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老旧居住小区改造研究
2014-04-29任壬杨宗博
任壬 杨宗博
摘要 在分析北京部分老旧住宅小区景观环境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使用生态、美术、园林等学科的基本理论,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了老旧住宅小区改造的准则与措施。提出了老旧居住小区的园林绿化改造实施途径,包括:结合现状营造小区特色;强化空间的景观序列性;改造停车位;维护“原生态”的居住文化;充分利用空间扩大绿化面积、调整绿化植物。
关键词 改造;园林绿化;老旧居住小区
中图分类号 S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34-12150-03
城市建成区域中居住区所占的用地比例最大,城市旧居住区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更是城市各个历史发展时期的缩影,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旧居住区基础设施陈旧,尤其是室外环境的破败等诟病日益凸显[1],如何在保留原有人文精神的基础上更好地满足居民对功能、景观的要求,进一步体现人文关怀成为老旧小区室外环境改造过程中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北京市老旧小区的大面积改造始于2003年,奥运会前期。经过多年建设,这些老旧小区的面貌虽已焕然一新,但大多数的改造只重视景观环境的视觉观赏功能,忽视其对生态环境的改善调节功能、休闲文化功能;景观设计布局模式单一,缺乏个性特点;景观设计仅停留在表面,内在品质不佳;只重视中心景观区环境的塑造,忽视宅旁空间、庭院空间以及角落空间环境的塑造,缺乏匀质感;景观设计生搬硬套,不顾住宅造型特点、空间组织特点,景观环境与建筑不协调;忽视文化氛围的塑造等。甚至很多小区环境的改造只是停留在环境空间的简单调整、铺装层面的更换、绿化植物的更新。如何在限制条件较多的条件下解决上述问题,成为老旧小区室外环境改造过程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1 目前部分老旧住宅小区景观环境存在的问题
在目前老旧小区外环境的改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等同于新建社区环境的建设,千篇一律、缺乏特点;②缺乏统一的功能与景观布局,缺乏序列性;③配套服务不完善[2],例如小区内停车位的改造,由于当年小区规划的历史局限性,老旧小区的停车位明显不足,而在很多小区的改造中这一问题没有得到解决;④忽视现场调查,缺乏公众参与性;⑤与现状环境缺乏协调,对现状植物、建筑、构筑物等结合不好;⑥对于现状文化机理保护不足。
2 老旧居住小区的园林绿化改造实施途径
旧小区改造的目的是更好地服务小区居民,加强已有优势,改进原先不足[3]。改造前设计者应多跑现场,切身感受一下在不同时间段、不同人群通行时存在的主要问题,做到有的放矢。
针对以上几点问题,结合笔者在旧小区改造中的一些经验和教训,总结出以下几点改造中应该遵循的原则。
2.1 区别于新建小区,结合现状营造小区特色
老旧小区外环境的改造区别于新建社区环境的建设,有着其自身的特点。①使用人群不同,老旧小区的居民大多以中老年人为主,使用主体的差异决定了其环境的使用特质。②对于现状的利用。不同于新建小区,基本上是在一张白纸上建设,而老旧小区的改造存在的大量的现状植物、现状构筑物,要充分利用现状,新加入景观也要完全融合在已有景观中。
以亚运村安慧里全民健身园改造工程为例,该用地位于安慧里社区内,占地约3.8 hm2,是一个集健身、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社区型中心健身园,为周边社区的居民提供了休闲放松的好去处。该园植物茂密,人流量极大,深受周边群众喜爱,但经过了多年使用,基础设施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损,与社区的区域位置极不相称,亟待改造。
对于该项目的改造特别强调小区特色的发掘,例如在主入口空间的改造上,小区原先入口空间设计为20世纪八九十年代多采用的不规则入口,有现状雕塑一座,与前侧绿地结合感较差,入口绿地中的黄杨球几乎将雕塑遮挡掉一半,整体空间感较差(图1)。
图1 主入口现状
图2 主入口改造效果
对于原主入口进行改造,调整不规则形状的入口空间,增加镂空景墙,增强入口空间的围合感,并将现状雕塑移向侧面,还加以利用。结合现状雕塑、新建景墙,增加西府海棠等竖线条的植物,采用软质植物与硬质景观相结合的方式,强化主入口空间景观(图2)。
对于小区文化底蕴的发掘与表达,也是突出小区特色的良好方式之一。很多老旧小区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基底[4],例如安慧里小区处于亚运村的核心地带,虽然亚运会时过境迁,但在小区本身留下了深深的历史烙印,如何将这些人文景观在环境的改造中加以表达也是突出小区文化特色的一大亮点。同时小区也是属于城市领域景观构成部分,住宅小区的景观一定要符合城市景观的总体标准,衬托出这个城市特有的文化。在改造景观的时候,应该重视城市文化脉络的延展,创造出有区域特点的居住景观领域的环境。
