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透过本届政府视角审视我国“三农”问题

2014-04-29彭军普蓂喆郑风田

安徽农业科学 2014年4期
关键词:三农问题生物技术乡村治理

彭军 普蓂喆 郑风田

摘要本届政府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未来10年的施政之路指明了方向。以此为发展目标,对中国“三农”问题中的粮食安全、食品安全、转基因作物、农村土地、乡村治理、农民工、乡村教育、涉农补贴和乡村污染的九大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并认为“三农”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认清发展目标、尊重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局部问题的解决依赖于整体的顶层设计和机制改革。

关键词三农问题;粮食供需;食品质量;生物技术;土地流转;乡村治理

中图分类号S-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04-01201-05

基金项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13ZDA04)。

作者简介彭军(1982- ),男,陕西神木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能源及农村经济。

1996年 “三农”问题作为[1]一个整体被提出之后,从中共中央到社会各界都予以了充分的关注。上一届政府在2004~2013年连续10年共发布了15个“中央一号文件”,有效地解决了当时 “三农”问题的症结,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解决 “三农”问题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有着重要意义。新一届政府于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召开十八届三中全会,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共提出15大项60小项发展目标,为新一届政府未来10年的执政之路指明了方向。其中涉及“三农”问题的目标有6大项14小项目标,除第三大项及其4项小目标是针对城乡统筹建设提出的,其余10项小目标都分散在其他5项大目标中。这说明除城乡协调发展之外,我国 “三农”问题由以前乡土社会中特有的问题逐渐向全社会的共性问题转变。但是在目前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下,我国 “三农”问题还是不乏其特殊性。为此笔者以“决定”为发展目标,对我国“三农”问题中粮食安全、食品安全、转基因作物、农村土地、乡村治理、农民工、乡村教育、涉农补贴和乡村污染的九大热点问题进行了逐一分析,以期为日后“决定”的实施和问题的改善提供思路。

1粮食安全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只有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才能保持社会大局稳定”[2],反映出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关系到国家战略、民族安危是整个“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同时对粮食安全问题进行重新认识和界定变得日益紧迫和必要。

对粮食安全问题的强调本身有着现实警觉意义,但其中不免也掺杂着“重农抑商”的传统治国之术。当下我国正处于贸易全球化的浪潮之中,我国借助“三来一补”[3]的加工贸易走上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台阶,却不敢放开手脚利用国际市场来调节国内粮食市场,没有真正发挥出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优势作用。另外我国大部分农田是一年多于一熟,像海南等气候适宜的农田甚至可以实现一年三熟,通过复种虽然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却加重了对土地养分的掠夺。深耕和化肥等技术的推广使得这种掠夺性行为越发向纵深方向发展,而对巴西、乌克兰和澳大利亚等农业大国的先天土地资源优势弃之不用的行为有违经济理性。利用世界贸易不是说把“饭碗”拿出来交给别人,而是把“饭碗”进行细化,具体分为马上就能端出来的“饭碗”和需要一番烹饪的“饭碗”。紧急储备粮就是“马上能端上来的饭碗”,作为即期安全线是要国家死守的;18亿亩基本农田就是“需要一番烹饪的饭碗”,作为长期潜在安全线是要国家把关的;至于短期的粮食供需波动完全可以交给国际市场来调节。

此外,把农民增收问题从粮食安全中剥离出来,并把粮食储备缩小到粮食紧急储备进而向石油储备看齐。把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缩小到其本应承载的范围之内,就避免了目前眉毛胡子一把抓的“三农”窘境。具体说就是不要一味推动粮食九连增、十连增……紧接着高价收储,脱离市场规律地劳民伤财。而是要根据一定期限内的紧急状态下的口粮需求进行储备,然后就是逐年的新旧更替。把“三农”中的各环节从“粮食安全”的国策中解放出来,由市场而不是政府来进行资源调配,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优势。

2食品安全问题

目前已频繁爆出三聚氰胺、苏丹红、瘦肉精和地沟油等食品安全问题[4],使得人人自危、谈食色变。其实食品安全问题早已有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只是以前我国的社会生产力较低、人民生活比较艰苦,对吃不是很讲究;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人民生活日益富裕,对吃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我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了世界第二,但是我国依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三大差别”——东西差别、城乡差别和收入差别[5]依旧存在。因此关注“食品安全”问题,首先要搞清楚发出担忧的是哪个群体以及比例,这事关国家需要投入多大人力和物力来解决和应对这个问题。

