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报道中图片传播伦理问题

2014-04-29薛蓉

今传媒 2014年4期
关键词:跨文化伦理

薛蓉

摘 要:图片在新闻报道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能起到文字报道起不到的效果,但这也意味着图片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世界是个复杂的集合体,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伦理的定义,在跨文化报道中,我们本着尊重事实、尊重他人的原则就不得不考虑图片传播中涉及的伦理问题。

关键词:伦理;图片报道;跨文化

中图分类号:G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4-0056-02

在新闻报道中,仅依靠文字稿件已经很难吸引观众的眼球,各大新闻网站用“图”、“组图”等醒目的字眼来标注在标题中以博得注目。大众传媒可瞬间制造轰动效应,图片的传播则更为直观,车祸的惨状、烟花的绚烂都能让人一目了然。随着“视觉文化的转向”,读图时代的到来,新闻媒体已经将新闻照片这种图像元素赋予了更加显著的版面强势。

在新闻现场,记者需要作出迅速的反应,拍还是不拍,这是一种本能的反应,可能没有过多的思考。但拍出来的作品则可能成为“罪证”,一系列伦理问题围绕新闻图片显现出来。大众传播领域内的伦理道德问题日益严重,不但影响了媒介自身的发展,也影响了受众的认知和行为,进而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一、“伦理”一词概念界定

《辞海》对“伦理”的定义为:“处理人们相互关系应遵循的道理和准则。”这是专家们对伦理的定义,并不代表其他人也想当然地认同。其实细想就不难明白,各国对伦理的定义都多少不一,而且不同民族对伦理的理解肯定也有所不同。从一个汉族人的视野去分析跨文化传播图片中的伦理问题就很难不陷入狭隘的角落。从文化的不同出发,将跨文化传播大致分为国外和国内两部分。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当然我们针对图片伦理的议论和分析也要双向来看,不能一语定论,图片包含自己的内容和背景,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图片内容和背景的真实性,同一张图片在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用途和不同的摄影师所拍情况下所反映的也是不同的,而且伦理的定义和标准在不同的国家、领域和民族文化下也是有所不同的。所以一幅图片是否违背伦理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比如:中国人的伦理规矩是不能直呼父辈或长辈的名字,但美国人的伦理就没有这种规矩,他们宁愿用长辈的名字来给孩子命名,以此来表示尊敬之情。再比如一家人同桌吃饭,中国人的伦理是如果长辈没有动筷子,晚辈就不能先吃,晚辈若先下了手,则被视为没规矩没礼貌。晚辈似乎要求扮演成“乖小孩”,而西方人没有那么多束缚,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没麻烦。

奥巴马在白宫打电话把脚翘到桌子上招来以色列的强烈抗议,而我们早就了解美国人的行事作风一贯随意,在影视作品中不光美国人就连一些中国老板也有类似行为,虽然这种方式很不礼貌但我们可以忍受,却不知道它对阿拉伯世界有如此严肃的政治意味。

在印尼和新加坡的刑罚制度中鞭刑,我国古代也有公开行刑的惯例,但是随着文明的不断演进,提倡尊重犯人的人格与尊严,很多人怕是宁愿在监狱里待一段日子也不想被公开抽鞭子,更何况还不分男女都可以享受这份“殊荣”。不过,这里面有一个原则和核心问题,即伦理受控于意识形态,所以,其人伦规则与标准并非世界同一。

与此同时,正因伦理的成因是“历史的、地域的、民族的、文化的”緣故,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伦理或人论关系也就迥异。而伦理其实又是“发展的、变化的”,时代不同伦理似乎也不同。中国汉民族的伦理,是建立在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之上的,两千多年以来虽无太大变化,但自20世纪初的“西风东渐”以及当代的“改革开放”之后,西方社会的伦理观与世界观以对我国以往所秉持的伦理传统产生冲击乃至改变。

在古代乃至民国,一夫多妻是被大家认为再正常不过的事,不少女人还会喜欢当小妾或姨太,因为这样就意味着不但嫁进了有钱人家,而且还很得宠。在那个时候谁敢,谁又能说那是不符合伦理的呢?现在的藏族实行一妻多夫制度而壮族流行独特的“倒插门”风俗却被视为怪异。这些得到他们本民族认同的习俗不会轻易进行改变。而人们应该也有理由相信“存在即合理”。时代变了,文化变了,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也变了,所以对伦理的理解和定义也有所不同了。

