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感知与表达为基础的幼儿美术课程实验

2014-04-29姜哲娴丁志超李力加

早期教育·教研版 2014年3期
关键词:美术欣赏感知幼儿

姜哲娴 丁志超 李力加

【摘要】学前幼儿原有的生活经验来自其看、听、闻、触摸等,并以固有知觉的形式形成习惯思维。鉴于此,本研究提倡基于感知与表达的美术学习,由教师引导幼儿观看,使幼儿从生活的“肉眼”转向特殊美感经验的眼光。同时倡导“唤起知觉经验”的美术活动,以“视觉、听觉(兴趣点)→认知(意识形成)→技法、方法(选择行为方式)→表达(创作空间)→愉悦(兴趣点表达的愉悦)”来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构成审美素养培育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幼儿;感知;美术欣赏;图像解构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4)03-0015-06

【作者简介】姜哲娴(1990-),女 ,浙江温州人,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丁志超(1989-),女 ,山东青岛人,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李力加(1953-),男,济南人,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基础美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硕导,硕士。

一、问题的提出

当下学前儿童美术教学缺乏对孩子们身心知觉的整体调动,表达活动与幼儿生活经验无关联性。许多幼儿园绘画教学存在着参照简笔画图形范作,借孩子的手机械地表现教师想法的低水平状态。教学违背学前儿童身心发展水平,影响与制约孩子们自幼儿期开始对美术文化本质的认识和理解。

在幼儿园常规教学中,为了适应孩子们兴趣持续时间短的心理特点,教学时间大多控制在20分钟左右,较少有教师能以课程体系的方式,为幼儿提供系列美术作品的欣赏,介入幼儿美感经验的积累过程,引导孩子们完成整体性感知与表达的美术学习。

孩子往往对美术工具、材料控制不住。如何在美术活动中引导他们学会规范地使用美术工具材料进行感知与表达,并且在丰富美术作品呈现形式的同时,刺激和吸引幼儿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是本课题关注的重点。

二、研究假设

学前儿童的美术活动中,孩子们的视觉感受(感知)、体验、视觉表现、视觉交流、视觉享受,是美术本体内涵在活动情境中的体现。每一件美术作品都是某种视觉表现样式,美术离不开视觉造物转换运动。本实验教学整体设计思路:基于3岁幼儿的身心特点,从其生活经验出发,在感悟美术文化的基础上,梳理“线”“色”“形态”等美术学科知识;引导小班幼儿在视觉感受的基础上,尝试自主把握“线”“色”“形态”的视觉表现样式。

三、研究观点

学前幼儿原有的生活经验来自其看、听、闻、触摸等身心感受,并以固有知觉形成习惯思维。基于感知与表达的美术学习,由教师引导幼儿观看,使幼儿从生活的“肉眼”向具有特殊美感经验的眼光转换。倡导“唤起知觉经验”的美术活动,以“视觉、听觉(兴趣点)→认知(意识形成)→技法、方法(选择行为方式)→表达(创作空间)→愉悦(兴趣点表达的愉悦)”来设计和实施系列教学活动,构成审美素养培育的课程体系。

1. 美术教师要引领儿童走向自主的视知觉体验。简笔画临摹对于儿童害处是:孩子们容易形成依赖既定图式应对教学主题的习惯,逃避自主探究与美术创造。罗恩菲德认为:“这种模仿的方法对儿童的创造力会造成不良的效果。”[1]临摹仅仅只是把成人概括后的图形强加给孩子,并不是孩子自身经验世界当下体验后的自主创造,应该杜绝。

2. 幼儿审美活动的身心知觉具有整体性(包括眼睛、耳朵、肢体,也就是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味觉的整体知觉)。教师引导孩子身心整体知觉主题素材(作品、图片、实物等),以此进入到游戏性的活动状态。恰当选择作品、启发幼儿在感知的基础上表现,是教师需要认真研究的工作。美术活动的价值在于能够培养感知特殊视觉的能力,同时,又能在美感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使儿童的想象创造力发挥到极致。

3. 在接触和体验媒材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停留在对材料的表面使用,而应让孩子对这些视觉材料进行深入地理解,拓展孩子的经验范围,并养成规范操作的习惯。孩子在美术活动中的行为“规范使美术的操作和学习变得更简便和迅速。”[2]在接触媒材、工具时,教师应该先让孩子体验(看、闻、听、触摸等),同时恰当演示媒材使用的步骤过程,配以简洁的口令强调使用步骤,进而可以引导幼儿创造出有意思的作品。

四、课程思路(略,详细可联系作者)

