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财政与金融》课程教学现状与完善策略

2014-04-29王建华

时代金融 2014年30期
关键词:特征问题对策

王建华

【摘要】《财政与金融》是高职院校财会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做好该门课程的教学是培养好高职会计、财务人才的重要基础。本文在分析《财政与金融》课程特征和课程现状的基础上,对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和分析,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策略,期望为该门课程教学的不断完善提供可行的参考。

【关键词】《财政与金融》 特征 课程现状 问题 对策

《财政与金融》是我国高职院校会计、财务管理、金融管理等专业的基础性课程,该门课程对财政、金融两大部门的基础知识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和阐述,掌握这些基础知识能够有效帮助相关专业学生打好专业基础,同时,该门课程中涵盖了一些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财政与金融知识,学习这些知识,对于提升学生运用专业理论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有着很大的帮助,因而,该门课程在会计、财务、金融等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均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长期以来,该门课程的教学始终是高职院校相关专业老师所必须面对的难题,虽该门课程教材、教学模式发生着不斷的变化,但学生对其积极性普遍不高,课程教学成效也有待提升,本文将分析该现象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财政与金融》课程特征及教学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财政金融的地位、功能、作用越来越重要。财政金融制度已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这门课正是为财经、经管类专业学生了解掌握财政金融的需要而开设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首先要解决的是学生对财政金融的认知问题,培养学生对学习财政金融知识的兴趣,了解财政金融在社会生活、专业工作中的功能和作用。使学生能够运用有关财政与金融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对现实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解释,具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获取并利用信息的能力。基于以上教学目的,《财政与金融》具备以下几方面特征:

(一)内容复杂、涵盖范围广

《财政与金融》课程主要包含财政、金融、宏观调控三大部分,内容涉及财政概论、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国家预算和政府投资、金融概论、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国际收支、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等等,几乎涵盖了财政与金融领域的所有重要问题,课程跨度十分大,涉及的研究对象和所研究的问题都具有很强的复杂性。

(二)理论性和抽象性较强

《财政与金融》课程内容主要以财政、金融相关理论知识为主,课程内容相对较为枯燥,且抽象性较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精力需高度集中,积极思考,否则恐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不到位。

(三)实践性

该门课程虽以专业理论知识为主,但同时也具备一定的实践性。如税收、银行理财产品、政府收入和支出、通货膨胀等课题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与学生未来在工作岗位上将面临的业务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财政与金融》在专业体系中起着衔接一般经济理论和实际业务的中介作用。面对一轮又一轮的骨干、师范专业建设浪潮,大部分专业核心课程都已经完成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实现了项目教学、模块教学等方法改革。但是专业基础课的课程改革相对滞后,无论是教材、教学方法还是实践教学上都存在很多问题,《财政与金融》课程尤其如此。笔者曾多次担任本校《财政与金融》课程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明显感受到了以上问题的存在。认为当前教学现状会影响整个专业的建设,使专业课教学改革的效果大打折扣,难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此同时,学生学习兴趣缺失,学习积极性不足的现象十分普遍,针对此,笔者曾在课堂进行过数次现场调查,在一次调查中,问及“你对《财政与金融课程》感兴趣吗?”时,仅有8%的学生表示感兴趣。而在某次合堂教学中,对《财政与金融》课程兴趣缺失的原因进行调查(共三个班接受调查,人数共计119人,问题为选择题形式,可多选。)得到以下结果:

二、《财政与金融》教学现有问题

结合《财政与金融》课程教学的基本现状,以及学生对该门课程兴趣缺失的原因,认为目前该门课程的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课程结构与内容不科学

高职院校使用的教材主要是大连理工学院出版的经济管理类课程规划教材,内容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财政知识,主要有财政基础知识,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其中包含税收、公债、预算等内容。第二部分是金融知识,包括金融范畴、货币、信用、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体系、货币需求与供给、通货膨胀以及国际金融。第三部分是财政金融的宏观调控理论,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内容。教材大多偏重于理论知识,侧重某一方面的阐述,部分内容过多过深。观点权威、内容新颖又具有实践性,适合培养学生运用能力的优秀教材太少,课程每部分内容复杂,重点不突出,学生学习起来有难度。

