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戏曲与节日的关系

2014-04-29邓雯超

2014年33期
关键词:霍小玉白娘子许仙

作者简介:邓雯超,女,汉族,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广播影视系。

摘要:戏曲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其产生、发展和演变包括了深厚的文化,受到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传统文化的浸染。我国的戏曲发展,与节日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节日为戏曲的搬演提供了时机,影响着戏曲的传播,并且在艺术手法上影响着戏曲。同时,戏曲故事情节的发展又离不开节日,故事情节的推进又以节日为背景。

关键词:戏曲;节日节日在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我国人民一直以来都极其重视节日,比如传统节日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以及“五一”劳动节、“十一”国庆节等全民性节日,还有妇女节、青年节、儿童节、建军节、教师节等。这些节日让人们在辛勤的日常生活中有一个适当的放松,并且能够调剂枯燥乏味的日常生活,所以在节日之时,不管是城镇还是乡村的剧院,乃至电视、广播等媒体,都会有大量的戏曲戏剧表演,中国传统戏曲的发展、兴盛离不开节日。

一:戏曲承载着节日

中国戏曲与节日有着密切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传统节日原本就是戏曲发生、发展的摇篮。人民对节日的喜爱,除了可以在节日中欢庆,更多人会将节日作为自己的纪念日,在节日期间企业开业,举行婚礼等。从古至今,戏曲的内容、情节,也以节日为时间背景,作为故事发生发展的契机,人物的命运发生转折,从而使戏曲故事顺利发展。

中国的戏曲不是简单地以时间顺序来进行搬演故事,而将节日与剧中人物紧密联系,当节日与故事主人公的生命、爱、离别等相结合时,便超越了普通节日所具有的全民娱乐的意义,成为剧中人物人生之中重要意义的标识。比如立春日,元宵节等随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男女青年游春,赏春,这些节日一般都是主人公的定情之日。清明节,是追终慎远,纪念先人的节日,同时也是戏曲中男女主人公们或是生离,或是死别的日子。七夕、中秋节、重阳则是思念的日子,对故乡的思念,思念父母,爱人,儿女的节日。

(一).戏曲中的元宵节

元宵节,又名上元节、元夕等,是农历一年中第一个圆月之日,正是一年的春天将到未到之时。元宵过后,就要开始一年的辛勤劳作了,“一年之计在于春”,元宵的节日活动,有新春开工的意味。在男女青年眼中,春天到来,万物复苏,也是青年们内心对爱情,对美好生活向往之情的展现的时机。所以,有关于元宵节的戏剧出了凸显一家团圆的情景,大多与爱情有关,在这些戏剧中,元宵节虽然只是一个故事背景,但是正是这个背景,促进了剧情的发展。

汤显祖的《紫钗记》中,李益请鲍四娘为自己寻找一名佳人,鲍四娘想到了霍小玉,霍小玉平时没有机会出门,但是元宵节,却可以出门游玩。鲍四娘知道霍小玉在元宵节会赏灯游玩,于是约李益前去。霍小玉头上的紫钗被树枝勾到,当小玉派人来找紫钗之时,发现李益捡到了小玉的紫钗,而且李益也钟情于霍小玉,两人于是相知相许。

(二).戏曲中的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也称端五,端阳。端午节,为了纪念屈原,大家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用来避邪,驱虫。

清代传奇《雷峰塔》中的《端阳》、《求草》这两折戏,就与端午节密切相关。在端午节这天,家家插艾,人人都喝雄黄酒,白娘子在许仙的劝说下,喝下了点有雄黄的酒,不慎现出蛇形,吓死了许仙,为了救许仙,白娘子只好去仙山求取灵芝仙草,历经种种磨难,终于盗来仙草,救了许仙。这两出戏,丰富了白娘子的形象。虽然是妖精,但是白娘子对许仙有情有义,包含了对妻子对丈夫的深情,白娘子的“妖性”虽然还在,但是盗取仙草这一出,已经丰富了她作为女人,作为妻子的形象,从而使得白娘子的形象一步步由妖怪转变为多情女子。