五、实验过程

(一)研究对象

课程整体设计150个教学课题。在浙江义乌宾王幼儿园实施实验教学,每周两天,每天教学三个班级(周二2小班、1大班;周四2小班、1中班),每次教学控制在20分钟以内。已完成30个主题的教学实验,共80个班次。本文教学实验案例以小班为例。

两个26人小班学生由四个自然班合成,年段:3岁~4岁小班孩子。这些幼儿群体之间并不熟悉,被试幼儿群体是在课前由执教教师到各个教室带领他们集体排队去美术教室上课。

(二)教学背景

该幼儿园具备独立美术教室(工作室),教学欣赏区与实践区地点分离,欣赏教学部分完成后,教师带领孩子们在固定的表现区域进行创作活动。参加学习的大多数幼儿(被试)未参加过常规的美术课堂活动。

(三)表现材料

“线的游戏”一课:15cm×15cm的黑卡和牛皮纸板,水粉颜料,由教师事先配备齐全,摆放在表现活动区域的画案上。

“彩云飘飘”一课:8开图画纸,水粉颜料,由教师事先配备齐全,摆放在表现活动区域的画案上。

六、案例分析

案例一:“线的游戏”,执教:姜哲娴

本课梳理“线”这一美术学科知识,引导小班孩子在视觉感受的基础上,尝试自主把握“線”的视觉表现样式。第一课时“搭线线”,欣赏感受美术作品,学习表达不同线条的长短、交叉等美术语言,体验画面的均衡感;第二课时“线的游戏”,继续感受美术作品,尝试以不同工具、材料表达线条的粗细、疏密,积累对基础美术语言的认识。

“线的游戏” 教学实录与分析:

1. 感知体验

师:小朋友们,还记得上次课用废旧的包装盒搭的线线吗?(出图1-1、图1-2)

生:记得。

师:这是小朋友们的作品,那我们还认识这个吗?(出图1-3)

生:“一条条的线”“横线”。(拿出小手画一画)

师:这些线都一样吗?请这位小朋友来说。

生:像面条一样。

师:线条都一样吗?(教师比手势)

生:“不一样,有些长长,有些短短的”“它有小中大”。

师:很棒!那我们继续来看,这是什么线?(出图1-4)

生:“竖线”“有长、有短”。 (拿出小手画一画)

教学评析:

教学开始,从上节课孩子们用废旧包装盒纸条搭的作品引入,唤起他们在美术活动中曾经的感受经验。同时,PPT呈现动画演示引起孩子们的回忆,用语言来描述、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关于线的长短、交叉、组合等,并用“空书”的形式进行肢体运动,身体整体感知。

3岁幼儿处在“图形敏感期”,当看到教师呈现的图像时,会对“形态”变化进行观察和联想。复习上节课所学环节,面对出示的直线,孩子们能把它想象成各种各样长条形的东西,出现“像面条一样”这样的回答。孩子将其视觉感受引发的所想直白表达,教师在鼓励中继续追问:“线条都一样吗?”并运用手势比划进一步引导,以加深孩子的记忆。

2. 欣赏作品(解构图→完整作品欣赏)

师:今天,横线和竖线宝宝给小朋友们带来一个魔术。小朋友们仔细看,它们要变魔术了。(出图2-1)看到没,线宝宝变成什么样子了?

生:长长的。

师:变成长的了,都一样了吗

生:“不一样,下面有一些短的。”

师:那竖着的线宝宝一样了吗?

生:都变成一样的长长的(指竖线),那里有长的有短的(指横线)。

师:小朋友很棒,发现了竖着的线都是长长的。横着的线宝宝要继续给大家带来魔术,我们继续看。(出图2-2)现在呢,线宝宝都变成什么样?请这位小朋友来说一说。

生:里面有长方形,它跟它这样就出现长方形。(指着屏幕里的线说)

师:他已经发现了。横着的线宝宝和竖着的线宝宝手拉手围起来之后,一些长方形、一些正方形。请小朋友眼睛看老师,我们继续变!(出图2-3)又加了一个线宝宝进来。这个线宝宝跟之前的一样吗?

生:不一样的,有的是这么大的,有的是(停顿了几秒,教师手势引导)有的是这么细的。

师:嗯,有的大点,有的瘦一点。好,那我们继续变。(出图2-4)又来了几个线宝宝。现在,胖的线宝宝、瘦的线宝宝、横着的、竖着的,那你们再来看一看线宝宝站的位置都一样吗?仔细瞧一瞧。

生:他们有的站得近些,有的站得远些。

师:可是没有漂亮的衣服。于是他们去商店买了一件衣服,又开始变身了。变!线宝宝穿上衣服了!(出图2-5、图2-6)我们走进看看。这件衣服都有哪些颜色?

