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口白甲鱼资源研究
2014-04-29梅杰樊均德许勤智梁正其
梅杰 樊均德 许勤智 梁正其
摘要 2011年7月至2013年8月,对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口白甲鱼资源进行了调查,通过对小口白甲鱼的资源现状、种群结构、生长特征和食性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口白甲鱼资源处于衰退状态,平均体长为(9.71±2.0)cm,是以低等藻类为主的植食性鱼类。鉴于目前情况,应采取应对措施,禁止非法过度捕捞,开展宣传教育,进行人工繁殖,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小口白甲鱼;资源;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贵州省
中图分类号 S966.5;Q9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34-12123-03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Onychostoma lini in Fanjingshan State Natural Reserve of Guizhou Province
MEI Jie1,2,3, FAN Junde1,2*, XU Qinzhi1,2 et al
(1. College of Biology and A&F Engineering, Tongren University, Tongren, Guizhou 554300; 2.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of Aquaculture of Tongren University; Tongren, Guizhou 554300; 3. Research Center for Con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Wildlife Resources in Fanjing Mountain, Tongren, Guizhou 554300)
Abstract The Onychostoma lini in Fanjingshan Nature Reserve of Guizhou Province was surveyed from July 2011 to August 2013. The resource status, population structure, growth characteristics and feeding habits of Onychostoma lini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ishery resources are being at the deficient condition, average body length is (9.71±2.0)cm. Som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protect it, such as prohibition of illegal overfishing, carry out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artificial propagation, so as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Onychostoma lini; Resources; Fanjingshan Nature Reserve; Guizhou
小口白甲鱼(Onychostoma lini(Wu))俗称麻鱼、山麻鱼,亦被称作红尾子、黄尾鱼、虾条鱼、石吏等,隶属鲤形目(Cyriniformes)、鲤科(Cyrinidae)、鲃亚科(Barbinae)、白甲鱼属(Onychostoma),模式产地在广西阳朔[1]。该鱼体长而侧扁,略呈梭形。头短小,呈圆锥状。吻端钝,并向前突。口下位,略呈马蹄形,下领前缘有锋利的角质缘;须2对,口角须长于吻须,约为眼径之半。背鳍末根不分枝鳍条为硬刺,但末端柔软,后缘有锯齿。侧线鳞46~50。生活在砾石底、水流急的江段[2-6]。
在我国该鱼主要分布于珠江水系和沅江水系等[2-6],在长江中游主干流也有分布[7]。此外,沅江上游重要支流锦江[8]与广西境内珠江流域的漓江、桂江、柳江和红水河都有分布[9-10],珠江流域第二大水系的北江支流亚历河亦有分布[11]。白甲鱼属主要分布于长江及其以南的水系,少数种类可向北延伸分布到较北的淮河、渭河及海河的上游[6]。该鱼类多属于大中型淡水食用经济鱼类,栖息于江河中上层,以锐利的下领角质缘刮食砾石表面的藻类为食[12]。 对小口白甲鱼的研究报道较少,现今主要集中在形态、分布、食性及分子生物学等等方面。代应贵等[13]和韩雪[14]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其遗传多样性,以期为该鱼的遗传多样性保护提供依据。
