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与当代中学生的沟通艺术
2014-04-29顾发德
顾发德
成功的教育,取决于多项因素。那么,如何与当代中学生进行沟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探究性阅读,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中学生的主体意识、独立能力、生理心理特征等方面已有比较完整的发展。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已经成人化、社会化,已有较强的是非能力,一般外界较难改变他们对客观世界的看法。另一方面,他们认识能力的个体差异也很大。较多学生对具体问题存在认识误区,例如,学习观、人生观、男女观、价值观、朋友观等。也就像一位教师总结的一样,中学生存在着心智成人化、行为幼稚化、做事极端化的特点。
另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国民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小组发布的《国民心理健康状况研究报告》显示,在青少年阶段,心理健康指数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初一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最佳,初二、初三学生次之,高中学生最低。在成年阶段,心理健康指数逐渐上升,总体表现为年龄越大,心理健康状况越好。其中,情绪不稳定、学习压力大、适应不良、焦虑、强迫症,是当前中学生存在的最严重的心理问题。而男女学生存在显著差异,女生中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人数所占百分比要明显多于男生,这可能与其不同的生理条件、心理素质等发展及其个性差异有关。
二、与当代中学生的沟通技巧
一位学者曾经说过:“没有了对话,也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一种平等对话的关系。”了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其心理问题的常态形式,教师就可以有的放矢地、艺术地与学生沟通了,即进行“信息交流”。那么,如何才能较好地进行师生间的交流与对话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究:
1.学会了解
了解学生方能深刻理解学生,在互相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达到心理上的共鸣。老师要了解学生的家庭、性格、学习成绩、兴趣爱好等,只有这样才能使谈话切中要旨。工作中要多问,特别是组成一个新的班级时,应问问他们有什么新的打算,会不会适应新班级和新环境,学习上是否跟得上,他们的兴趣与爱好等。在与家长接触中要经常询问其子女在家里的生活、学习习惯、性格特点、家庭教育等,以求更深入地了解每位学生各个方面的情况,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存在的问题。
2.爱心感化
高尔基曾经说过:“谁最爱孩子,孩子就最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爱是一种神奇而又伟大的力量,是除了母爱之外,世界上又一伟大的爱。这种爱是无私的。但师爱不同于母爱,因为师爱是一种理智与心灵的交融,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师爱可以引导学生产生巨大的内动力,去自觉地、主动地沿着老师指出的方向迈出。只有当教师给学生以真挚的爱,给学生以亲近感、信任感、期望感,学生才会对老师产生依恋仰慕的心理,才能向教师敞开内心世界,我们才能“对症下药”,收到应有的效果。
3.平等对待
沟通需要真正平等的“真空状态”,即创造没有任何干扰的沟通氛围和条件,作为一名老师,爱优生并不难,难的是爱后进生,尤其是爱“双后进生”。老师热爱教育,热爱学校,也要热爱学校中的每一位学生,对待学生不能因为他的学习成绩好而特別亲之爱之,也不能因为他的成绩差,行为不端而恶之厌之,而应是一视同仁,平等对待。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对教师说过一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能把后进生看死了,随着年龄的增长,环境的变化,教师工作方法的改进,他们也会发展变化,即使不成为瓦特、牛顿、爱迪生,也要把他们塑造成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4.专心倾听
如果学生向你倾诉,你一定要专心倾听。哪怕一个牢骚满腹、怨气冲天,甚至最不容易对付的人,在一个有耐心、具有同情心的倾听者面前,常常会被“软化”而变得通情达理。不管面对一个怎么冲动或愤怒的场面,只要你积极地倾听,整个气氛便会缓和。愤怒或冲动的学生在自由地表达了自己受压抑的感情后,心理压力得到一定程度减轻,而且通过你的认真倾听,学生觉得自己的问题已经被老师重视和理解,于是精神得到支持和鼓励。在这种情况下,解决任何问题都有了良好的开端。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成功的关键,而沟通是成功的基础。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蹲下来看孩子,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只有采用了合理的沟通方法,我们才能打开学生的心灵之锁,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健康地发展。
(作者单位 四川省会理县实验中学)
?誗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