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台湾关注大陆“怎么变”
2014-04-29李徽
李徽
早春三月,又是举国上下“一年之计”启动的时刻。对于台湾来讲,大陆不仅是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最重要的旅游客源地,更是难以分割的“命运共同体”。对于台湾民众与媒体来讲,“大陆怎么变,一起看‘两会”正在成为一种敏感与习惯。从“两岸关系走向”到“全面深化改革”,从“向空气污染宣战”到“共圆中国梦”都成为台湾希望参与探讨的议题。与此同时,台湾在关注大陆“怎么变”的过程中,也正在寻找这个“一年之计”中属于自己的坐标。
两岸走向 和平发展不动摇
对于61岁的福建宁德台商王文田来说,“两会”是他每年都要关注的“大事件”。“2014年‘两会把‘两岸一家亲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最让我高兴,因为这个‘一家亲,我们一定会享受到更多大陆改革发展的红利,享受更多的优惠政策。”王文田说。
在每年“两会”召开前,台湾媒体均会通过一些调查来了解民众关注的议题。而毫无悬念,“两岸关系发展”始终是两岸间最受瞩目的议题。
2014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在两岸关系一节进行了如下表述:将全面贯彻对台工作大政方针,坚持“九二共识”,维护“一中框架”,巩固增进两岸政治互信,促进经济融合,推动交流合作,开展协商谈判,秉持“两岸一家亲”的理念,为建设中华民族美好家园、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贡献力量。期待双方越走越近,越走越亲,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为不可阻挡、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事实上,在全国“两会”广阔的议事平台上,要讨论决议的问题千头万绪,有关两岸关系的部分,只是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沧海一粟”。但就是这100多字的内容,对于持续关注的台湾民众与媒体来讲,却是字字珠玑,内涵丰富。
对于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台湾《工商时报》就撰文指出:该项报告对2014年两岸关系发展路向,表述颇为清晰。“这段落长度虽只有100多字,但内容非常具体,且有一定的‘可操作性。譬如,该段落强调,坚持九二共识,维护一个中国框架,巩固增进两岸政治互信,促进经济融合,推动交流合作,开展协商谈判,秉持‘两岸一家亲的理念,维护骨肉情谊等。”
台湾“中央社”的文章则认为,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两岸关系主张与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此前会见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时的论述一脉相承,体现出大陆对台政策的“延续”基调。该文关注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没有出现“反台独”,体现出近来大陆相关领导人对台谈话多感性词汇,思想更灵活,“感性呼唤”与“理性招手”交替。此外文章还引述台湾学者的观点认为:大陆近来对台多提“一中框架”,少提“一中原则”,显示出军事、经济实力不断提升的大陆,在对台工作上也展现出自信,在两岸政治对话、国际间等议题,都愿意用比较开放的态度面对。
如果说台湾的媒体和学者希望从“两会”上找到一些大陆对台政策的“变化”,那么通过观察他们已经看到,大陆对台政策的延续性和稳健性相当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路线是毫不动摇的。而一些细微的变化也正在透露出更为积极的信号。
“我们特别关注论述中‘促进经济融合的说法。”台湾《工商时报》在3月6日的社论中认为这一表述“建设性十足”。“两岸经济的‘融合,是比以往双方常说的‘整合字义更为深刻。整合只是走在一起,融合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变成一体,且荣枯相共。”该社论认为,这样的表述显示2014年大陆方面一定会以非常积极的态度,来推进两岸ECFA(经济合作架构协议)后续协商,及加速两岸产业和金融合作,俾早日完成两岸经贸紧密合作的机制与建构。
大陆深改 台湾亦是受益方
观察台湾媒体对本次全国“两会”的报道不难发现,深化改革、反腐和空气污染治理成为着墨最多的议题所在。这不仅显现出台湾方面以观察者视角切中了大陆发展的“命门”所在,更希望以“参与者”的身份来对大陆的未来进行探寻。大陆全国“两会”释放的改革信号正牵动着海内外的神经,而台湾的探寻背后,透露的是两岸越发深入的休戚与共。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2014年工作重点时,开宗明义便提到“改革是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充分反映了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将“深化改革”作为执政基础的事实。