(二)教学方法单调

目前,《财政与金融》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师基本按照教材体系以章节目的形式教学,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没有做大的调整,至多是把学生不易理解、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做一简单删简,大多情况下是教师一枝粉笔一堂课。本就较为枯燥难懂的理论知识,加上如此单一的授课方式,导致学生难以产生学习兴趣,上课睡觉、玩手机、看小说的情况十分普遍。此外,这种教学方法难以使学生真正理解知识,即使学生认真听讲,也多是对知识一知半解,能背得出却不会运用,最终导致其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实践教学不足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仍然是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构成,对实践教学改革一般只是在学时比例上的要求,内容形式还是以理论知识为主线,对应各知识点设置实训项目,实践课程的内容是围绕理论课,服务理论课的。这种改革只能流于表面,是浅层次的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对技能训练的要求,但没有突破旧的课程框架。《财政与金融》课程也是如此,虽然有实训教材,但不能突出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基本上是一实训对应一个知识点,学生只能依葫芦画瓢,一个理论解决一个问题,遇到综合性问题时仍旧不会分析解决,难以形成系统的实践性思维,导致学生缺乏实践能力。

(四)教师素质不能满足课程教学需要

2004年教育部办公厅下发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教高厅〔2004〕16号),规定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50%为合格,而达到70%者为优秀,这对高职高专院校“双师型”教师结构比例有了明确的规定,而目前我国普通高职院校财务、会计专业双师素质教师在该专业教师总数中的占比远远小于50%,难以达到国家要求。

《财政与金融》课程有着广泛而深厚的知识背景和体系,涉及到的课程门类有《财政学》、《货币银行学》、《预算会计》、《金融市场学》、《国际金融》、《银行会计学》这要求教师具备全面的知识体系,以保证能够将《财政与金融》课程中的关键问题理清、讲透,但实际上,教《财政与金融》课程的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各有侧重,不能满足课程教学要求,进修培训的机会又很少,导致知识讲授过程中缺乏系统性,不能融会贯通和面面俱到,导致学生理解问题和看待问题的眼光较为狭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此外,由于《财政与金融》课程即具涵盖了十分系统的财政和金融理论知识,又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因而教师只有具备系统的知识结构和一定的实践经验,才能真正教好该门课程,但达到这一要求的教师在《财政与金融》课程教师中所占的比例较小,多数教师是应届本科毕业生或研究生,对财政与金融的认识多停留在书本上,而部分高职院校外聘具有企业工作背景的财政与金融教师时,却发现他们的理论知识结构不健全。以上情况的存在极大地制约了《财政与金融》课程的教学成效。

三、《财政与金融》课程教学完善策略

要提高该课程教学效果,必须围绕经管类专业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对课程教学目标进行重新定位,将课程的教学目标分解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技能目标,知识目标又可分解为了解—理解—应用,能力目标可分解为参与—体会—领悟,技能目标分解为模仿—独立操作—对接,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纳入课程教学目标,把构造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原则落实到课程教学的始终。探求一条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工作实践为主线,以项目为导向,用任务进行驱动,基于能力本位的集知识学习与岗位职能训练于一体的课程建设模式。实施过程中把现实生活中的热点财政金融现象以及相关财政金融政策分解为一个个任务,同时确定任务目标,引导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实现知识的构建、能力的养成。

(一)优化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

《财政与金融》课程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一方面需要使学生掌握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也要让学生了解财政与金融课程与实际生活中经济活动的密切联系。因而,对课程结构和教材进行梳理优化,并结合学校教学资源和教学优势,进行教学内容的改进教学内容,是提升《财政与金融》课程教学成效的重要基础。现行教材整体结构较为系统和完善,理论与观点权威性较强,但实践性偏弱,对此,我校《财政与金融》课程教师在沿用当前教材的基础上,将教材的三大部分内容即:财政部分、金融部分和宏观调控部分划分成多个模块,并在研究每个模块教学重点的基础上设置了教学专题,以教学专题为重点开展该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发现这一做法对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和提升教学成效有着显著的作用。课程结构的安排如表2所示。