通常食品安全问题发端于自媒体[6],然后向主流媒体扩散,进而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其中,自媒体通常是以广大中产阶级为受众的信息传播平台,也是該群体表达关切和呼声的渠道。我国中产阶级目前位于全社会收入金子塔[7]的中部,处于金子塔底部的城市贫民和农民既没有发声意愿也没有相应的发声渠道。底部人群整日为生活操劳无暇也无力发声,自然就蜕化为沉默的大多数。因为没有针对该人群食品消费意愿的调查,也就无法真实得知该人群对于食品安全和食品数量中的哪个更感到迫切。只能根据恩格尔定律推断该人群相对食品安全更注重食品数量。就是说一部分人对食品安全的担忧还目前还没有必要成为国家食品工作的重点。

另外相对于大量使用农药、化肥等工业化手段生产的食品而言,低碳绿色食品的初始投资更大周期更长,这也是广大低收入农民所无法承担的。就目前而言,在制度设计上就要相应地为低收入生产者和低收入消费者留有余地。还不能偏听中产阶级的一面之词,强行让使用大量花费和农药的工业化食品完全从市场上退出。此时又要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优势,让“看不见的手”指挥大家各取所需、按需生产。

因为市场无法解决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的问题,政府应该集中精力解决市场规范的问题。如“决议”所指 “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注重发挥市场形成价格作用”,政府现阶段的工作重点是引导并形成规范的市场价格机制。

3转基因作物问题

一向崇尚科学、民主、文明的我国面对21世纪的新技术——转基因技术却变得无所适从。

主抓粮食生产的农业部从生产投入和产出角度考虑推荐转基因作物;绿色和平组织从维护生物原生态的角度出发积极围堵转基因作物。农业部的官方权威性和绿色和平组织的平民无私性使得普通民众也无力辨别。从生产发展的角度考虑,处于广泛使用前夜的转基因技术对于我国来说是一个重大技术机遇期。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稀缺的境况,而转基因技术有望一举扭转人口众多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既减小了对化肥和农药等破坏生态环境的农资产品的依赖,也将有助于减少生产投入、增加产出进而增加农民收入。但是绿色和平组织的考虑也不无道理,一方面新物种的遗传物质不稳定,不排除诱发不稳定因素的扩散;另一方面新物种的出现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既使一部分物质消失又使另一部分物质做出适应性进化进而向整个生态网络扩散。因为遗传物质的调整需要通过代际间的微调才能逐渐稳定下来,短期观察实验无法给出高可信度的结论;而生态系统的改变更是单向不可逆的,所以现有的技术和伦理还无法判断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对待转基因作物的态度,使得作为现代科技领跑者的西方国家分化为两大对立的阵营,更是让作为技术追随者的发展中国家不知所措。强调人文主义情怀的西欧谨慎看待转基因作物,而崇尚科技和开拓精神的北美不但接受转基因作物更是将其作为外交工具。发达国家对待转基因态度的分裂直接传导到了发展中国家,进而引起发展中国家内部观点的不统一。

我国面对这样一次重大的技术机遇期,既不能盲目冒进,冒进则会带来技术风险;也不能裹足不前,不前进则会错失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机遇。这就要求我们既不能向广大农民盲目推广转基因作物,同时科研院所要做好技术储备,待到时机成熟时便可以马上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4农村土地问题

尽管我国基本农田的底线是1.2亿hm2,可面对13亿人口反而变得人均耕地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这少有的人均耕地却承担着众多的社会责任——粮食安全、就业缓冲池、菜篮子基地、工業园区用地、建设用地等,涉及国民经济众多部门和领域。这场历经30多年的改革起始于土地使用的变革,发展到今天又一次轮回到对土地使用方式的突破。如果说改革之前城乡二元体制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那么改革之后的城市化运动却不断将农民从土地上驱离。城镇化建设是一个人为干预的过程,而农民市民化却是一个自发的过程,人为过分干预这个自发过程将会成为社会不稳定的诱因。政府之所以赋予农民土地权利,一方面是当时社会形势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政府针对农民福利低于城镇居民现状的再平衡。农民在市民化过程中是小心谨慎的,他们把土地作为进入城市失败的退路,土地同时也成为社会稳定的安全网。只有当城市真正在就业、教育和社会保障上做好迎接农民的准备,农民才会心甘情愿的步入城市、搬上楼房。只有当农民市民化的趋势趋于结束并且稳定下来的时候,才是政府完成临门一脚作用的时候,这时才有条件像日本等发达国家通过严禁荒废农田和有偿永久转让来实现土地的集中进而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8]。

