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课堂教学中学生个性化教学的运用研究
2014-04-29丁浩轩
丁浩轩
摘 要:课堂教学在新课改下体现出层出不穷的新变化和新方法,然而,一些软性的被动条件在课堂中也起着相当大的作用,即个性化教学。
关键词:个性化教学;学生差异;以生为本
针对基础教育的新课标普及状况,我从众多选题中选择了“课堂教学中学生个性化研究”这一题目,主要以小学教育课堂听课为主,其中包括对于任课教师的采访来进行观察,得出结论。至于为什么选择这样一种方法去做,首先我需要对即将要听课的班内学生状况进行了解,如若盲目地做问卷调查,只会无从着手,所以先听课,在了解学生的日常上课状况之后,并通过课后与任课教师的近距离交流,可以对基层教育的总体状况有个宏观的理解,
这对于之后本课题的研究将会有一个总体的“大背景”。
之所以“大背景”三个字做了双引的处理,是因为现在的大教育背景是新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这次课程改革将我国沿用已久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反映了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基础教育各门课程标准的研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工作。新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式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已进入新的阶段。
在EW小学听课的过程中,其中两天的听课,让我幸运地赶上了“船营区聚焦有效教学,构建生本课堂”的教学比赛,具体形式是各小学的优秀参赛教师带着自己备课的资料,现场抽取EW小学的一个班级,进行语文课本任意一课的教学,对于不同的教师,不同的教学风格的体现,包括现场的一些状况的处理都各有不同,对此我有一些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A老师是来自YSY小学的年轻语文教师,首先她对学生进行了亲切的问好,过后以听写生词来进一步检查学生预习状态(之前应该是有预习的),通过这一环节可以让老师对陌生学生对于本课的学习程度得到一个基本的了解,这无疑为之后讲课的进行提供了帮助;之后老师以提问的方式抛砖引玉,引出文本的背景,从而进入文本的阅读和学习。在讲课的过程中加入多媒体的教学方式也是对文本更好解读的一个方式,引人入胜的情节、贴近文本本身还原的状况,让学生对于文本有了更浓厚的兴趣。本课的文本属于对话和描写为主,所以老师利用分角色有感情朗读,加强学生对于文本本身的理解,从而体现了“生本”的主题。(注:本课是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哈尔威船长》)
B老师是来自SY小学的老师,这位老师年纪稍微大一些,台风也显得格外成熟稳重,讲课开始便要求学生自行阅读课文,并
進行小组讨论(四人为一组),讨论大概五分钟,老师提问,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讨论成果,随后引出主题。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形象地介绍“海豚”,让学生对文本进行更深入地剖析;然后用提问方式检测学生对于本课的学习程度,加以总结,点明主旨;最后给出几篇相关文章,可在课外进行拓展阅读。(注:本课属于小学课本中的《义务领航员》)
对于这节课,其中小组讨论环节对于学生个性化的关注是存在的,包括在学生汇报成果的过程中体现了尊重学生个性,并且有效地对每个汇报的同学进行解答,充分地实现了“因人而异”和“以人为本”的理念。但课堂思维过分活跃,可能也是老师和学生并没有互相了解的原因吧。
所以,以上案例考查实例说明,把握住课堂中学生的个性,包括个性的临时性变化都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起着隐性的重要作用。
随后我便进行了访谈,准备了三个开放性的问题进行了解:
Q1:是否在教学设计中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个体性差异状况?
A1:是的,课堂里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和可确定因素,老师需要在讲课教学设计中尽可能多地去把握可确定因素,控制不确定因素。考虑每个学生的个体性差异是在可确定范围内的,学生的性格开朗与否、学习能力高低不均、学习兴趣点因人而异,这些因素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去考虑和斟酌的。
Q2:根据您的经验与了解,现在课堂上个性化教学是怎样体现的?您会使用何种手段实现呢?
A2:基本上是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观点,并且多给鼓励,既要注意让天资比较好的同学有发言和表现的机会,更要鼓励中等的同学积极参与。对于落后的同学要点名让他们回答,反馈以表扬为基调,只要有一点沾边,立即大力表扬。答题的顺序为:先点名成绩较差的同学回答,然后再让中游同学补充,最后让成绩好的总结,关键在于教师的点评和引导。对差生要以鼓励为主,中等生要注意平衡,成绩好的要注意引导。
通过对任课老师的访谈以及回答可以看出小学教师对于学生个性化是有一定的重视的,但是对于方法还是相对欠缺、单一的,不能更全面地体现针对学生差异的教学效果。
所以,我认为这一课题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同时更需要教师加强对于学生个性的重视,这样不但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也可以对建构生本课堂起到很好的推进作用。
(作者单位 北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