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思想品德教学与生活的结合
2014-04-29韦淡君
韦淡君
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提倡要实现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进入新世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信息传递瞬时更新,教师再也不能单纯地做一个知识的“传授者”,照本宣科地去教教材,教材只不过是我们进行教学的一种资源。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要有拿来意识,“拿来”的反义词是“送来”,它们的区别在于一个主动而另一个被动,只有学会主动地去“拿来”,才能够谈得上去创新,去自我发展完善。
鲁迅在《拿来主义》一文中说“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思想品德课程性质的人文性特点要求“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在教育形式上要生动活泼,做到学生喜闻乐见,趣味盎然,切忌简单生硬和形式主义”。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编写在内容呈现上采用了三种方法即基于生活(问题)、基于案例(情境)、基于活动(体验),力求内容呈现的生活化和活动化,因此教师必须走出教材设定的“圈子”,超越教材,用活教材,延伸教材,从教材之外去猎取教学素材,这些都要求教师有主动拿来的意识。以下是笔者在实践中实施“拿来主义”教学的两则实例:
教学实例一:
在讲授人教版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一课第一框“新学校,新同学”时,我了解到学生刚进校不久,对新环境还没有完全适应,急于结识更多的新朋友,然而却不知道该如何去做,于是我采用了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的访谈节目形式展开教学,让学生在参与活动,欣赏“节目”的同时去感悟,去寻找结交新朋友的方法,通过这样一个小活动,学生很容易认识到:只有自己主动才能尽快地去适应新环境,结识更多的新朋友,与此同时,还要形成一种热情、开朗、活泼的性格。
教学实例二:
人教版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四课第三框“青春畅想,祝福青春”,这一课时重在让学生体会青春的美好,珍惜青春,形成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的人生观和为社会、国家奉献的价值观,形成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本节课,我模仿中央电视台《非常6+1》和《幸运52》的节目形式,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各环节均富有娱乐性和知识性,通过小组竞赛的形式展开,做到让学生喜闻乐见,情趣盎然。
第一环节:猜词游戏。当我们想到青春的时候,会想到很多美好的事物。本环节设计了五组与青春相关的词语,通过让学生在猜词语游戏中去体会青春赋予他们的丰富的想象力。
第二环节:影视片段赏析。围绕“青春畅想,祝福青春”的主题,精心选取了四个影视片段,分别是“青春舞曲1”、“青春舞曲2”、“青春情怀”、“青春的我们”,每个影视片段都设计了4道题目,每答对一题可以为本组积一枚商标。题目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判断题、选择题、记忆题、问答题,以及与历史有关的题目,对于一些较难的题目,同组和不同组的同学可以提供友情互助。学生在活动参与过程中都能够积极地去思考,进一步理解了青春的含义,以及面对青春,作为中学应该珍惜青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全面提升自身的各方面素质,在生活中从点滴做起,讲奉献,追求人生的价值。
第三环节:配乐朗诵。各小组选派代表朗诵与青春有关的诗歌,让学生在音乐声中,在听的过程中去感悟青春,理解青春的含义。
第四环节: 青春送祝福。当学生为自己的青春祝福的时候,周围的人也在为他们祝福。首先,请任课老师给学生送祝福,让学生感受到师爱,更加的珍惜青春。接着是学生相互之间送祝福,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学生并没有忘记他们的老师,学生们认为不论是年纪大的还是年纪轻的老师都是青春的,他们也为所有的老师送出了一份可贵的青春祝福。
这一节课给学生的感觉很轻松,很愉快,在一个个小活动中去领悟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生活中拿来的教学素材,我们要创造性地去运用,而不能照搬照抄,教学实践中要能产生良好的教学实效和学习实效,能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教学设计的着力点要明确,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体验式教学情境中去学习,去感悟和升华,不能搞成单纯的“好玩”的娱乐性的“做秀课”。也就是说,要明确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去设计教学环节和教学情境,使教学内容源于教材,回归于生活,要使学生对其中的学习价值感兴趣,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能仅仅让学生把学习兴趣点停留在“好玩”上,要让学生在“玩中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的源泉在于学生的生活,在于学生的学习需求。从拿来的对象上看,生活中有很多素材,我们不可能都拿来,要千里挑一,甚至是万里挑一,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材料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悟,达到近距离或零距离。拿来需要一种独特的搜寻眼光,搜寻情趣高雅的、品味高的材料,剔除一些低级庸俗的材料,以免污染学生的心灵;拿来还需要一种胆识,要敢于去拿,敢于在教学中去实践,不怕失败,拿来是一个复杂的选择、内化、创新的过程。
生活是一个取之不尽的素材大宝库,每天都在发生很多事情,教师要善于去捕捉精彩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