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揭秘香港最后的黄埔老兵

2014-04-29

凤凰资讯报 2014年33期
关键词:西平黄埔军校黄埔

抗战八年的黄埔学生,是黄埔军校史上死伤最惨重的一批。他们抱着救国之心从学校冲上战场,还没来得及像他们的黄埔前辈一样建立战功,就战死沙场。抗战期间,黄埔军校扩招学生共20万,战后生还者仅1万多。据统计,现存黄埔老兵不到2000人。其中20%的老兵独自生活,近三分之一的老兵与子女关系不洽。他们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带着最后的黄埔故事离开。

这几年,香港中华精忠慈善基金会会长蔡建祥四处奔走,探寻黄埔老兵的下落,兴冲冲去拜访,却常常吃了闭门羹。

很多黄埔老兵当年是为了躲避政治运动,逃到香港,住进石硖尾的“难民窟”,隐姓埋名,从此不愿再被提起“国军”的身份,以免政局变动,再受牵连。避居香港的老兵,既非国民党政府的“荣民”,在漫长的时间里,也无法与家人取得联系。

黄埔军校第17期步兵科万麓斌如今一个人住在香港九龙石硖尾的一所住宅里。

1949年,石硖尾是香港最大的难民聚集区。从内地逃来的民众和士兵,在这里安营扎寨,兴建木屋。

黄埔军校第14期炮兵科的程西平当初就住在这里。在石硖尾住了十年,程西平找到了一份小学教职,教历史。教书给了程西平稳定的生活,他从难民区里搬了出来。那时,石硖尾简陋的木屋已经被香港政府拆掉,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七层高的“H”型“徙置大厦”。

黄埔军校第17期黄志英就在这样的楼里单身生活了好多年。他刚到香港的时候,内地家里还有个21岁的老婆和两岁的儿子。他相信共产党一旦执政就没那么容易失败,做好了有家不能回的准备,写信给妻子:你要找个好人嫁出去。信里夹着一封退婚书。直到经一位澳门朋友介绍,找到了新的伴侣,他才搬出“徙置大厦”。这时,他已经40多岁。

2000年开始,香港政府陆续拆除石硖尾区原来的“H”型“徙置大厦”,在原址上建起一批廉租屋大厦。万麓斌就住在这里。

1960年代末,万麓斌抛弃国民党上校军衔,移居香港,为的是离内地的家近点。但在之后近十年,他始终不敢和内地的妻儿联系。他怕他这个“国民党特务”突然出現,会给家人带来无妄之灾。

“文革”末期,万麓斌才写了封匿名信寄回家。妻子回信:我们一切都好,共产党对我们很好。几封家书后,万麓斌也知道了家里的基本情况:妻子没有改嫁,儿子已经工作,是个共产党干部。

“文革”结束,万麓斌壮着胆子回了次家。回去前,他让家人务必保密,可是,“共产党的情报工作太厉害了”,下飞机,站在机舱外迎接他的,除了妻儿,还有主管当地统战工作的副市长。

94岁的万麓斌如今一人生活在香港,年近90岁的妻子仍在江西。他们还是几年见不了一次。摘自《南方周末》

猜你喜欢

西平黄埔军校黄埔
《菊》
欢迎订阅《黄埔》杂志 《黄埔家书》增刊
1926年3月24日,李济深前来黄埔军校参观
黄埔老兵陈生华
他们为黄埔前辈画像
黄埔军校分校概览
篁岭晒秋
张西平
何顿《黄埔四期》夺冠
熊雄在黄埔军校二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