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藏:行进中的变与不变(上)

2014-04-29张洪

今日中国·中文版 2014年4期
关键词:八廓街大昭寺拉萨市

张洪

拉萨:日光城的变迁

西藏拉萨每年日照多达3000多小时,平均每天有8小时的太阳光照,“日光城”因此得名。上世纪30年代的老照片显示,彼时的布达拉宫像一座孤岛,远处是矮小的土坯房,整个拉萨恍如一片沙漠。如今,拉萨的城区面积扩大了20倍,拉萨人的生活也因此发生了巨变。

老城区改造

13岁的丹比尼玛和爸爸格扎来自四川德格,两月前,一家人结束了2800多公里的朝圣之旅,三步一拜,从故乡到达拉萨,历时7个月20天。盘腿坐在大昭寺广场前的空地上,格扎和妻子一脸的平静。

手机缩短了丹比尼玛和故乡的距离,他不仅用微信跟亲友聊天,还热情地把周围的新朋友加入进来。说起自己千里迢迢的朝拜之举,丹比尼玛不以为然,他笑着说:“因为心里有释迦牟尼。”

在他们不远处,来自青海的昂哲海夫妇正沿着转经道祈祷,这是74岁的昂哲海第三次来拉萨朝圣,第一次来时的艰辛让他至今感慨。60多年前,12岁的他坐着自己的牛车,千辛万苦5个月才到达拉萨;第二次,青海和西藏之间通了汽车,58岁的他一路跋涉了三四天;如今,西宁到拉萨,“一晚上就到了。”

因为转移了3000多个露天商贩,大昭寺周围的转经道宽阔了许多,前不久开业的八廓商城让这些商贩告别了露天卖货的历史。

在拉萨老城区,大量珍贵文物及历史建筑散落其间。但长年以来,宗教和商贸活动频繁,外来人口较多,而老城区街巷狭窄拥挤,电力和给水排水设施不利,市政基础设施滞后的状况日益凸显。

2012年底,拉萨启动了投资约15亿元人民币的老城区保护工程,历时半年,全面提升了八廓街的“硬件”。八廓街管委会副主任曹鹏程对改造前的街道记忆犹深,“以前两边都是货架,走不动,商贩露天卖货,风吹日晒,每天要骑三轮车把货拉过来,现在宽敞的路面方便了信教群众,商贩也不用再蹬着三轮车跑来跑去了。”

2014年3月2日,改造后的八廓街迎来了第一个藏历新年,新更换的四种路灯让八廓街有了温暖的色调,其中一种还镶嵌了藏族人最常念诵的“六字大明咒”。为了恢复昔日的古朴感,路面还新铺了来自山南地区海拔5000米的板岩。

除了摊位转移,过去凌乱不堪的电线也得到了全面整治,让曹鹏程耿耿于怀的是,老城区多是木式建筑,过去电线密如蜘蛛网,线路杂乱,电压不稳,使用功率大一点的电器经常“跳闸”。每到过年,当地居委会就会提心吊胆,“1400年的老城区全靠人守。”

48岁的多吉从1993年起开始过年值班,他负责的居委会管辖35个院子,如今,八廓街的电线全部得到改造,竖起的电线杆代之以箱式变压器,消除了隐患,多吉的心踏实多了。“不仅安全,而且每家一个电表,用多少缴多少,方便多了。”

以八廓街为中心,在占地1.33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包括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的大昭寺在内的27座寺庙。2013年起,西藏所有寺庙在编僧尼已全部被纳入社保体系,享受公民应享受的正常待遇。

拉萨城的放大

拉萨作为城市的雏形出现于公元17世纪,当时,在以大昭寺为中心形成的八廓街两旁,陆续建起一大批政府僧俗官员的官邸、府第,以及旅馆、民房、商店等。到19 06年,仅在大昭寺附近有一小片居住民房。1935年,布达拉宫前出现了“雪村”居民区。到1950年,拉萨市居民只有3万人,城区面积不到3平方公里,没有下水道设施,道路全是泥土路。

如今,60多平方公里的城区让曹鹏程感慨“面积扩大了20倍。”

他还记得小时候,拉萨重要的标志性建筑——邮电大楼以东都是农田。“所谓的城区就是大昭寺、布达拉宫这一片,骑自行车很快就能转完。”

当时,位于拉萨河畔的仙足岛荒无人烟,只有一些杂生的树木。上世纪90年代开发时,一度无人租房,而现在,曹鹏程说,那里的一亩地卖到了200万。

如今,沿着拉萨河畔,近百家客栈依次排开,这里距离布达拉宫、大昭寺2公里多,河对面是国内海拔最高的实景剧《文成公主》演出地。该剧2013年8月首演,两个多月的时间内,接待游客21万人,创收近3000万元,已经成为拉萨的一张名片。