二:节日影响着戏曲的发展

(一).节日影响着戏曲的艺术特征

首先,在节日的要求下,戏曲的内容多为大团圆结局。喜庆的节日中,绝对不允许不吉利的话的出现,因为节日是不同寻常的日子,它在每个人心中都有特殊的意义,节日期间为了博得一个好彩头,言行必须格外谨慎小心,为了配合这一传统,戏曲大都以大团圆的结局出现在观众面前。故事中的每一对主人公,不管遭受到怎样的挫折与困苦,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故事虽然会出现,但也只是作为早期主人公不得志时的铺垫,大多数戏曲中,经历的各种苦难之后,都会呈现大团圆的结局。

节日中,仅仅是大团圆的剧情是不能满足观众们的,因为面对观众,最直接的表达就是要有热闹欢快的舞台效果,甚至有时会加上舞狮子等活动,戏曲中会有丰富的丑角形象,通过夸张的动作,滑稽的扮相,诙谐的语言,来向观众逗乐。同时,演员们要有鲜艳的戏衣,神奇的脸谱,从而激起观众们的节日气氛,让观众们真正感受到节日的快乐。

其次,戏曲语言出现了“贵浅显”的特色。李渔的《闲情偶寄》中说:戏曲不仅为“雅人俗子同闻而共见”,而且“又与不读书之妇人小儿同看,故贵浅不贵深”。“浅显”是对戏曲的整体性要求,不仅表现在语言上,同时还表现在戏曲的故事、结构、表演、舞台等各个方面。戏曲的主题是明确的,尽量避免多义性与复杂性,要求故事内容尽可能的简洁,线索单一且明朗。当观众走神或者半路来看,都能很快地接起前后剧情。戏曲人物大多性格极其单纯,好人坏人一目了然,美丑分明,好人扮相美丽,语言文雅,坏人扮相粗俗,语言诙谐,基本以单纯美取胜,不太讲究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二).節日影响着戏曲的传播

首先,节日时期,大量的戏曲节目得以搬到舞台上。我国广大乡村平时一般是不演戏的,演戏大多作为节日活动的重要节目。大都市的剧院虽然天天演戏,但是每到节日,都市里的演戏活动也多于平时。随着国家大力支持发展文化产业,“送戏下乡”成为每个城市过节时剧院必做的事情,大量的民间剧团,在节日期间,都会到乡村,到城市的广场等人多的地方搭台送戏,很多地方戏就是在这个时候走进市民,走进千家万户。

其次,电视广播等现代传媒,进一步影响了戏曲的传播。现在各个省市地方电视台大多都有戏曲综艺频道,比如中央电视台的戏曲频道、河南卫视的《梨园春》、安徽卫视的《相约花鼓戏》、山西卫视的《走进大戏台》、陕西卫视的《秦之声》等节目。这些节目,平时会上演一些精彩的戏曲节目,但是到了节日时期,会推出了一系列的节日庆典活动。比如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每到春节都会推出一场“春节戏曲晚会”、“元宵戏曲晚会”,在“五一”“六一”“十一”时也会推出特别的戏曲晚会,这些晚会,汇集了国内外著名演员,以及精彩的折子戏,向观众们宣传了中华戏曲艺术。这些戏曲节目,内容丰富,能够吸引不同年龄层的观众欣赏,有时候也会出现特定观众的节目,比如“六一”期间就会推出小观众喜欢的戏曲节目。

综上说述,中国的戏曲离不开节日,节日也对戏曲的发展、丰富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在节日中,戏曲迅速传播,演出水平不断提高,民间演员们不断改良丰富着戏曲的内容与形式。与此同时,随着大量节日的广泛传播以及人们对节日的重视,赋予的不同的感情,戏曲吸收了节日的艺术意义,不断完善丰富自己的内容的同时,也将节日的涵义广泛传布下去。(作者单位: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广播影视系)

参考文献:

[1]中国风俗辞典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

[2]中国曲学大辞典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3]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上海: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

[4]冯梦龙:《全相古今小说》,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

[5]黄图珌:《雷峰塔白蛇传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猜你喜欢

霍小玉白娘子许仙
发胖也有好处
黑皮肤的“白娘子”
漫话民间故事 白娘子——端午劫
漫话民间故事 白娘子——断桥初相识
白娘子采灵芝
千古明月怅西楼
浅谈《霍小玉传》的悲剧意蕴
许仙人
处暑
千年等一蛇(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