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如何破题?
2014-04-29孙超
孙超
教育关系每一个人。十八届三中全会指明了教育制度改革尤其是高考改革的大方向,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201 4年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要为下一代提供良好的教育,努力使每一个孩子有公平的发展机会。这为未来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办成人民满意的教育,注入了更大信心。然而,当前教育领域仍有诸多深层的问题与障碍需要解决,对此,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纷纷建言。
教育公平不等于平均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也是百姓关心的热点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钟秉林说,教育公平不等于平均,他认为比较理想的状态是人人能够接受适合自己的教育,因材施教是中国传统教育理念的精髓,而因材施教的前提就是要承认差异。
钟秉林认为,由于优质教育资源短缺,好学校太少,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解决这个问题,只有拓展优质教育资源,把好学校办得多一些,以提高教育质量。
而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顾秉林则指出了从农村考到重点大学的学生越来越少的原因。他举例,从“知识面前人人平等”的统一高招,到招收“怪才奇才”的点招政策,在一些地方滋生了不正之风,导致了不公平。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也提出教育资源不公平的问题。他说,教育公平和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教育综合改革与发展中的底线要求。教育公平有三大块,即机会公平、权利公平、规则公平。目前主要是教育资源存在着不公平,越是好的学校配置的资源越来越多、越来越好,薄弱的学校有时获得资源却很困难,这是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孤立地进行高考改革不会成功
3月9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高考改革将是整个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目前正在加紧论证,已经有了初步意见,“但我们还在考证它的科学性、可行性和风险性。”
全国政协常委、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葛剑雄直言,他对教育部提出的高考改革方案并不满意。他表示,孤立地进行高考改革是不会成功的,中国要解决的是如何让大多数不读大学的人,能有一个体面的、合理的出路,使劳动者的地位提高。这样合理分流以后,高考的压力才能减少,改革的方法才能生效。
全国政协委员、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也认为,目前高考改革的方向值得认真讨论。现在,国家拿出来的高考的改革方向仍然是统考,只是减少科目,或者英语不考,这是治标不治本,应该在方向上做调整和探索。高考制度改革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方向,要利于我们民族的发展,利于学生的发展,利于家庭的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马敏提出了自己的担忧。他说:“就考试科目而言,目前普遍的看法是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但不分文理科,会不会造成新的负担或者加重学业负担?对现今高中科目如何进行归类、整理?”
他认为,就考试形式而言,可以改革单一的统一考试,试行普通本科和高等职业教育分类入学考试、高水平大学联考等。要做到这一点,有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现高校分类管理。本科、高职分类考试,国家正在试点,而更广意义上的高校分类还是空白,教育行政部门在此可以加大工作力度。
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朱永新提出,高考改革的根本方向是让高考招生更适合于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需要,更有利于普通高中的素质教育,更能够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人是很复杂的个体,不能只是通过简单的分数来认识他。但是这些年来,教育过分关注分数、关注考试,而很少真正地关注人、关注人格健全的成长。高校需要通过各种形式来全面真实了解人,而这是一门科学。
标本兼治给学生减负
早在2013年8月,教育部就出台了小学生减负的“十项新规”,全国各地也陆续推出中小学生减负的新举措。以北京市为例,2013年2月推出的中小学生“减负八条”,对中小学课程设置、学生到校学习时间、学生作业量、考试方式及次数等都做了具体而刚性的规范。
然而,在各种“减负新规”出台后,随之而来的“变种”却层出不穷。全国政协委员张杰庭说,中小学生负担“明减暗增”的现象屡有发生。中小学生学业负担此消彼长、有增无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顽疾”久治难愈。
为此,张杰庭建议,进一步推动全社会的教育观念现代化;明确育人目标,改变评价制度,改革考试和人才选拔制度,引导教育价值观转变,为学校减负;呼吁教育教学研究走向精细、科学,调整教学大纲,降低学习难度,为教师减负;规范校外辅导培训业,为家长减负;创造条件,选拔最优秀的人才当教师,进一步抓教师教育,提高课堂效率;加强督查,把“减负新政”真正落到实处。
同样,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和平也认为,减负应该是一个综合性的、多方面因素造成的问题,要想真正给中小学生减负,要从理念、政策、制度等方面综合考虑。
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职业教育该如何打破办学桎梏,提升自身吸引力?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沈琪芳说,“职业院校发展最大的瓶颈,一是设备,二是师资,根本在于投入。”
“产业转型的大背景下,职业教育首先要转型升级,职教强调技能人才培养,但现在职教课程标准和劳动部门证书考核标准完全脱离,导致学生在就业考证过程中所学非所考,这种现状急需改变。”沈琪芳认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同时从“纵向”和“横向”来看。纵向是把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等上升通道打通,横向则是把学校与社会、学校与企业的关系打通,并引导社会力量兴办职教。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香港中国商会主席陈经纬指出,深化改革好职业教育与人才需求相融合,包括设立校企合作机制,以企业、机构与学校联合自主招生方式,做“菜单式”培养计划,实施订单化、标准化、实用化培养,将职业教育融入经济社会人才需求之中。
他建议,整合国家研究机构、信息单位、智库部门等各类研究资源,以及邀请有代表性的企业参与,形成联席机制,并以国际视野对国内外未来一段时期内,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的趋势做深入调研,同时结合国家的发展规划,制定所需要的专业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比例,明确职业教育的目标,以此来定向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形成职业教育与就业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