2010年中央开始推动地方在农村施行土地确权[9],该行动一方面将农民对土地的权利进行了物化,也为土地的自愿有偿流转铺平了道路,同时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以来土地流转所带来的历史问题进行了集中梳理并给出了最终的解决方案。此外确权证书的出现使得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又增加了一道保护农民权益的屏障。权利证书的流转通常以登记为要件,作为登记方的第三方在交易过程中的出现,会使得农民更加慎重对待自己的权益同时也会弱化农民的信息和地位劣势。确权证书的颁发是对中央有关“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精神的最好体现,这项政策的长期实施既有利于保护农民的基本权益也为农业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做好了准备。

因此,应该让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土地集中现象自发地完成,并且通过赋予农民财产权等外围政策来为土地集中创造条件。

5乡村治理问题

乡村相对于城镇来说是封闭的也是古老的,其治理方式也更多地承袭了旧有的官僚和宗族管治传统,这有悖于民主的时代旋律,也不利于调动广大村民参与到乡村建设当中。1988年颁布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全国乡村以此为依托开始推动村民自治[10]。任何级别的官员都不可能比村民更了解村民自己所在的乡土社会,再明智的施政方针还是要依赖村民付诸于实践,只有把乡村治理的权力通过自治赋予村民才能办村民自己想办的事才能办好事。以村民文化程度低、视野狭隘为借口来阻碍村民自治的实施,这才是真正的短视行为。因为只观察和学习是永远学不会村民自治的,只有让村民在自治中学习自治才能将抽象的权利概念在生活中具体化,进而学会并且谨慎运用手中的权利。一旦放权自治,乡村发展就会产生差别,差别就会引起反思,反思反过来促进发展,最终形成良性互动和螺旋式上升。

乡村自治的载体是村民选举[11],而村民选举不单涉及到村民的基本权利,更是乡村发展和村民富裕的路径基础。因为我国的村民收入低于同期城镇的,因而风险承受能力也较差,这导致村民在发家致富上偏好搭便车。当没有人愿意开第一趟车的时候,整个村庄就陷入了发展陷阱,在低水平上不断重复着死循环。直到能人出现后,这样的死循环才有望被打破。如果把这样的能人推举到村委的领导岗位,有助于村民在统一调度下打破低水平的死循环实现协调发展。当然能人也有好坏之分,当把好的能人选举成致富带头人时,那么整个村庄将步入快速发展的上升车道;反之,村庄仍将停滞在原有的水平更或者有所下降。不管是好人为的善还是坏人做的恶终将摊到每位村民的身上,不管当初投出的选票换来的是收益还是教训,三年之后的每个人将不得不慎重对待自己手中选票为未来的三年投出现在的一票。就是这样让村民在选举中学会选举,自己来决定未来的发展,是落实“发展基层民主”的最好办法。

因此,乡村治理的关键不在于条件是否成熟而在于让村民在实践中学习,为能够带动大家共同致富的能人可以冒得出来创造条件。

6农民工问题

现有农民工问题的本质是,原来计划经济下地域上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随着农民进入城市在城市内部形成的原有二元体制的延续[12]。原有城乡反差因为地域的差异而弱化了人们对问题反思的动力,当地域的因素消失、强烈的反差集中予以展示的时候,迫使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体制差异所带来的伤害。过去分割城乡的工具是地域上的距离,现如今城乡分割的工具是体制化的标签——户口。户口成为享受城市社会福利的门槛,而这一门槛资源的配置既没有考虑公平也没有考虑效率而是从上一代人继承而来,无形中成为现在一代人的禀赋性资源,扭曲了市场主体的平等地位。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6.1农民工的医疗和养老问题即使获得身份的标签“户口”也不意味着就可以平等的享受城市资源,城市内部资源依次按照核心、中间和周边进行配置。城市对内尚且无法做到公平配置,又怎么会有余力覆盖到处于游离状态的农民工。为了解决农民工问题把城市资源政治化的切割一块分给农民,对处于城市周边享受资源较少的人群来说又怎么能说是公平呢?问题的解决不能简单地依赖于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关键有赖于顶层制度设计的根本性突破。“大力推動社会事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倾斜”是解决该类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