在改造时,融入了亚运会标志与亚运村LOGO等元素,以突出小区的文化特色(图3)。
图3 亚运会元素的应用
2.2 小区改造应从总体布局上,强化各个空间的景观序列性,主次分明
很多小區的改造中,空间的布局不均衡,缺乏主次关系,缺少核心景区。这与这些小区的建筑布局有着直接的关系,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小区中,居住建筑大多为兵营式的布局,外环境形态比较单一,缺乏空间变化。
图4 改造前现状
图4为酒仙桥701小区的建筑布局,为典型的行列式小区布局,小区的外环境基本为3个宽窄不一的楼间,这类小区环境的改造,其各个景观空间的组织就是一个较大的难题。而在这一工程的改造中强调在总体上赋予小区一个统一的主题,然后分区块加以体现,并将能拆除的附属建筑加以拆除,增加小区绿地面积。
小区的主题主要通过几组景墙和景石来体现,以此形成一定的景观序列(图5)。
第一个楼间为“百合图”,取意于“百寿图”,将“和”与“合”的甲骨文、大篆、小篆 、金文 、草书、 行书、 楷书等从古自今的多种写法镌刻于景墙之上,以突出主题;将小区中心处的废旧食堂以及停车棚拆除,改造成小区的中心绿地。
第二个楼间的主题为“传统与和”。“天时,地利,和为贵”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人文价值和精神核心。在此部分讲述“和”与“合”字与中国人传统的伦理关系。景观主题以“和”与“合”字的演变为表达方式。主要通过说文解字的方式,讲诉“和”与“合”字的演变过程和奇闻趣事。
图5 改造平面
通过这种格局的调整,既形成了小区绿地的主次空间,形成了不同功能的活动空间,又组成了一定的景观序列,突出了景观主题。
2.3 停车位的改造
由于当年小区规划的历史局限性,老旧小区的停车位明显不足,增加车位成为一大设计难题。对于新增加的停车位,其修建面积一般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解决:①合理调整小区道路级别,在不影响通行与防火的前提下,进行路边停车;②向绿化“借”地,营造林荫停车的生态停车位;③向废旧设施“借位”,将废旧的锅炉房、自行车棚等废旧的设施拆除,营建停车位。
2.4 以人为本,维护“原生态”的居住文化 “原生态”的生活形式是居民较长时间以来磨合的结果,属于时间和文化的累积,在改造景观时应尽力维护小区的文化底蕴,尊重当地居民的生活、活动习惯[5]。在居住区域的绿化内,不但要顾及到美感,还要全面考虑到使用这个区域的居民的要求。
对一个可以实现实用与美观的准则小区构建,应该把人当做主体,在人性的角度去整体思考,从而实现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
2.5 充分利用空间扩大绿化面积、调整绿化植物 在开展小区绿化改造的时候,对绿化面积的准则做出了规定,小区的绿化率应该保证超过35%,绿地自身的绿化率应该超过70%,即道路、雕塑与草坪等这些绿地内硬质景观限制在30%以内,此数字越小就越好。在调节改造老旧小区的绿化的时候,对于太密集、树龄过老而且形态很差的植物,尤其是灌木使用移植或者淘汰的方式,使空间更加通透。同时可以结合现状植物引入新的植物品种,增加小区物种的多样性[6]。
图6 彩叶树小区
图7 现状大树的利用
同时可以结合现状植物增加彩叶树种,强化小区的色彩
感,为这些老旧小区增加一些新意(图6)。另外,对于现状
的大树,结合场地对其加以利用也是一个很好的改造途径(图7)。
总的来说,居住小区的外环境的改造已经步入一个新时期,虽仍有很多不足,如缺少合理的设计和引导,对居住区的植物安排的生态与欣赏性缺少整体的准确了解。
3 结論
进行居住小区的改造是为了替居民营造一个宁静、整洁、舒适并且优美的生活环境。它不应该只处在处理“住”的层面上,也应该替居民营造一个整洁、适宜与自然的最好的生活条件,营造一个可以维持住房小区的自然生态体系的均衡的居住氛围,营造一个可以维持与完善人民依靠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社会领域。因此,老旧居住小区的改造应该会得到更多的关注。
参考文献
[1]
杨向杰.居住区绿化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住宅科技,2007,41(6):9-11.
[2] 顾燕飞.上海居住区景观绿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探讨[J].上海商学院学报,2006(6):37-40.
[3] 徐军.老居住区环境改造初探[J].中外建筑,2007(7):56-58.
[4] 施卫.居住区绿化经济性问题探讨[J].浙江社会科学,2006,13(3):22-23.
[5] 幻龙顺,胡佳.城市旧住宅区改造方法初探[J].城市建筑,2007(1):21-23.
[6] 周玉明.老住宅小区改造设计探讨[J].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07(5):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