传统文化当中的神采,而且还摆脱了传统文化的枷锁,让其具有浓烈的时代感。这可以当做中国特色建筑设计的一个方向来发展。

参考文献

[1]白婧.以生态美学的视角看民居建筑内在精神与意境的融合——传统、现代、后现代民居建筑精神与意境比较[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2,32(12):127~128.

[2]旷万洁.新川西民居与后现代设计之比较研究[J].四川建筑,2007,27(2):63~64.

[3]付庆伟.“现代中式住宅”设计思想与后现代主义思想之比较[J].建筑与环境,2009,3(2):106~108.

[4]李东,计铁铖.空间、制度、文化与历史叙述——新人文视野下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研究[J].建筑师,2005,(3):8~17.

猜你喜欢

设计手法后现代
《坠落的人》中“拼贴”的后现代叙事意义
90后现代病症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
以产品为核心的专卖店空问设计
浅析新中式景观设计与传统景观设计的对比应用
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景手法在现代景观艺术中的应用
“新中式”景观设计初探
坚守川剧的后现代主题
《百年孤独》的后现代解读与叙事艺术研究
进入后现代陶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