6.2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受教育的过程一方面具有长远的内部性,摒弃家族化的资源禀赋、通过重新竞争既为了追逐有限的上层教育资源又为了完成人力资源的再分配;另一方面也具有溢出的外部性,提高了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本,增强了全社会的竞争力。但是身份标签的存在迫使农民工子女面对承受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和城市学校的融入困难之间的二难选择。留守儿童带来的是家庭的分离、亲情的疏离和教育监督的缺失,不利于儿童的成长;同样的城市入学的困难也不少,最直接的问题是教育间接费用的增加,还有是农民工子女在微型化的学生社会中的融入问题,问题处理不当最终将恶化为反社会的仇恨。部分城市尝试通过新建城乡一体化学校来缓解矛盾,农民工通常聚集于城乡接合处,其子女就近入学排除了留守儿童的问题也降低了教育间接费,同质化的学生环境降低了融入困难,同时高质量的教学资源提高了学生的竞争力。该方法正契合了党中央“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思想。

42卷4期彭 军等透过本届政府视角审视我国“三农”问题6.3农民工的住房问题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工为了缩减开支栖身于不同场所,相关报道不断见诸于报端。如果放任不管任其发展,农民工聚居地就有可能演化为贫民窟[13],成为城市色情、暴力和犯罪的温床,再要清理整治可能就要花费更大的代价。好的替代方案就是廉租房建设,这样可以人性化地解决农民工的住房问题,但是市政府又要投钱又要投地,这无疑给土地和财政压力巨大的城市增加了负担。此外,廉租房建设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如果没有后续管理和维护的持续投入,终将难逃堕落为贫民窟的厄运。“健全符合国情的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通过体系化建设成就“百世之利”避免了“一时之务”的短期效应。

农民工在城市所遇到的问题,涉及到福利、教育和住房诸多方面,可所有问题归根结底都是社会发展中所遇到的各领域问题在农民工这个特殊群体上的聚集。如果采用就事论事的方法来解决农民工问题,无益于问题的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最终解决还是依赖于各领域自身问题的解决。只有“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才能从总体着眼,进而把控城市内部各环节的改革举措,最终造福于进城务工农民。

7乡村教育问题

旧有的乡村教育观念还停留在“知识改变命运”,现实的情况是不光村里孩子为了前程要读书,而且村里的大人为了科技种田也要读书,为了进城打工更要读书。但是目前的乡村教育还存在着不少困难。

7.1村里孩子读书困难教育中的很多困难是经济和社会问题造成的,唯独“撤点并校”[14]却是对乡村教育的雪上加霜。一方面,撤点并校有利于将薄弱的教育资源进行适当集中,提高了教学管理的便捷性和教学质量的稳定性,同时也改善了乡村教师的生活条件。另一方面,政策的出台只考虑了教育活动本身以及参与其中的管理者和施教者,却忽视了目标人群——孩子们的感受。人为调整学校特别是小学的布局,加重了长距离走读学生的求学负担;即使为学生住宿提供优惠条件也硬生生剥夺了孩子们特别是低年级小孩享受家庭温暖的权利,同时自控力差的学生失去家人监督的后果尤为严重。撤点并校使得教育异化为必须脱离亲情的苦修,挫伤了孩子们上学的积极性。这些都不利于义务教育的普及。另外,为了教育公平,而强调教学内容统一,却忽视了本土元素,从而忽视了乡土情怀的培养,导致人口加剧向大城市聚集。缺少农村实用技术的教育,使得脱离本土的乡村教育弱化为向城市提供人力资源的加工厂。除此之外,乡村教师的消失更是淡化了乡村“尊师重教”的传统价值,同时也削弱了“宣扬科学,抵制迷信”的宣传力量。

7.2村里大人读书困难一方面没人指导务农的大人如何科学种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政策使得政府鼓励农民科学种田、农民也愿意科学种田,问题是在农技推广体系正处于“线断、网破、人散”[15]的局面下,没有有效的农业指导队伍。此时,大量农资销售人员成为“伪科技推广人员”并大肆推销假冒伪劣、违禁农资,既坑害了农业生产者也坑害了农产品的最终消费者,扰乱了市场秩序。另一方面大人们要自己花钱才能学到打工的技能。农民工日益成为中国这个制造业大国的主力军,他们获得技能途径主要有技校或者企业。技校学习由于产出在时间上严重滞后于投入,从而影响了人们获得技能的选择偏好;企业培训又有着显著的外部性,减少了企业对农民工进行培训的热情。主要的这两方面都有碍于技术的传播,不利于中国制造业的扩大和升级。

