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四川省资中县双桥村种养合作社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的的调查与思考

2014-04-29赵洋甲

2014年33期
关键词:双桥种养农民

作者简介:赵洋甲(1989—),男,汉族,四川南充人,西华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单位: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摘要:近年来,随着中央不断加大对“三农”工作的力度,农村合作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由于受到各种因素和条件的制约,农村合作经济也面临很多问题。四川省资中县双桥村村民自发组织合作社发展合作经济,带动了该村的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对推动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四川资中;农村;合作经济截至2013年底,资中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增加到158个,比2012年增长30.7%,入社成员近1万户,带动非成员农户2万余户,合作社实现收入过亿元,盈余约1500万元。虽然近年来全县合作社蓬勃发展,但从总体上看,不仅存在“空壳”合作社较多、覆盖面较小、带动性不足等合作社普遍存在的问题,还面临着三个方面需要突破的难题:一是过度依赖外部支持;二是经营管理封闭运行;三是资源整合能力不强。从对资中双桥村的调研发现,该村成立群益、群联种养殖合作社以来,积极创新利益联结机制、优化实体运作模式,有效提升了合作社自我造血和自我发展能力,对推动合作社因地制宜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强示范带动效应、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具有重要的推广应用价值。

一、双桥种养合作社具有明显的自我发展特征

双桥村位于资中县城西南15公里的山区小村,全村幅员面积5平方公里,拥有储量丰富的煤炭资源,现有耕地2200余亩,辖11个组、3053人,森林覆盖率达到40%。该村原有产业中,农业主要是传统种植业和养殖业,工业主要是煤炭开采业。近年来,该村产业发展不仅面临着农村劳动力持续向外转移而结构性短缺、传统种养业比较效益低而渐进性萎缩等共性问题,还面临着煤炭行业整体疲软而产业转型、闲置资源难以盘活而增收乏力等特殊挑战。双桥村结合资源禀赋、产业现状、市场需求和政策导向,于2010年3月成立了兴隆街镇群联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群益养牛农民专业合作社,创新“支部+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不断推动资源合理利用、产业转型升级、农民增收致富。自我发展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探寻发展路径,体现自发性。双桥村结合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在村支部书记的带领下,村两委通过上门拜访、召开院坝会、在春节期间召开全体村民大会等方式,了解在家农民和外出务工返乡村民想法、理清发展思路、统一群众意见,建立种植、养殖合作社带动产业发展的思路得到了村民的积极响应。2010年3月群联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之初有社员136户,目前已有201户加入合作社。

二是村民出资入股,体现合作性。合作社注册资金为300万元,户均出资约1.5万元,其中最低出资额为0.5万元,最高出资额为28.6万元。合作社社员中本村村民161户、外村村民股东25户,还有非农村居民15户,有效打破了行政村和户籍的束缚,走出了对外合作的发展之路。双桥村合作社以资金入股为纽带,开展规模经营,利用合作社筹集资金租赁土地种植蔬菜326亩、水果100亩;建设规模养殖场2个,肉牛存栏规模达到700头;兴办酿酒厂,年产量达10万公斤。

三是民主管理经营,体现规范性。双桥村采用“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合作社形成成了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的管理架构和财务管理机制。一方面通过大股东承诺分红比例的方式确保小股东利益,合作社年分红比例达到10%。另一方面,以附加表决权的方式增强大股东话语权,出资额占合作社出资总额30%以上或者交易量占合作社交易总量30%以上的成員,在合作社重大财产处理、投资项目、对外担保和生产活动中的重大决策方面享有最多两票附加表决权。

四是资源循环利用,体现生态性。在群联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运作的同时,双桥村又成立了群益养牛农民专业合作社、兴办了酒厂,建立了以“秸秆菜叶养牛、酒糟调剂饲料余缺、牛粪还田种菜”的循环经济模式,不仅让合作社内部的酒糟、菜叶、牛粪等资源得到充分循环利用,还有效利用周边水稻、玉米等种植业形成的秸秆,提高了资源循环利用效率,促进了产业生态化发展。

二、双桥种养合作社具有完善的内生发展机制

双桥村种养合作社通过“五结合”机制充分利用了内外资源和条件,特别是对未能充分利用和闲置资源的有效挖掘和利用,摆脱了目前一些合作社要么是“空架子”、要么依赖政府“输血”维持运转的弊病,具有较强的造血功能。

一是地方经济发展与党员干部培养紧密结合。该村一直重视发展集体经济和培养党员、干部,拥有自建办公阵地、集体果园、小型水库等集体资产。在发展集体经济的同时培养了大批党员干部,年轻化特征明显,全村共有党员108个,其中60岁以上和40岁以下的党员各占31.5%,40岁至60岁的党员占37%,年龄结构较为合理,是参与合作社、带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其中合作社理事会、监事会成员中党员比例高达75%。

二是本土人力资源与外地人才利用紧密结合。为了弥补产业发展人才的不足,一方面开展“三会一课”、“村党支部书记上党课”、“我是党员、我该怎么做”等各类主题讨论活动,提高党员干部政治素养,增强为村民服务的责任意识,主动“走出去”学习先进的做法和成功的经验;另一方面邀请有关专家或专业人士到村授课,针对三大产业聘请了酿酒师、蔬菜种植能手和兽医。