作为梵净山地区江河中小型的食用经济鱼类。小口白甲鱼产量虽然低于白甲鱼,但肉质更佳,是梵净山地区人们非常喜爱的水产品之一。但因自然环境恶化、环境污染、人为滥捕、江河水利梯度开发闸坝建设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使小口白甲鱼资源遭到毁灭性破坏,分布范围逐年缩小,其种群数量日趋减少,种质资源正濒临消失的危险。小口白甲鱼在铜仁地区的锦江及其支流都有分布,主要几种分布在梵净山一带的江口、松桃、印江县和铜仁等县(市)。据2004~2006年铜仁地区开展的鱼类资源调查获得的数据,全区采集鱼类标本3 251尾,其中小口白甲鱼36尾,仅占鱼类品种数量的1.1%[15],资源数量已经极其稀少。笔者于2011年7月至2013年8月对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小口白甲鱼资源进行调查,旨在为有效管理和保护小口白甲鱼资源及利用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梵凈山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省东北部铜仁地区江口、印江和松桃三县交界处(27°49′50″~28°01′30″ N,108°45′55″ ~108°48′30″ E),我国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带上,是武陵山脉的主峰,也是长江上游南岸支流乌江水系和长江中游南岸支流沅江水系的分水岭,年降水量为1 100~2 600 mm,是贵州省降雨量最多的地区,也是全国多雨地区之一。年均相对湿度在80%以上,属于东亚季风气候区,具有明显的中亚热带季风山地湿润气候特征。独特的自然环境蕴藏着丰富的水资源,河流落差较大,上游水流湍急,水面狭窄,多险滩瀑布,水温较低,下游水流相对较为平缓,水面宽阔,水温较高,水域生境较为复杂,为各种鱼类的保存和演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场所。
1.2 研究方法
2011年7月至2013年8月对保护区内东部黑湾河、太平河、马槽河,南部盘溪河、凯土河,西部肖家河、牛尾河,北部金厂沟和余家沟等河流进行调查和标本采集。
标本采集方式包括鱼网(撒网及拦河网)和垂钓采集,同时也从各调查点的集市上收集。鱼类标本用10%的福尔马林溶液固定。标本鉴定依陈宜瑜[16]、乐佩琦[6]、褚新洛等[17]和伍律[4]等。
2 结果与分析
2.1 资源采集情况
调查共采集到小口白甲鱼179尾,其中在东部黑湾河、太平河、马槽河采集到63尾,占35.20%;南部盘溪河、凯土河72尾,占40.22%;西部肖家河、牛尾河18尾,占14.53%;北部金厂沟、余家沟26尾,占10.01%。
2.2 群体体长特征
由表1可知,捕获小口白甲鱼体长主要在6.50~22.30 cm,平均体长为9.71 cm;其中以体长10.0~10.9 cm为主,占35.80%;其次为9.0~9.9 cm,占30.73%,体长为18~23 cm小口白甲鱼所占比例最少。出现这种原因可能是由于对该鱼捕捞强度所致。
表1 小口白甲鱼捕捞群体的体长分布
体长∥cm捕捞数量∥尾所占比例∥%
6.0~6.91910.61
7.0~7.9147.82
8.0~8.963.35
9.0~9.95530.73
10.0~10.96435.75
11.0~11.984.47
12.0~12.995.03
18.0~23.042.23
合計179100.00
2.3 群体体重特征
由表2可知,捕获小口白甲鱼的体重范围为8.0~35.0 g,平均体重为14.07 g,其中以体重为12~15 g为主,占62.57%;其次为体重15~20 g,占12.29%。而体重为20~35 g仅占6.70%,表明在梵净山河流中较高体重的小口白甲鱼所占比例低,则会造成鱼的供应量不足,应减少野外状态下捕捞。
表2 小口白甲鱼捕捞群体体重分布
体重∥g捕捞数量∥尾所占比例∥%
8.0~9.01810.06
9.0~11.0158.38
12.0~15.011262.57
15.0~20.02212.29
20.0~35.0126.70
合计179100.00
2.4 食性
随机抽取不同采样河流中不同体长的小口白甲鱼,分析其消化系统内食物团成分。
从表3可以看出,小口白甲鱼主要食物是硅藻门88.4%,次要食物是绿藻门(66.5%),摇蚊幼虫(1.4%)和其他水生昆虫(7.3%)为偶然性食物。由表3可知,不同体长的鱼食物有差异,其原因可能与各采样点环境有差异,其次,与鱼体大小所选择食物有关。
通过解剖消化系统发现,小口白甲鱼口较小,下位。再加上下颌具角质边缘且外形似铲,便于刮食石头岩壁上的藻类。没有明显的胃,只是前肠有一定的膨大,肠道细而长,肠长与体长之比大多在2以上,这些是植食性鱼类的特点[18]。这些消化器官特点与其食物组成相一致。另外,在多尾鱼的消化道内发现有大量泥沙,这可能是小口白甲鱼在刮食时连同食物一并吞下的。
表3 不同体长小口白甲鱼体的食物组成
体长∥cm硅藻门绿藻门摇蚊幼虫其他
5~1589.566.51.210.0
15~2585.667.02.111.7
无论是不同季节还是不同体长的小口白甲鱼,其食物组成都比较固定,主要以硅藻门和绿藻门为食。这种不显著差异可能与其食性有关:一方面,植食性鱼类不像动食性鱼类,饵料不会逃跑,摄食难度大大降低。另一方面,硅藻、绿藻分布广泛,小口白甲鱼与食物相遇机会很大且均等。偶见的摇蚊幼虫和水生昆虫可能是应急时吞下的,这说明其食性也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3 讨论
3.1 小口白甲鱼资源的变化
小口白甲鱼为梵净山河流主要经济鱼类之一,深受周边群众喜欢,但从近年来受梵净山旅游开发和人为活动的影响,调查河流环境小口白甲鱼资源呈下降趋势,且分布不均,在保护区内人为活动范围大的主要河流(黑湾河、太平河、金厂沟)等,鱼资源已很少。因此,在小口白甲鱼资源显著下降状态下,加强资源保护措施刻不容缓。
