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肺心病伴呼吸衰竭的临床观察
2014-04-29刘惠卿李艳丽
刘惠卿 李艳丽
【摘 要】目的:观察探讨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肺心病伴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总结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患者84例,行无创呼吸辅助通气治疗49例为辅助组,行药物治疗35例为药物组,对比疗效与相关指标。结果:5d后辅助组控制45例,无效4例,优于药物组控制22例,无效12例;第1d,辅助组HR、PaO2、PaCO2均优于药物组,第5d辅助组R、PaO2优于药物组,辅助组5d后R、HR、PaO2指标优于第1d,药物组5d后PaO2、PaCO2优于第1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心病并呼吸衰竭治疗首日非常重要,若行药物首日24h相关指标显著好转,治疗结局较好,PaO2、PaCO2指标可持续转归,但心率、呼吸频率难以持续转归,若效果不佳建议及时中转呼吸机治疗,相关指标可持续转归。
【关键词】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肺心病;呼吸衰竭
【中图分类号】R541.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117-02
肺心病全称肺源性心脏病,因支气管-肺组织或肺动脉血管病变致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動脉高压,进而引起心脏病。肺心病是临床多发病与常见病,近年来随着社会危险因素的增加,发病率逐年上升。肺心病常合并呼吸衰竭,若诊疗不及时可进展为肺性脑病、心衰、呼吸衰竭,甚至死亡。无创呼吸辅助通气治疗是目前治疗肺心病常用方法,治疗效果显著。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2~2013年3月某院呼吸科住院慢性肺心病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84例,其中男61例,女23例;年龄45~73岁,平均(61.7±4.1)岁;伴有心率失常23例,双下肢水肿38例,上消化道出血4例。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确诊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伴有意识障碍及呼吸困难,心肺功能不全Ⅱ级以上,动脉血压分压(PaO2)<60mmHg,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50mmHg,患者均符合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指征[2]。排除标准:合并心肺疾病患者;已并发肺源性脑病患者。选择无创通气治疗患者49例为通气组,选择药物治疗患者35例为药物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给予平喘、化痰、扩张支气管、营养支持等基础治疗。
辅助组:行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治疗,选用BiPAPP无创呼吸机,患者取半卧位采用口鼻硅胶面罩,触发/通气模式,调节固定确认无漏气开始治疗;呼吸频率12~18次/min,初始吸气压力(IPAP)8至12cmH2O,逐次递增2cmH2O,考虑患者耐受,至14~18cmH2O为宜;呼气压力(EPAP)为4~6cmH2O;氧流量3~6L/min,维持血氧饱和度(SpO2)90%左右,适当调节氧流速,治疗视患者病情而定[3]。
药物组给予氨茶碱0.25g/d加入0.9氯化钠250~500ml静脉滴注。
监控患者24h内情况,同时做气血分析,于治疗第5d再次行气血分析。
1.3疗效判定
(1)咳喘改善,紫绀消失,肺部未见感染,动脉血气恢复正常(pH>7.35,PaCO2恢复治疗前水平,PaO2>60mmHg),意识转醒,心率恢复正常,水肿改善为控制;(2)死亡、自动出院、并发感染和(或)脑病等并发症为无效。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疗效
辅助组:5d后控制45例,死亡2例,并发肺部感染终止治疗1例,自动出院1例(后死亡),无效合计4例,优于对照组控制22例,无效合计12例,差异显著(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相关指标变化
第1d,辅助组HR、PaO2、PaCO2均优于药物组,第5d辅助组R、PaO2优于药物组,辅助组5d后R、HR、PaO2指标优于第1d,药物组5d后PaO2、PaCO2优于第1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本次研究中,辅助组疗效显著优于药物组,控制率达到91.87%,药物组中第5d心率、呼吸频率较治疗第1d差异不显著,可见药物治疗并不能起到通气作用,患者呼吸障碍并未缓解,较无创通气差异显著(P<0.05)。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患者均适用无创通气,辅助组中死亡、并发、出院4例均在24h内,笔者认为可能与呼吸机机械通气作用有关,部分患者耐受较差,机械通气反而加重了病情,因此机械通气治疗首日24h内是应加强监控,若见异常应及时中转药物治疗。
参考文献
[1] 吴俊.祛痰化瘀汤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120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3,29(12):1000-1000.
[2] 赵见云.双水平气道正压呼吸机治疗慢性肺心病右心衰68例[J].中国卫生产业,2013,23(30):120-120.
[3] 龙云霞.肺心病心律失常的特点和体会[J].临床肺科杂志,2013,18(12):2288- 2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