因此,乡村教育的问题不单单是公平和投入的问题,更主要的是充满人性化的制度安排,让孩子们就近入学、学习村子里的知识,让大人可以学到科技种田和外出打工的技能。

8涉农补贴问题

此处将中央针对农村的转移支付和涉农补贴合等专项支出合并在一起予以讨论。根据受益对象的不同可以划分两类,一是针对村集体的支出像弥补基层财政的转移支付和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补贴;二是针对个体农户的支出像农业生产、医疗、低保和养老的补贴[16]。我国人均国民产值比较低的国情决定了,现在讨论的重点不是中央在地方应该花多少钱而是已有支出的效用是否最大化。

8.1村集体对补贴利用不充分原本免除农业税是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但是同时取消搭车收费进而中央财政弥补基层财政,使得基层财政演化为“公地悲剧”。原本村民支付村庄管理费既是享受“村两委”(村共产党员支部委员会和村民自治委员会的简称)服务所应承担的义务,同时也是对“村两委”所实施的变相监督。村庄管理费原本可以将村领导和每户村民定期强制联系起来,变成上级单位拨款后村领导自然也就更多的对上负责、减少了对下的关心。中央从国家层面将城市的资金转移到乡村原本是为了减轻农民负担,但是与之相伴的负面效应却是弱化了村领导对每户人家的关心。通过“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将村领导的免费服务向物业公司的有偿服务转变可以有效避免“公地悲剧”的发生。“有偿服务”将强化村民的监督意识,同时使得村民手中的“票子”成了除“选票”之外的又一个约束村领导的工具。另外,国家组织的村村通路、通水、通电工程[17]也是改善乡村生活条件的好事,但是自上而下的行政决策机制以及缺少受益主体的参与使得资金的效能大大折扣。“一刀切”式地村村通忽略了城镇化带来的乡村衰落,不可避免地造成基础设施的浪费。撇开受益主体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就缺少了群众监督、群众维护的优势。“决定”鼓励以多种投资方式建设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那么就可以从改变投资方式着手来改善现有机制。例如成立由中央和地方共同出资的“乡村建设基金”,由全体村民根据实际需要通过联名担保的形式来申请建设资金。村民关于本村的发展优势及发展方向相对于上级单位有着更充分的信息,自然其有关决策也是更有效的。通过制度设计将村民变为基础设施的主体就能更好地发挥主人翁作用。

8.2村民体对补贴利用不充分对村民补贴中的医疗、低保和养老属于全社会统筹的普遍机制就不在此赘述,农村相对城市所特有的农业生产补贴存在的问题是“补什么,涨什么”。分散而又信息不充分的农民在与大型农资公司博弈过程中总是处于劣势,国家专项补贴总是被大公司挤压殆尽,农民在农业产业链中往往沦为“传球手”的角色。产前补容易被挤压,产后补又是WTO规则所禁止[18],最好的补贴方式还是直补。直补的缺点是不具有瞄准性,但是面对大公司的资源竞争反而成为优点。正是因为直补所具有的任意流动性使得大公司有所顾忌,不得不放水养鱼,通过做大市场而非挤压农民来获得效益增长。所以直补便成为“改革农业补贴制度”的一个有益方向。

因此,收取村庄管理费可以有效避免“公地悲剧”的发生,乡村建设基金的设立可以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人翁作用,而直补可以有效改变农民在农业产业链中“传球手”的地位。

9乡村污染问题

在自给自足的耕农时代不存在污染问题,而到了持续工业化和社会化的今天农村污染[19]却变成了一个日益紧迫的问题,这里只论及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农业生产污染和生活污染。当农业处于简单再循环的生产时,农民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原料有限且规模较小。原料基本上就地取材避免了外来因素对原有生态系统的冲击,当地生态系统也容易消化小规模的废弃物。当农业逐渐演变为以换取工业品为目的扩大再生产时,农民开始大量使用地膜、化肥和农药等工业产品。而生活方式的改变,也使得生活污染的数量和种类激增。因为当地生态系统无法在短时间内消化大量废弃物,自身的动态平衡也就受到了冲击。旧有的自然循环下的乡村一下变得无法适应充斥着现代化产品的农村生产和生活。

