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柳州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研究
2014-04-29廖彩吉
摘 要:广西柳州市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文化强市为发展目标,十分重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本文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到柳州市在文化人才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以促进柳州市文化人才队伍的发展。
关键词: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作者简介:廖彩吉,女,1985年生,瑶族,广西人,中共柳州市委党校,讲师, 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文学,教育教学,少数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35--01
近几年来,广西柳州市把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来抓,积极完善各项制度,努力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作用的工作机制和内部环境,文化系统人才队伍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总体上看,还不能很好适应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文化强市的需要。
一、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不足
(一)人才总量偏少,结构失衡
根据柳州市文化局相关材料显示,目前,在我市文化系统22家基层单位中,从业人员总数约仅为709人。另外,综合分析我市22家文化单位从业人员,可见我市文化人才有结构性矛盾突出的特点:从学历结构看,博士、硕士研究生高学历人才所占比例偏低。从年龄结构看,文化系统高层次人才结构趋于老化,年龄在50岁以上正高职称人员所占比例高,高层次人才年龄老化问题突出。从人才专业分布来看,传统的专业性人才如演员、文博和图书研究人员较多,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缺乏。
(二)拔尖人才紧缺,断层严重
高层次拔尖人才和领军人物是文化人才队伍发展水平的集中表现,目前柳州高层次拔尖人才和领军人物明显偏少,尤其名编导、名作家、名演员、名主播等行业领军人物数量偏少。大师级文化名人空白,使我市文化名人效应缺失。以广西知名品牌的柳州市艺术剧院人才构成为例,剧院现有演职员300多人,正高级职称6人,占比例为2%,副高级职称47人,所占比例为15.6%。从职称角度看,具有高级职称的行业领军人才所占比例偏低。
(三)基层文化人才不足,素质不高
一方面由于近年来国家对文化工作日益重视,新建或改建了一大批文化设施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但人员编制却没有相应增加,加之基层单位人才引进困难与人才流失严重并存,导致了基层文化单位人才缺乏问题日益严重。另一方面基层文化人才培训力度不够,整体素质偏低。比如县、镇一级文化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偏低,大多数专干只是起着协调、跑腿的作用,业务上(如作曲作词、编导排练、书目分编等)没有发挥作用。
(四)文化产业经营人才紧缺,市场意识不强
柳州是一个拥有丰富文化资源的历史名城,但由于市场意识不强,文化产业开发力度不够,没有将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一方面是文化管理人才不强。目前,我是文化管理人员,多数是由行政单位调入,真正懂文化的内行管理人才较少。另一方面是文化经营人才不足。目前,我市在发展文化产业中,普遍感到既懂文化又具备市场营销、融资和企业运作的复合型经营人才紧缺,尤其是视野宽、懂策划、有创意、善经营的文化经营人才严重匮乏。
二、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统筹规划,做好顶层设计
一要高度重视文化人才工作。各单位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文化人才工作,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人才观,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宏观指导,促进人才培养选拔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二要在《柳州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基础上,具体制定完善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中长期规划,以文化领军人物、文化专业技术人才、基层文化骨干三支隊伍建设为重点,有效解决文化人才短缺、队伍规模偏小问题。
三要加大文化人才投入。建议设立文化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纳入本级财政预算,用于人才培养、培训、引进、扶持、激励和管理等,做到专项专用,从而更多的聚集文化人才。
(二)爱才惜才,重视人才培养
一是创新人才培训形式。通过选拔推荐、定向委派、跟班学习、重点培育、与教育培训机构建立文化人才培训基等多种培训形式,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提升培训层次。二是注重人才实践培养。通过举办各类特色文化节庆活动,让中青年文化工作者承担文化重点工作、重大课题项目,采取下基层采访、演出、体验生活和外出参加各类演出比赛活动等形式让中青年文化人才经受锻炼、增长才干。三是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建议形成文化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对基层文化人才队伍,要重点进行专业培训;对中青年文化人才提供专业深造、提升高端专业的机会,挖掘他们的发展潜力,让他们与名人合作、跟大师学艺,培养一批柳州地方文化名人和大师。
(三)提质提量,优化人才队伍结构
在人才培养引进时,要立足长远、着眼从人才数量到人才结构优化的转变。一是大力引进文化艺术专业人才。当前,我市文化系统急需史前考古、文物鉴定、国画、编导、舞蹈、动漫科技等方面的人才,要积极争取人事部门的支持,用足用好现有编制,引进急需的各类人才。二是加强高层次文化经营、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要建立健全选人用人机制,研究制定文化单位人才培养和管理意见,重点培养引进文化产业人才,挖掘策划、创意、经营、管理和“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助推我市文化产业的开发。三是整合文化人才资源。打破体制、身份界限,把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业余文化骨干、文化热心人、文化能人、文化志愿者等体制外人才纳入我市文化人才范畴,并出台相关办法和制度,使其享受同等待遇。通过吸纳体制外的人才,壮大我市文化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