3.2 小口白甲鱼资源变化的原因
通过资料研究与调查走访发现,自该保护区成立以来,保护区管理机构对梵净山保护区野生动物的保护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进行管理,虽然主管部门通过资料宣传和开展讲座等因素的进行宣传教育,但是受旅游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保护区群众对鱼类保护意识不强,虽然明令禁止非法捕鱼,但在调查中发现仍采用电鱼、毒鱼、炸鱼、网捕等非法作业方式对鱼资源进行捕捞,这是导致小口白甲鱼资源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笔者在黑湾河转塘采样点调查时发现有拦河网、地笼网等禁止捕鱼工具进行非法捕捞。在金厂沟金厂村调查时,发现有禁止使用农药敌敌畏、滴滴涕等,这种方式对鱼类资源灭绝性破坏,也是导致小口白甲鱼资源下降原因。其次,旅游开发人为地改变了较自然的生态环境,一些天然的鱼类产卵洄游路径减少或者改变,对小口白甲鱼资源产生很大影响。
3.3 小口白甲鱼资源保护
梵净山作为联合国“人与生物圈”成员之一,又是全国野生动物保护科普教育基地,其独特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旅游资源吸引着四方游客,在旅游业发展的当今社会,旅游产业将会有质的发展,随着杭瑞、沪昆高速开通,游客会进一步增多,面临的环境压力会进一步增加,为加强山区主要经济鱼类之一的小口白甲鱼资源的保护和恢复,结合野外调查的结果,提出一些保护意见与措施。
3.3.1 打击非法捕捞。
滥捕滥捞导致恶性循环,破坏了水域系统生态平衡。因此,要加强渔政管理,打击各种破坏区类鱼类资源的不法行为,继续加大宣传教育,严格禁止有害渔具的使用,使保护区类群众转变不良捕捞形式,保护小口白甲魚繁殖群体,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3.3.2 开展小口白甲鱼人工养殖增殖。
关于小口白甲鱼人工养殖只有少数人工驯化研究[15],并未深入开展规模化养殖,天然环境下开展小口白甲鱼的保护刻不容缓,但会由于一些外界因素使保护措施不完善,此种情况下应采取自然保护和人工养殖的保护措施,应进一步加快人工养殖驯化进度,根据梵净山的水文、生态和小口白甲鱼自然状态下饵料选择的条件、小口白甲鱼的生物学特性,制定适合小口白甲鱼人工繁育的养殖技术,最终达到增加该鱼的资源。
42卷34期
梅 杰等 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口白甲鱼资源研究
参考文献
[1] WU HSIENWEN.On the fishes of LiKiang[J].Sinensia,1939,10(1/6):92-142.
[2] 伍献文.中国鲤科鱼类志(下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314.
[3] 郑葆珊.广西淡水鱼类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1:85.
[4] 伍律.贵州鱼类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社,1989:150.
[5] 郑慈英.珠江鱼类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192-193.
[6]乐佩琦.中国动物志硬骨鱼纲鲤形目(下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7] 于晓东,罗天宏,周红章.长江流域鱼类物种多样性大尺度格局研究[J].生物多样性,2005,13(6):473-495.
[8] 代应贵,李敏.梵净山及邻近地区鱼类资源的现状[J].生物多样性,2006,14(1):55-64.
[9] 王丹,赵亚辉,张春光,等.广西野生淡水鱼类的物种多样性及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J].动物分类学报,2007,32(1):160-173.
[10] 韦日锋,郑兰平,陈小勇,等.广西河池地区鱼类资源调查及两支流的鱼类多样性比较[J].动物学研究,2009,30(2):185-194.
[11] 徐剑,邹佩贞,温彩燕,等.南岭南部北江源地鱼类区系及东洋区北侧界的划分[J].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2002,26(1):143-146.
[12] 王晓辉.稀有白甲鱼的生物学特性及种质资源评估[D].贵阳:贵州大学,2005.
[13] 代应贵,韩雪,张晓杰.小口白甲鱼都柳江种群mtDNA D环的序列变异及遗传多样性[J].动物学杂志,2010,45(2):115-120.
[14] 韩雪.小口白甲鱼核型及mtDNA多样性研究[D].贵阳:贵州大学,2010.
[15] 郭建莉,贺兵,崔永全,等.梵净山小口白甲生物学特性的研究与人工驯养试验[J].水产工程,2012(8):252-253.
[16] 陈宜瑜.中国动物志硬骨鱼纲鲤形目(中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17] 褚新洛,郑葆珊,戴定远.中国动物志硬骨鱼纲鲇形目[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18] 殷名称.鱼类生态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