(二)创新教学方法

创新教学方法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氛围和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就《财政与金融》课程而言,以下两种教学方法较为适用:

一是任务驱动型教学法。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通过“任务”来诱发、优化、加强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使学生围绕学习目标开展一系列学习活动,最完成“任务”并实现教学目标。例如“财政支出”模块中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专题,就可安排“介绍你最熟悉的社会保障政策”以及“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原则、构成和形式研究”等学习任务,以此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知识;

二是教学法。案例教学在《财政与金融》课程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财政支出”模块,可引入《2013年中央公共财政支出预算表》,通过该表让学生了解知识点———财政支出的分类、规模、结构等,并了解当前中国的财政支出情况。需要注意的是,为拓宽学生的视野,应广泛搜集案例,可通过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途径获取相关案例,同时从中筛选出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案例,并将把握好案例教学的时机,通常将其安排在基础知识讲解后较为适宜。此外,案例教学法应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则应发挥引导和辅助的作用,因而在分析案例时教师不应剥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过早地发表自己的判断和看法,而是应引导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判断和看法,独立思考,以充分训练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分析讨论后,在由教师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对学生的讨论作出总结和点评。

(三)强化实践教学

强化实践教学,拓宽实践渠道,对于提升学生对《财政与金融》课程知识的理解层次,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

1.岗位实践。可由学校出面协调,教师拟定实践提纲,安排学生到银行、财政局、税务局、企业等进行实习,从而了解这些部门的业务内容、工作流程、职能分工以及岗位的胜任条件等,使其更直观、更深入地感受《财政与金融》知识的价值。

2.模拟实习。目前,我国高校会计、财务、金融专业一般都配备有实训室,包括会计电算化实训室、理财实训室等等,教师可将理论教学与模拟实训相结合,使学生活学活用;3.聘请经验丰富的银行、财政、税务、金融专家到校举办学术讲座,使学生更深刻的认识《财政与金融》课程的使用价值,同时进一步增进学生对未来可能从事的工作岗位的了解,继而提升其就业竞争力和岗位适应性。

(四)强化教师隊伍建设

针对高职院校《财政与金融》课程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认为应通过以下几项措施来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1.拓宽教师引进渠道。强化双师队伍建设,一方面要积极招优秀的应届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在招收这类人才时,不能仅看文凭录用,而是要综合考察候选者的专业知识、教学能力和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应结合课程设置情况和教学需求聘任兼职教师,主要包括企事业单位财政、会计、金融等相关部门中经验丰富的从业人员。

2.强化对教师的培训教育。鼓励教师下企业进行实践,继续深造学习,或加各种资格考试如注册会计师、理财规划师等的考试,从而促进学校《财政与金融》教师队伍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均衡发展。

四、总结

综上所述,《财政与金融》是高职会计、财务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其理论性强、专业性强、涵盖范围广,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实践性。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对《财政与金融》课程教学进行了多番改革,但至今该门课的教学成效仍然偏低,究其主要原因,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教师素质等方面的不足有关,鉴于此,本文就《财政与金融》课程教学提出了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和提升教师素质四项对策,期望在今后的实践教学中加以应用,不断提升《财政与金融》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松青.关于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J].中国之夜技术教育.2008(13):14-15.

[2]倪丽丽.基于国际化背景的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J].财会通訊.2012(11):133-135.

[3]黄娟蜀.高职会计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探讨——以《会计基础》课程为例[J].2012(9):30-32.

[4]韩德静.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问题的分析与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67-70.

[5]赵霞,孔晓玲.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完善[J].职教论坛.2011(2):52-54.

[6]党璋.高职会计专业之夜技能内涵、培养思路与实践探索[J].商业经济.2013(2):85.

[7]李海燕.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构建[J].继续教育研究.2011(11):176-177.

[8]庞晓雪.以就业为导向谈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1(2):114-115.

猜你喜欢

特征问题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如何表达“特征”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抓住特征巧观察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