在查阅资料之前笔者对图片伦理问题的认识十分肤浅,仅仅以为只是在图片中反映出了涉及伦理问题的内容才算数。其实图片可能在本地老实“呆着”会很安全,但它跑出那个规定的范围就可能带来麻烦,奥巴马就惹火了以色列人。

二、图片传播过程中伦理问题的体现

图片在传播过程中,因为自身具有的形象性、真实性、非自足性等特点,所以在影像的获取、影像的传播乃至媒介的责任中,会出现许多伦理问题。图片传播过程的伦理问题具体体现在几个方面:

1.假照片频繁出现,图片的真实性受到威胁,媒体的公信力面临挑战;

2.图片传播对图片拍摄对象或其家属造成伤害和视觉歧视;

3.不良图片传播促使不健康受众阅读心理的形成;

4.摄影师的不良行为构成对媒介和媒介从业者职业形象的负面影响;

5.媒介从业者在工作中面临职业伦理道德标准和社会伦理道德标准的激烈沖突;

6.个人目的的图片拍摄者面临个人品德的责问。

新闻图片传播伦理道德是指为避免因新闻图片传播而引发的诸多道德问题,媒介及其从业者应当坚持和遵循的一系列基本道德准则和精神信念。

在传播过程中,图片的失实很显然是违背新闻图片传播伦理规范的,在2008年3月14日“拉萨打砸抢烧事件”中,国际媒体通过数字技术处理软件对图片进行修改处理、弄虚作假甚至搬用国外照片来诽谤和诋毁中国政府的声誉,但这些手段只能引起暂时的轰动,真相渐渐浮出水面,反CNN网站向世人展现真实。

还有一些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当地人民习以为常的风俗却不能被外人理解。正如藏民的天葬风俗是十分奇特的景观,但它并不是供旁人欣赏的,据新华社报道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2006年发布了关于《天葬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指出,禁止对天葬活动现场进行围观、拍照、摄影、录像;禁止在报刊、杂志、广播、影视、网络上刊登、播放与天葬活动有关的文字、图片、报道等。那大家不感到疑惑吗?为什么还会有图片?难道拍摄者不会遭受良心的拷问吗?不知道尊重的重要意义?

我国的传媒业发展与发达国家仍存在不小的差距,因此也就不得不注意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霸权主义。CNN曾经制作过名叫《西藏的一年》纪录片。将西藏特殊的“共妻”制度传播向了世界,同时关于这一制度的图片也通过各种大众传播途径播撒,我国的国际形象会变成什么模样?是否不被别人理解的伦理就应该被误解,就一定要被异化和妖魔化?

三、跨文化传播中如何应对图片伦理问题

新闻摄影本身具有强大的传播功能和舆论导向功能,在伦理道德上处理不好,不但会损害了摄影工作者的良好形象,还会给被摄对象乃至整个社会带来极坏的影响。因此,解决 “拍还是不拍” 这一广泛争论、莫衷一是的两难话题,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还有极广泛的现实意义。

既然想要了解世界就抱着一颗宽容的心,而作为新闻人,就得对自己有着更高的要求。首先,审视自身的文化价值观,避免将这些价值观强加于人。其次,避免就种族、性别、年龄、宗教、族裔、地理、性取向、残障、体貌或社会地位形成刻板成见。对那些可能受到新闻报道负面影响的人不要吝啬同情。再次,在寻求和使用那些遭到悲剧或哀痛打击的人的访问和照片时谨慎行事。新闻人要认识到采集和报道信息可能会造成的伤害和不适。追寻新闻不是傲慢无礼的许可证。最后,表现良好的品味,避免迎合耸人听闻的猎奇癖,要时刻保有人文关怀,或许健全的伦理规范是个不错的选择,但真正发挥作用的还是记者心中的准则。

参考文献:

[1] 陈力丹,李跃群.如何处理新闻中的血腥、灾难、痛苦画面——传媒图像伦理规范初探[J].新闻记者,2007(2).

[2] 何龙盛.新传播时代的图片应用[J].国际公关,2006(4).

[3] 杨保军.新闻理论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 徐岳芳.视觉文化视域下的网络新闻图片研究[D].苏州大学,2009.

猜你喜欢

跨文化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跨境电子商务中的跨文化思考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论《觉醒》中的伦理关系
从变译理论看翻译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