乡村污染的解决办法,一是不断完善新农村建设,二是为农民市民化创造条件。乡村污染的增加不是因为农民生产生活水平提高而导致的,而恰恰是因为新农村建设还不完善所引起的。“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就是要不断提高现有的建设水平,让农民不光住得上新房更要享受得上便利的生活设施。落实“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政策,不断减少农业人口,让农业生产逐步向少数人集中,这样每个农民均摊后的环保压力不但增大,农民就有动力去减少污染和治理污染。同时,农民市民化后本应有的生产生活污染便一同带到了城市,而城市有着通过公用设施集中解决的优势。

10结论

笔者以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发展目标,对中国“三农”问题中九大热点问题进行了逐一研究,研究结论如下:

(1)针对粮食安全问题,通过把目标细化为紧急储备和产能可实现的农田,有重点有策略的促进粮食安全。

(2)针对食品安全问题,政府的当务之急在于规范市场秩序,发挥市场的价格作用。

(3)针对转基因作物问题,在不盲目推广前提下做好技术储备,待到时机成熟时再做出稳妥的决定。

(4)针对农村土地问题,让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土地集中现象自发地去实现,并且通过赋予农民财产权等外围手段来创造外部条件。

(5)针对乡村治理问题,不在于条件是否成熟而在于让村民在实践中学习村民自治,为能够带动大家共同致富的能人能冒得出来创造条件。

(6)针对农民工问题,衍生问题的解决最终还有赖于相关领域自身问题的解决,就事论事的解决方法只会增加日后改革的成本。

(7)针对乡村教育问题,要有人性化的制度安排,讓孩子们就近入学、学习村子里的知识,让大人可以学到科技种田和外出打工的技能。

(8)针对涉农补贴问题,收取村庄管理费可以有效避免“公地悲剧”的发生,乡村建设基金的设立可以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人翁作用,而直补可以有效改变农民在农业产业链中“传球手”的地位。

(9)针对乡村污染问题,既要不断完善新农村建设,又要为农民市民化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 温铁军.“三农”问题是怎样提出的[J].学理论, 2004,464(9):8.

[2] 余欣荣.强国必先强农 强农必先强种[J].求是, 2013,605(16): 48-49.

[3] 赵伟, 韩媛媛, 赵金亮.异质性、出口与中国企业技术创新 [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12(4): 5-15.

[4] 高方, 黄岚, 徐莉莉.浅议传统养猪模式存在的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J].中国动物检疫, 2012, 29(9): 31-32.

[5] 刘锡荣.东西部统筹城乡发展分析与调整[J].求索, 2010,219(11): 112-113.

[6] 于建嵘.自媒体时代公众参与的困境与破解路径——以 2012 年重大群体性事件为例[J].上海大学学报,2013,30(4): 1-8.

[7] 杨晶照, 朱佳佳.城市化进程中民工边缘化问题分析[J].中国发展, 2013,13(3):60-65.

[8] 周晓庆.中日土地流转困境与解决路径的比较[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3,188(9):81-93.

[9] 朱珍华.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工作规制问题探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11(9):43-45.

[10] 韦少雄.论村民自治的法治价值[J].农业经济, 2013,313(6): 22-24.

[11] 朱菲菲.村民自治中贿选交易的经济学分析[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13,88(4):66-73.

[12] 吴萨, 曾红颖, 赵崇生, 等.流动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新的制度安排[J].宏观经济管理, 2013,352(4): 54-56.

[13] 秦晖.城市新贫民的居住权问题——如何看待 “棚户区”“违章建筑”“城中村” 和 “廉租房”[J].社会科学论坛, 2012,241(1): 195-219.

[14] 徐国英.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政策价值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 32(11): 21-24.

[15] 何传新.健全与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路径选择[J].农业科研經济管理, 2013,78(1): 40-43.

[16] 温家宝.中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道路[J].求是, 2012, 567(2): 3-10.

[17] 毛锋, 周晟琰.决策滞后失误效应探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2, 31(2): 1-4.

[18]马爱慧, 张安录.农业补贴政策效果评价与优化[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2,99(3): 33-37.

[19] 杜江, 罗珺.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经济成因透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3, 34(4): 22-27.

猜你喜欢

三农问题生物技术乡村治理
三农问题专家陈家泽:农村改革突破重点在宅基地的三权分置
报纸类媒体三农问题新闻报道视角的选择
生物技术在环保工程中的应用
浅析生物技术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高职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生物化学》教学现状与对策
浅析林业育种和生物技术的应用
国内关于乡村治理理论研究综述
基于乡村治理思维的精准扶贫思考
乡村治理与民间信仰
陇原渔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