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硬兼施教学法”在高中诗歌教学中的运用
2014-04-29尼玛卓玛
尼玛卓玛
一、诵读:诗歌教学的“硬道理”
“诵读”,顾名思义,就是反复朗读,直至背诵。但提到背诵一词,却历来为“素质教育家”们所诟病,他们认为现在不是提倡“减负”吗?怎么还要背诵呢?何况,死记硬背一直是我们所反对的呀。诚然,在传统教学中,记忆是教学的主要目的,背诵是一种学习的基本方法。后来说是“死记硬背”,只能养成书呆子、废物,于是谁也不敢主张背书了。这破得过分了,古人曾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说得入情入理,学生现在首要的缺憾就是积累,文化积淀浅薄。诗歌作为文化财富中最为宝贵、最为精彩的一部分,我们更应无条件的大量的去积累,内化为我们自身的财富。所以,我极为赞同孙立权先生提出的“三年积累300首诗”的构想,并将它付诸实践之中。海外学人刘铭绍先生也认为:读诗“除了复古,别无他法”,“复古之意,乃背诵也”。所以无论你的诗歌教学组织的多么精妙,但最后,学生的头脑中却没有装下多少诗歌这一“硬指标”,我都不认为这样的诗歌教学是成功的。
二、互动:诗歌教学的“软手段”
互动式教学,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师生彼此分享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具体在教学中,我进行了如下尝试:
1.听读互动。如前所述,诗歌中有最凝练的语言,诗歌中有最丰富的情感,因此朗读诗歌较之朗读其他文体更为困难。对于一首诗歌,如果我们不能很好朗读,就很难感悟出其中的所蕴含的情感。但如果一味只让学生读读读,而不肯在读的形式上多翻花样,不在读的技巧上多加指导,则学生的朗读水平只能一直维持原地踏步,得不到提高,诗歌鉴赏也就更无从谈起。所以,教师在教诗歌时一定要重视朗读方法的指导,特别是注意以听促读。如教师在讲授一首诗歌前,先来一次声情并茂的范读甚至背诵,这样的一遍听读不仅促进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还能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2.信息互动。对于许多中国现代诗歌或外国诗歌,学生能否读得懂也是一个问题。有些诗歌即便是教师从头讲到尾,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也不见得会有多少提高。甚至有些情况,教师之所以能自认为比学生理解得透彻一点,只不过是由于我们比学生占有更多的学习参考资料。这时,如果我们进行信息交流互动,设法让学生占有与我们一样多的学习资料,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肯定也会深入不少。在学生阅读完各种资料之后,还要创设时机让学生结合原文谈自己对于诗歌的理解,让他们对所阅读的资料中的观点加以整合,将别人的评论变成自己的理解。
3.评议互动。笔者认为在诗歌教学的课堂上,教师除了给学生提供必要的范例和鉴赏知识外,应把大量的时间交由学生自己去评论去鉴赏。任何一项能力都是在实践中提高的,诗歌评论和鉴赏也是这样。具体操作上,我组成诗歌评论小组,小组成员各抒己见,展开讨论,并开展小组与小组间的竞赛,最后再看哪个小组的鉴赏最合理、最全面、最深刻,从而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给了学生以成功感和对该诗的最令人共鸣的诠释。
4.读写互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听说读写总是结合在一起,难以分割的,诗歌教学也是这样。在学生预习诗歌时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写下自己对于诗歌的原始体验,这份体验也许很幼稚很肤浅甚至不合情理,但这些原始体验却是极为珍贵的,因为它凝结着读者的独自思考。在课堂上,如果学生在读诗评诗的过程中迸发出了智慧的火花,也不妨把它记下来,它比老师的板书更有价值。我们还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就某一问题展开探究性学习,并记下自己的新发现。这样日积月累,他们的鉴赏水平无形中也就提高了。对于诗歌教学而言,写可以说是读的深化过程;对于写作而言,读又为写提供了很具体的材料、很好的切入点。
5.内外互动。诗歌教学,我坚持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立足于课内,拓展于课外的原则,一方面我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诗歌,如利用假日活动时间播放VCD《唐诗吟诵》、《徐志摩诗选》,有诵读,有赏析,图文并茂,学生观看的兴趣很浓,激发了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充分利用好《语文读本》和推荐一些诗集,以增加学生的诗歌阅读量;开展诗歌朗读、朗诵会。这些活动,都极大的增强了学生读诗、学诗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