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松为何不提中美建交
2014-04-29
在尼克松的眼里,包括国务院在内的各官僚机构始终是不被他信任的,与打开中国大门的功绩毫不沾边。但在具体的政策问题上,他又离不开他们的工作。此外,为了掩护他同基辛格秘密开辟的幕后联络渠道,也不能够让国务院停止政策研究的工作。当“乒乓外交”热闹非凡、他要求仍由助理国务卿马歇尔·格林负责,继续研究对中国的下一步措施。报告于1971年5月底完成。报告提出,美国将逐步减少驻台美军数量,以此引导中国对美国的缓和政策做出积极反应。此外,在提请政府内各部门慎重评估后,“也可向中国暗示,美国愿意将台湾视为中国的一部分”。在国务院方面看来,这些表态已十分大胆。
与此相比,基辛格在1971年7月秘密北京之行中对周恩来作出的承诺则走得更远:军事上,美国将在结束越南战争后短暂的时间段内,明确从台湾撤出三分之二的军队;并随着中美关系的改善,减少其他剩余驻军。政治上,承诺尼克松总统在访华时申明,美国不支持“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不支持台湾独立运动、不再说台湾“地位未定”、承认台湾属于中国,并且在总统大选之后正式接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1972年2月訪华时,尼克松对周恩来说:“基辛格博士以前在这里表达了我们对5点原则的赞同。我完全同意这些原则,并且总理可以相信我们在其他问题上所说的话。”
在秘密的个人外交中,尼克松和基辛格这种信誓旦旦的口头承诺和表态,远超国务院政策设计的范围和立法机构国会在当时所允许的底线。如此一来,尽管与中国领导人达成一时认同,但他们作出的这些秘密承诺终究难以获得国内官僚机构的支持和国会立法机构的认可,这实际上为中美关系开辟的是一条极不平坦的缓和之路。福特总统时期,国会反对以牺牲台湾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坚定支持美国继续与台湾保持外交关系的保守派势力依然强大。迫于国内政治的压力和选举政治利益,卡特政府在推动中美建交上踟蹰不前。
通过秘密外交,美国总统以个人身份向中方领导人作出承诺,可以获得中方的信任,在短期实现外交关系的突破,却难以获得美国国内各方的一致认可。这也是中美迟至1979年建交的重要原因。摘自《中共党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