台湾《工商时报》就认为,本次李克强发表的政府工作报告,就是2014年要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深化改革方针,而大力推动的经济体制改革、新型城镇化建设、经济结构调整等。在这些取向下,2014年大陆政府会采取多项大刀阔斧的举措,包括工商管理改革、财税金融改革、民营企业经营范围扩大、消费新热点培育、新城镇产业强化、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速发展等。
而这些举措,如何与两岸经贸交流合作相连结,成为台湾方面关注的重点。
事实上,“两会效应”已经在对台湾经济产生影响。就在政府工作报告刚刚表示要实现“宽频中国”战略,加快发展第四代行动通信后,台湾股市立刻有所反应,4G概念股表现突出。
台湾有媒体就指出,找到“深化改革”与两岸经贸合作的切入点,应是厘清大陆台商相关的机会与挑战。其以大陆“城镇化”建设和“民营企业振兴”为例,认为台商既要在地方扎根深耕获得机会,更要迎接结合金融与高科技进行转型升级的大陆企业带来的竞争压力。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急需自身与时俱进,也需要官方给予妥善的经营指引与权益保障。
而在全国政协常委、海协会会长陈德铭看来,大陆深化改革将促进两岸经济融合发展,共同破解双方“瓶颈”难题。陈德铭表示,大陆的深化改革是以市场的配置资源起决定性作用和政府发挥更好的作用。在此过程中,大陆经济会更加开放,经济体系会逐步完善和形成,对台湾也是非常好的机会。
福建省社会科学院现代台湾研究所副所长郭建青教授则认为,现在台湾各界把上海浦东的“自由贸易试验区”作为观察大陆深化改革的窗口。因为上海自贸区的设置,涉及到财税、机构、行政管理等全面的体制改革探索。“在福建,也有厦门特区、平潭实验区,如果台湾民众来此投资兴业,更能感受到大陆深化改革后的新变化。”
台湾《工商时报》就提出,两岸官方亦可考虑通过合办智库研讨会,来共同掌握两岸经贸合作机制与大陆深化改革相结合之道,使双方经贸活动能充分享受大陆的“改革红利”。对于忧虑,该报也直言不讳:“我们担心的是,两岸经贸若跟不上大陆改革潮流,就会陷入‘不进则退的窘境。”
共圆中国梦 台湾扮演什么角色
大陆正在通过深化改革开启中国梦的实现之路,而在这样的蓝图中,作为这一构想“参与者”的台湾,又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首当其冲自然是更深层次的经济合作甚至融合。大陆力图通过产业升级在国际分工中站上新台阶,在这样背景下的两岸产业分工合作,亦须有新的思路。
事实上,一些产业的“深度融合”正在实现着两岸“携手赚世界的钱”这一梦想。对于这一点,全国人大代表,小米科技董事长雷军有着切身感受。在“两会”前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每年例行的大陆“走春”之旅中,小米公司研发的“红米”手机作为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赠予连战的礼物而声名大噪。“红米”的研发、生产在大陆,但是零件却均来自台湾台积电、鸿海、联发科等王牌企业。小米的成功,正是“两岸供应链”成功整合的范例,它也证明了“两岸携手赚世界的钱”不是一句空话。
而在大陆一些台商聚集的区域,一些升级也已开始发酵。全国人大代表、苏州市长周乃翔在“两会”上就透露:国务院2013年批准昆山设立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经过一年多的运营已取得初步成果。“在昆山的投资已经从传统的制造业合作,转变成为附加值较高的合作,一些企业总部、金融机构都已经陆续入驻。”
两岸产业整合不仅要在深度上拓展,更需在结构上转变。对于文创这一两岸极具合作潜力的产业方向,著名相声演员、民革中央常委冯巩就建议,可以将两岸文创产业合作引入大陆自贸区。在他看来,深度整合的前提是要为两岸文创产业提供各类支撑,加强两岸人才交流,鼓励金融创新对接文创产业,同时专门研究并推动创投公司入驻大陆创意园区,参与两岸文创产业合作。
在产业合作之外,越来越多呼吁两岸在关键领域加强合作与互助的声音也成为“两会”的一大亮点。在昆明暴恐事件发生后,不仅是两岸双方,世界各国当今都面临严峻的反恐情势。海协会会长陈德铭在本次“两会”上就表示,乐见两岸朝签署“反恐合作协议”方向前进,因为这不仅关乎国家安全,更攸关两岸民众切身权益。而台湾 《旺报》也撰文呼吁,两岸应加强联合反恐行动,诸如恐袭情资的交换、海上联合反恐演练、联合搜救行动演练,以及反恐预警能力的强化和提升,以降低恐攻带来的危害。
此外,马航失联事件的发生让两岸在航空安全领域的合作纳入机制的需求显得越发迫切。台湾《经济日报》就指出,让人欣慰的是,在不久前举行的两岸两会第十次会谈上已确认,两岸民航安全机制化合作已经纳入下次会谈的协商范围。
而对于个人而言,中国梦的参与其实也并不遥远。台籍人大代表陈云英是大陆特殊教育的奠基人与开创者,被誉为“大陆特殊教育第一人”。在她看来,中国梦中的应有之义必然包括为孩子们提供更多服务,创造更幸福的人生。“如果还要工作十年的话,我希望都留给儿童教育事业。”61岁的她表示。
在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李义虎看来,大陆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经济、社会、文化甚至政治方面将出现巨大进步。两岸关系的走向也必然要纳入这样的背景中观察。“政府工作报告的指向与内涵很清楚,即政治互信是两岸关系进入深水区之后展开合作与进一步向前发展的基石。”
毋庸置疑,在中国梦的实践中,少不了“两岸梦”这一环,更少不了台湾的参与。而台湾若想更深层次参与进中国梦的构建中,两岸在进一步加强政治互信的基础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