三是三次产业联动与资源开发利用紧密结合。合作社不仅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步伐,还通过生态循环种养推动产业生态化,通过三次产业互动推动产业融合化发展。根据发展规划,合作社将建设蔬菜育苗基地、肉牛加工厂,形成更为完整的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产业链;同时,将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农业景观,发展观光农业,形成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格局。

四是节本增效机制与发展循环经济紧密结合。合作社利用酒糟和种植废弃物养牛既生态又节约养殖成本,利用牛粪还田种菜既节约了大量施用化肥的成本,又提高了蔬菜品质。蔬菜生产基地已经取得无公害基地认证,黄瓜、茄子、青椒等11个蔬菜品种已取得无公害食品认证。

五是农村产权改革与拓展增收渠道有机结合。通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明确了土地、林地、果园、集体房屋等权属,发展合作社促进了资源流转和利用,通过四条途径增加了农民收入:农民通过合作社流转土地获得租金收入,入股农户凭借股份分红获得股金收入,参加合作社生产获得薪金收入,合作社规模经营节约劳动力投入增加外出务工收入。

三、双桥种养合作社具有较强的借鉴推广价值

双桥村种养合作社的发展模式形成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合作社年入股分红达10%,签订劳动合同的常年雇佣本地达50人,季节性雇工30人以上,农民既实现了务工挣钱,又能就近照顾家庭。合作社通过种养及加工业有机融合互动,走出了一条资源循环高效利用、产业生态友好发展、农民增收渠道增加的发展之路。

一是为整合利用农村资源提供了有益借鉴。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资源相对匮乏,即便如此,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无论是土地资源、人力资源还是资本资源更多地从农村流向城市。双桥村合作社的发展模式充分利用了农村的环境、土地、资金和人力资源,还带动周边花卉、养鱼大户等发展,有效促进了农业农村的繁荣发展。

二是为农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有益借鉴。一直以来,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提高农业产业效益、满足消费发展需求的重要途径,但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并不是盲目追求“高”、“大”、“上”。双桥村合作社在充分分析本地资源基础、产业现状和产业发展规律、市场需求发展趋势基础上形成了生态循环发展模式和产业联动发展机制,对于通过设施化、标准化、规模化和生态化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具有普遍的推广价值。

三是为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提供了有益借鉴。

农民增收不能完全依赖农业、也不能完全撇开农业。双桥村合作社的发展模式摆脱了一家一户“小农经济”能够解决温饱却难以发家致富的桎梏,也避免了一味引进企业造成大量占用资源却排挤小农资本难以助农增收的困境,为农民持续增加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探索出了一套长效机制。

四、双桥种养合作社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一是规模效应尚未显现。双桥村种植和养殖合作社规模偏小,无论是从资源循环利用、还是引进人才作用的充分发挥而言都还尚未达到适度规模,对加工、旅游的联动发展和品牌的打造、推广都形成了制约。二是基础设施配套不足。合作社开展生态循环的规模化种养对粪便无害化处理、机械化耕作、渠系化排灌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地块零散,加上生产性道路和灌溉渠系配套能力差极大地制约着合作社经营规模的扩大。三是经营管理人才缺乏。合作社虽然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才不足的问题,但相对于产业向高端化、品牌化、融合化发展的需求而言,无论是技术人才、管理人才还是经营人才都需要进一步加强培训、提升能力。四是产品品牌亟待培育。合作社目前按照种养生态循环的方式进行生产,但由于缺乏市场认可的品牌,难以实现优质优价。五是融资乏力。合作社缺乏有效抵押物,难以获得金融支持,发展投入不足。

五、推动农民合作社加快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是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整合高标准农田、金土地、小农水、提灌站改造、通乡通村公路以及机耕道、便民道建设等项目资源,改善田网、路网和渠网,通过以奖代补等方式加强养殖圈舍标准化建设,为合作社开展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供基础支撑。

二是加强金融保险支持。要充分考虑合作社发展依靠资金内部自我积累发展慢的现实,加强“银政合作”,开发合作社土地经营权、生产设施以及流动资金等贷款产品,给予合作社资金支持,并进行贷款贴息,解决合作社扩大规模资金不足、成本过高的问题。同时,针对合作社农机设备、规模化种植的农作物、养殖的畜禽等开展农业保险,增强抵御生产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

三是强化农业公共服务。一方面要积极争取省市合作社发展专项资金,支持规范化合作社建设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基地、构建营销体系、开展技术培训和信息服务等,推动合作社做大做强。另一方面要整合地方农技、农机、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资源,针对合作社发展所需提高服务绩效,促进合作社优化发展理念、强化经营管理实力、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四是打造农产品公共品牌。一方面,要在合作社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基地和产品认证方面给予认证费用补贴,对取得著名商标、知名商标、名牌商品的给予奖励;另一方面,要引导合作社按照产品原则或产业关联原则组建区域性联合社,壮大合作社发展实力,打造农产品公共品牌,通过“订单农业”,发展“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企对接”,推行“网络营销”等方式促進农产品实现优质优价。(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苑鹏.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J].经济研究参考.2008年第31期.

[2]谢学东.农村合作经济的三个走向[J].江苏农村经济.2010年第7期.

猜你喜欢

双桥种养农民
山西灵石:种养专业合作社助农增收
花椒树下做文章 生态种养增收入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循环种养 带富乡邻
鄱阳县富大种养专业合作社
双桥酒:一个城市的记忆与味道
逢源双桥
敛汗止血的五倍子
Bobath握手和双桥运动翻身法对偏瘫患者康复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