“东延西扩”的城市规划使得拉萨城不断放大。2011年,拉萨市政府迁到了当时都是菜地的东部,带旺了那里的人气。西边,这个不断变大的城市则与位于拉萨河东南岸的堆龙德庆县连接起来。那里的柳梧新区是拉萨“东延西扩”的重要部分。

柳梧新区发挥拉萨火车站的辐射作用,拓展了拉萨的空间。“原来火车站那里全是河边荒地,”曹鹏程说。“现在大批建筑拔地而起。”

“东延”的部分还包括正在建设的拉萨教育城。从拉萨市区向东,约15多分钟车程,沿着纳金大桥一路驶下,很快就能看到一片正在建设的工地。那里原本是拉萨市城关区蔡公堂乡的农田,如今成了西藏最大的一处现代教育基地。

站在正在施工的楼群前,拉萨市副市长计明南加告诉记者,教育城投资36亿元,占地4000亩,已有拉萨第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北京示范学校、江苏示范学校等17家进驻,2014年将迎来第一批学生。

谈及拉萨教育,拉萨市委书记齐扎拉表示,过去多是藏族人送小孩出去,教育城的建立旨在走“送小孩出去”和“请老师进来”两条路。

不惜成本的生态保护

交通方式的变化让拉萨与周边地区的距离不断缩短。

曹鹏程亲眼目睹了拉萨城的迅速变化。1986年,他坐飞机去重庆上大学,先要提前到拉萨机场住一夜,那时拉萨只有早班飞机,100多公里,要颠簸4、5个小时才到。如今,乘坐大巴,不到1小时即可到达机场,那里最多一天有80多架飞机起落,旅客年吞吐量已突破200万人次。

45岁的曹鹏程清楚地记得,1980年代,他跟父母回陕西渭南老家,要先花三四天的时间搭车去甘肃柳园,在那里,才能坐上回家的火车。如果买不上票,还要在柳园住上一两天。现在,火车、大巴、飞机……众多选择让这一切变得简单。

在拉萨曾经流传着一个“黑色幽默”:到了冬天,唯一的绿色就只剩下十字路口的绿灯。然而今天,漫步街头,冬意未退,绿色却不断跃入眼帘。以城市道路绿化为重点的拉萨“绿廊工程”,种植了杨树、榆树、银杏、雪松等适合高原环境生长的植物,道路绿化普及率达到98%。

为了保护好“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2012年,位于拉萨河南部的南山开始大规模绿化,从以色列、美国引进先进技术,种植雪松、侧柏、油松等,引拉萨河水上山进行浇灌,造林时间初步规划为10年(2013-2022)。

同时得到重点保护的还有位于拉萨西北部的拉鲁湿地,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城市天然湿地,被誉为拉萨的“肺”。为了保护好这块湿地,拉萨市规划投资7亿元,用来进行湿地核心区住户搬迁、部分渠道生态恢复等工程。

曹鹏程说,“藏族人本身就跟自然和谐相处,目前,在拉鲁湿地,冬季飞来的候鸟,如野鸭、黄鸭、黑颈鹤等数不胜数。”

然而,全球气候变暖并没有放过拉萨,60岁的拉萨市民格桑平措记得,他小时候,一抬头就是满天的繁星,现在,星空似乎远了,远处冰山上的雪帽子也在一点点化掉。尽管如此,拉萨的空气质量还是持续领跑中国。

在整治污染源方面,拉萨市委书记齐扎拉斩钉截铁,他表示,“有污染的企业坚决不做。”

如今,“环境立市”被放在拉萨“五大战略”(环境立市、文化兴市、产业强市、民生安市、法治稳市)的首位,拉萨周围没有污染,这让齐扎拉十分自豪。前不久,他去纳木措湖附近考察,赞叹那里的风光可以同南极媲美,藏历年前夕,谈到拉萨的生态保护,这位藏族人自己的书记郑重承诺,“一定要把这片圣土守住。”

猜你喜欢

八廓街大昭寺拉萨市
繁华的八廓街
浅谈话剧《八廓街北院》人物设定
世界文化遗产大昭寺文物古迹保护工程启动
拉萨市歌舞团迎来建团60周年
关于西藏饲草种植模式探讨——以拉萨市为例
拉萨市近54年气温变化特征
大昭寺,佛教徒心中的圣殿
八廓街,人文之街
西藏,一场阔别已久的重逢(1)做一名虔诚的信徙
八廓街,节日之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