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辛夷坞小说中滥情叙事的艺术缺陷
2014-04-29王馨月
摘 要:辛夷坞是一位“80后”青春文学女作家,她用5年时间创作了一系列“暖伤”情调的小说。她的小说在受到读者一致好评的同时,也出现了滥情叙事的不足。辛夷坞小说中的滥情叙事,主要表现在情感话语的失真、情感话语的夸张与泛滥、脱离人物形象塑造及故事情节发展的情感表达等方面。这种滥情叙事现象造成了辛夷坞小说情感魅力的削弱,同时也使其小说失去了思想的深度。
关键词:辛夷坞;滥情叙事;情感魅力;思想深度
作者简介:王馨月,河北大学文学院2013级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35-0-01
一、情感魅力的削弱
从理论层面来说,“文学的‘情感性是文学区别于其他精神文化活动的内在标志。文学的创作动力,文学所要表现的主要内容,文学之所以能感动人,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文学是情感的凝聚。”[1]换句话说,情感性是文学作品的特点,文学作品需要情感,情感是文学作品具有感染力的重要原因。庄子在《庄子·渔父》中说过:“不精不诚,不能动人。”言下之意,不真诚就不能打动别人。文学作品也是一样,它需要情感的真实,只有运用真实的情感表达才能使文学作品具有情感感染力。正如学者季水河所说:“情感性是文学的一个基本特征,文学作品是创作主体情感燃烧的结果,是创作主体情感和生命的物态化显现。”[2]这也就意味着,情感性在文学作品中是尤其重要的,情感性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但是情感的表达也不是无节制的,它需要用理智来控制。通过对辛夷坞的小说进行文本分析,我们发现其小说中出现了滥情叙事的现象。正如有学者所言:“情感话语无节制地泛滥最终导致情感本身的贬值,情感的光晕在情感话语的刻意展示过程中逐渐丧失。”[3]辛夷坞的小说中经常出现虚假、夸张的情感话语和过度泛滥的感伤情调,因此有研究者认为:“极力渲染感情的幅度,渗入某种感情的夸饰,以至抒写一些‘不必要的感伤,给人一种矫揉造作之感”。[4]辛夷坞的小说中情感话语的失真,情感话语的夸张与泛滥,脱离人物形象塑造及故事情节发展的情感表达,这些方面使其小说情感的感染力不足。
二、思想深度的丧失
有研究者认为:“我们不可能要求所有的作家都成为民族和时代精神的代言人,每一部作品都充满作者深刻而独到的形而上的哲学思考。但文学的本质决定了它必须是一种高尚而神圣的精神创造。”[5]也就是说,情感需要同思想放在一起来讨论,文学作品要具有思想内涵和内在意蕴。情感的表达与主题息息相关。但辛夷坞小说的情感的表达常常与主题相脱离,具有明显的虚假性,且表演性大于思想性。虚假的情感会导致思想内蕴的缺失,从而使情感与理性相脱离,不能达到引人深思的效果。杰姆逊在《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一书中对“平面化”的后现代文化特征作了精辟的解释。他认为:“无深度的平面就是一个与任何东西都没有必然内在联系的表象,它的过去意识与历史感均已消失,历史完全是为现在而存在的,是无历史的现在。在电影中,平面化的结构模式表现为无逻辑拼贴,将一些无内在联系的不受时空限制的表象任意拼贴在一起,从而表现出游戏化特征。”[6]辛夷坞小说的情感表达是“无深度的平面”,具有表演性。辛夷坞的小说中有很多脱离于人物形象塑造及故事情节发展的情感表达,如在她的小说《许我向你看》中有很多诗歌和歌谣的描写。具有艺术内涵的小说中也会出现诗词,但这些诗词的情感表达具有思想内涵和认识价值。例如,《红楼梦》中出现的《葬花吟》,该词表现的是封建社会中女性的悲惨命运,情感真挚,有思想内涵,且与小说主题紧密相关,情感表达有认识价值,思想性大于表演性。但是,辛夷坞的小说中出现的诗歌与小说中人物形象塑造及故事情节发展无关,纯粹是为了渲染气氛而进行的文字堆砌,表演成分较大。正如杨虹在《现代商业社会的文学时尚》一书中所说:“那些带有戏仿痕迹、无需深思的游戏之作往往大受欢迎,尽管这些作品描写命运、描写苦难、描写悲剧,但摆脱不了游戏化、符号化、搞笑与调侃等消解文学经典审美特质的要素,因而不会让人有痛感,不能让人从中获得某种精神力量,作品纯粹成为了一种物质消费品。” [7]辛夷坞在商业化趋势下也未能免俗,她在金钱的吸引下进行创作,因此创作出“快餐式”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缺乏思想内涵的酝酿与沉淀,是一种缺乏深刻思考的游戏之作,艺术深度不足。
三、结语
20世纪90年代以来滥情叙事现象的兴起,折射出大众文化中存在的问题。辛夷坞的小说在广受读者欢迎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之处。这种现象使辛夷坞小说的情感感染力削弱,情感魅力缺失,同时也使其小说的思想内涵和内在意蕴丧失。这种缺陷不利于文学创作朝着良性方向发展。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作家的情感表达要充满真情,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创作出具有情感感染力和思想内涵的文学作品。
注释:
[1][2]季水河.文学理论导引[M].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09.149,34,245.
[3]左其福.后情感主义及其对当代中国文学的影响[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2,(4):95.
[4]孙晓东、翟其敏.“为文而造情”——试析余秋雨历史文化散文的“滥情”倾向[J].理论导引,2010,(6):105,105.
[5]沈晴.论青春文学的市场化写作倾向[J].時代文学,2006,(6):110.
[6]张法.20世纪西方美学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312-325.
[7]杨虹.现代商业社会的文学时尚[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21.
参考文献:
[1]季水河.美学理论纲要[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2]吴中杰.文艺学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