生:蓝色、黑色、白色、红色。

师:真棒!请坐。

教学评析:

作品欣赏环节,创设“线宝宝变魔术”的情境,以三个“变、变、变”贯穿教学,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调动其学习兴趣。欣赏作品是教师以中国民间土布(格子纹)为基础,进行美术语言的提取、解构,并运用图像解构的方法引导观赏。出竖线→横线→粗的竖线→粗的横线→民间土布原图→原图的局部放大图,PPT一步一步进行展示,改变幼儿以往的观看方式。特殊的视觉图像刺激,带来的视觉新鲜感牢牢抓住幼儿的目光,在教师提问下对作品进行仔细的观察与表达。由此,逐步培育对中国民间美术的认同,积累美感经验。

幼儿的思维与语言表达尚未成熟,教师提问使用幼儿化语言使之易于理解。本教学将线拟人化,以线宝宝的游戏来展开教学,将美术知识(线的粗细、疏密)内隐,这样的转换方式让孩子很容易理解。教学中不要求每个孩子能够说出此类美术语言,孩子能够理解其意思并用语言表达出“有的是这么大的,有的是这么细的”“有的站得近些,有的站得远些”就足够了。同时,教师的表情、动作手势、表演以及音乐等在教学中辅助提高教学有效性。

3. 创作表现

(1)教师示范操作

师:今天我们也来跟线宝宝做一次游戏。老师请来了我的小助手,一张白纸,颜料,还有我们的水粉笔,要邀请线宝宝在我们的纸上作画。(示范,图3-1,3-2)

首先,老师要先挑一只自己喜欢的笔,再找一个自己喜欢的颜料,蘸一蘸。多的颜色怎么办?我们把它放在罐子旁边压一压。然后,开始在纸上画画。小朋友们仔细看,我先画一个竖着的线宝宝,快快地画。这是什么?

生:飞白。

师:这就是上节课我们讲的飞白。如果画出了飞白就把它留着,每个小朋友的画就会独一无二,都是最独特的。

师:接下去,老师要换一支笔,蘸另外一种颜色,也一样,蘸一蘸,压一压,把多余的颜料压掉。我要开始画横着的竖宝宝,这次试着慢慢地画一画。这几个线宝宝站得太近了,老师要再画一条离他们远一点的,我们来画一根。

接下去,老师拿了一支最粗的笔,蘸了黄颜色,把胖胖的線宝宝加进来了。小朋友们自己试一试,今天大家邀请线宝宝跟自己喜欢的颜色来做一个游戏。

教学评析:

“蘸一蘸,压一压”是教师在演示画线和工具材料的使用时反复强调的话。旨在让孩子们自由地创作表达之前,养成规范操作的习惯,避免出现随意搅拌颜料、一支笔蘸好几种颜色等情况的发生。在教师“快快地画”口令执行过程中,干枯的笔触快速在纸面拖动出现留白,孩子一下子回答出上节课提到的“飞白”这个词汇。使用水粉笔表现时,应该多让幼儿体验某种颜色在纸上拖动形成的感觉,养成一笔画下去不再反复涂抹的习惯。“快快地画”“ 慢慢地画”“ 再画一条离他们远一点的”“ 拿粗的笔,把胖胖的线宝宝加进来”,不同的教学指令,引导孩子们体会书写的感觉。教师的作用在于激发幼儿感受工具、材料生发的审美经验,使孩子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并根据孩子具体状况和需要,对表现方式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

(2)学生创作表现

师:每个小朋友前面都有一张白纸和三支笔,它都是竖着放的,我们可以试着把它横过来。现在我们先挑一支细的笔,听老师口令,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颜色,蘸一蘸自己喜欢的颜色,多余的压一压。全体小朋友听老师口令,先画三条竖着的线宝宝,开始。再画两条横着的线宝宝,三条竖线两条横线。再画两条密密的线,开始。

生:再加一个胖胖的线。

师:对,拿那支最粗的笔再画几根胖胖的线。挑一种自己喜欢的颜色,蘸一蘸,压一压。

教学评析:

