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人的蝉趣

2014-04-29张光茫

人生与伴侣·共同关注 2014年30期
关键词:许地山蜘蛛网蝉声

张光茫

自古以来,文人都有一种爱蝉的情趣。文人眼中,蝉性情高洁,入土重生,蜕变新生,这些都符合文人追求的洁身自好、寻找新生的朴素愿望。所以,蝉在文人的笔下,总被赋予了丰富的意味。

蝉喜欢栖息在柳树上。古人常画“高柳鸣蝉”,是有道理的。汪曾祺在《夏天的昆虫》中,介绍了蝉的品种、习性。有一种叫“海溜”的蝉,个头大,色黑,叫声洪亮,是蝉里的楚霸王,生命力很强。“曾捉了一只,养在一个断了发条的旧座钟里,活了好多天。”北京的孩子捉蝉,是在竹竿头上涂了黏胶捉蝉。而汪曾祺小时候则用蜘蛛网。选一根结实的长芦苇,一头撅成三角形,用线缚住,看见有大蜘蛛网就一绞,三角里结满了蜘蛛网,很粘。瞅准了一只蝉,轻轻一捂,蝉的翅膀就被粘住了。字里行间流露了对昆虫的喜爱和对童年生活的眷恋。

蝉有时被比喻成弱者,经过艰苦的挣扎奋争,费尽全身力气爬上枝头,而在暴雨的袭击下摔到地上,又面临蚂蚁和野鸟的威胁。作家许地山笔下的《蝉》,就是这样一种弱者的象征。“急雨之后,蝉翼湿得不能再飞了。那可怜的小虫在地面慢慢地爬,好容易爬到不老的松根上头。松针穿不牢的雨珠从千丈高处落下来,正滴在蝉翼上。蝉嘶了一声,又从树的露根摔到地上了。”许地山的意思,是借蝉抒写充满苦难灾祸的人生,通过蝉这一喻体,使诗意更含蓄婉曲了。

成语“金蝉脱壳”,妙的不是金蝉,而是令人疑惑的蝉衣。作家刘墉在《蝉蛹之死》中写蝉蛹的蜕变,顺着蚂蚁走去的方向望,可怕的景象出现了:一只蝉已经身首异处,几只蚂蚁正钻入尸体的胸腔觅食,而那旁边离地不远的墙上,则有着一个完整的蝉壳。当然,他了解那是一只刚蜕出的蝉,还没来得及翔飞高鸣,就断送了生命。他突然领悟,为什么蝉要坚持往上爬,必要到高高的地方,才开始脱壳。因为那里比较安全,使它们能有足够的時间,在没反应、无武装的情况下,完成蜕变。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用蝉噪来写夏天的寂静,可一旦真的天天听蝉噪,恐怕人就会躁动了。作家施蛰存在《蝉与蚁》里,讲寓言中的蝉,终日咏歌,不知储蓄粮食,遂至身先蒲柳而亡。可是,倘若蝉不唱歌,它是否能活到蚂蚁那样的寿命?蝉但求吃饱喝饱,便在酷热的阳光下努力讴歌,虽然我们不懂它在唱什么,但无论是吟风乔月,或是悲天悯人,它多少已唱了出来,令它一生除了吃喝外,还有一点旁的意义。

对蝉声最较真的,还是朱自清先生。他在《荷塘月色》中有这样几句:“树缝里也露着一两点路灯,没精打采的,是瞌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有一位读者致函朱自清,认为“蝉夜晚是不叫的”。周围的同事也认为蝉晚上不叫。朱自清便向昆虫学家刘崇乐请教。刘翻阅了多种有关昆虫的著作后,说:“平常夜晚,蝉是不叫的,但有时能听到它们在叫。”于是,朱自清便常常夜间出外,在树间聆听。不久,竟然两次在月夜听到蝉的叫声。他最后还是坚持了自己的观点。

由此看来,文人们是在顾影自怜、以蝉自诩啊。在他们心中,蝉高洁得不食人间烟火,生命凄凉短暂,却照样奏响生命的乐章。这的确很像文人生命的自画像。我想,这恐怕也是文人爱蝉的原因吧!

猜你喜欢

许地山蜘蛛网蝉声
许地山较真
许地山较真
蝉声阵阵 毛猴驾到
许地山较真
蝉声
许地山较真
蝉鸣
蜘蛛网大战
蚊子和蜘蛛网
蝉声这道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