从作品图片解构到一步步视觉观赏引导,3岁幼儿已经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进行表达。在作品欣赏之后,如何引导其将眼睛看到的通过绘画表达出来,进行视觉转换?教师要在适度干预中让其进行游戏性的表达。依托于某种技能技巧,孩子们能将情感、想法通过工具材料表达出来。对于初次接触水粉笔、颜料等工具材料的孩子,教师要对其使用进行演示、指导与口令强调。幼儿自身的控制力与约束力较差,而新的工具材料对于幼儿来说吸引力较大。短短不到10分钟的欣赏与引导,很容易让幼儿在面对新的工具材料时已将教师所讲、所要画的具体要求抛之脑后,取而代之的是对新工具材料的把玩。这时,教师必须用教学口令指挥,“蘸一蘸、压一压”是对工具材料使用的规范。“三条竖线两条横线”“ 两条密密的线”“ 再画几根胖胖的线”这些口令是让幼儿记住用线进行游戏。同时,由于欣赏教学区域和表现区域分开,因此在孩子动手表现的时候,教师需要再用话语提示,请孩子们记忆里的想法重现。调动他们欣赏记忆复述,此刻的形态痕迹是内化后变异的,作业画面出现很多偶然性,产生特殊的意味。至于幼儿用什么颜色、怎么画线都是让其在颜色的限制性中进行自由表达。表现过程适当的口令就像是游戏中的规则,并不会束缚幼儿,教学口令和自主创作融为一体的指导,能促使幼儿行为规范与秩序感的养成。

4. 欣赏表达

师:小朋友们,现在我们放下笔排成一列小火车。小火车要开动了。

(孩子们排成队围着桌子绕一圈,欣赏他人的作品)

指一指,你都喜欢哪张?他画了哪些线宝宝?

生:“粗的线宝宝、细的线宝宝”“胖胖的线宝宝”

师:线宝宝们都穿了什么颜色的衣服?

生:绿色、黄色、蓝色、白色……

教学评析:

幼儿天生对颜色敏感,他们有自己偏好的颜色,在活动中幼儿都是主动选取自己喜欢的颜色。因此,教学前教师要对颜色进行筛选,如白色画纸暂时不要摆放白色颜料,用黑卡纸时就要加进去,但此时普蓝等色相偏暗的颜色应该剔除,用钴蓝、淡蓝等颜色来代替,其他颜色则应尽量多地提供孩子自主选择。

本课在两个小班、一个中班进行实验教学。教师在工具材料上进行了选择。第一次小班表现时采用A4白紙,教学中发现纸张过大,孩子的小手力度与挥洒幅度不能划这么长的线条,稍不加控制就容易将画面抹成一团乱色或随意画其他。第二次小班采用15cm×15cm的黑卡和牛皮纸板,加强口令引导一起画,孩子们较为出色完成。第三次在中班教学,采用长方形大张黑卡,四人一组进行合作画并让他们一边走一边画横线,交换站位子画竖线,相对于小班,中班孩子更理性些,作品完成度较高。

(附第一课时“搭线线”图4-1和第二课时“线的游戏”图4-2、图4-3、4-4作业)

案例二:“彩云飘飘”,执教:丁志超 (略,需要可以联系作者)

七、实验反思

1. 当下中国儿童的视觉感受积累,大都来自商业广告、网络图像、影视图像等娱乐性视觉图像,严重缺乏视觉审美引导。本文案例一“线的游戏”一课的欣赏,由知觉民间土布最基本的构成元素“格子”“横线、竖线”进入,对其进行图像分解、重构图式,组合后刺激孩子的眼睛对其产生某种感觉,引导孩子们对老祖宗的生活审美产生基本认同。虽然在短短几分钟欣赏过程中,教师并不深入解析民间土布的历史、民俗,但欣赏活动对幼儿美感经验的积累有着直接影响。持续这样的欣赏学习之后,幼儿的视觉审美水平自然发生变化,其美感经验得以积累性培育。

2. 眼睛由生活中“看”转变为艺术的“看”。幼儿欣赏作品的过程,是一个深化观察的过程。儿童的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一个人的观察受到系统的培训和培养,可以逐渐形成稳定的、经常的个性品质——审美观察力。在3岁~5岁幼儿观察力初步形成时期,美术活动要以欣赏引导贯穿教学全过程,提升其观察的目的性、持续性、细致性、概括性。

教学实践证明,以图像解构引出欣赏活动,适合幼儿的视知觉感受。此欣赏方法可以充分调动他们视觉、听觉等整体知觉。从观看生活中的物象→发现其中的美术语言→关联绘画作品并自己画→重新回到生活中找美术语言,在师生互动中孩子个体思维或想象产生连结。他们自己开始观察生活,逐渐知道如何去看、看见什么,并愉快地表达。在这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孩子们不断积累自己的美感经验,从而进行自主表达。

3. 艺术作品借助不同的客观形式(工具、材料、媒介),表现了艺术家个体对世界的知觉。艺术家对这个世界的认识由个人的感知开始,并由认同自己的这种知觉,来引发某种创作的形式。艺术家不仅将个人的观察及思考传达给了他人,而且,艺术家是在自己弄清楚问题的基础上,经过反思传达某种观念。因此,以美术欣赏感悟作为改变儿童视觉思维方法的艺术学习,是在向儿童传递这样的思路,通过艺术的学习,将自己看作一个独立的思维实体。

一般儿童在美术活动中的表现是:总问是个什么(形),这是糟糕的现状,他们不会发现美术语言。如,所有的艺术家都用线条表现语言,但为什么图像上不一样呢?当找出线条这一美术语言后,再讲色彩。色彩语言与情境有关,什么样的情境,运用什么样的色彩。长期如此教学,孩子们就逐渐明白要学习如何“说画”,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说个人的话,这就是艺术创作。当孩子们积累若干年后,其思维就变化了。

八、结论

1. 就幼儿的自我认识而言,将欣赏不同美术作品作为启迪儿童美感经验的基础,在与他人沟通想法与感受的过程中,促进幼儿主动发觉个人内在的自我图像。美术活动逐步促进了孩子们美感经验的积累。

2. 就幼儿的生活而言,在幼儿视知觉审美感受的基础上,美术作品欣赏提供了对自然、人文环境做出情感性响应的机会,这利于幼儿社会意识、关怀他人和认识生活意识的形成。同时,各种艺术媒介经过幼儿朗读、歌唱、视觉感知过程后,促进其感知觉能力整体提升。

3. 就幼儿学习方法而言,调动幼儿视觉、听觉、触觉、动觉、嗅觉等整体知觉,以教学课题的图像信息作为连结各领域的重要桥梁,促进幼儿手眼协调、培育好的工作习惯、独特的创造力等能力综合发展。教师在引导孩子欣赏作品(图片以及实物)时,要关联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如,引导幼儿能够在看似毫不相关的两个或多个事物之间找到联系,引发其内在心理反应,教师由此提出作业要求、评价等;同时,让幼儿学习探索生活现象、推理语言与数学逻辑、运用视觉表征符号及传承美术文化等。

4. 就幼儿作品评价而言,教师要关注幼儿的情感体验,关注他们对教学主题及个人生活的整体感知后的自主表达,并以此作为衡量其表现的基础。美术作品对幼儿美感经验的积累、内化作用,很大程度反映和记录在幼儿的作业及其作业画面图式的变化中。教师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幼儿作业格调的变化。教师的引领性评价,有时决定了作业的格调与品位。

5. 就幼儿对美术本体理解而言,幼儿会好奇经典美术作品的视觉语言“为什么(这样、那样)”,探究自己“如何做(表达、表现)”,并对成功有某种渴望。我们知道,无论是油画棒、水彩笔、还是水粉笔,只是幼兒借助表达自己内心想法的工具材料。如,同样用线条来表达,用油画棒这样画,再用水粉去画,其表达能力在丰富。在工具转换的同时,由画短线、长线到画粗细、疏密,一点点增加,一点点给予。幼儿在相对长期的学习过程,会慢慢明白,“线条”是一种表现符号,无论换什么工具材料,都是在用“线条”符号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这对幼儿“后设认知能力”的发展大有帮助。

【参考文献】

[1] 罗恩菲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M].王德育,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17.

[2] 尹少淳.走近美术[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8.

[3] 李力加.唤起知觉经验的美术学习[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13.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EB/OL].http://www.edu.cn/xue_qian_779/20121016/ t20121016_856526.shtml.2012-10-16.

[5] 皮亚杰学说及其发展 [M].陈孝禅,译.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6] [瑞士]皮亚杰.儿童智力的起源 [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0.

[7] 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 [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8]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走向艺术心理学 [M].丁宁、陶东风、周小仪、张海明,译.郑州:黄河文艺出版社,1990.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2012年度规划项目“当代中国的儿童美术教育研究”(项目批准号:12YJAZH057)教学实验分析报告之一。

(责任编辑 张付庆)

猜你喜欢

美术欣赏感知幼儿
从“要遵守”到“我来管”——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初探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在阅读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能力与情感
浅谈低年级儿童音乐教学
浅谈如何上好中学美术欣赏课
重视审美创造彰显美术欣赏课魅力探究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增强大班幼儿美术欣赏课有效性的几种策略
刍议小学美术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