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改革途径
2014-04-29徐冬花
徐冬花
一、教师专业化的内涵与现实意义
所谓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过程”。教师作为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的人,其社会价值在于传递和创造社会主流文化,是社会文明的代言人和传播者。就目前而言,我国中小学教师在数量上基本能够满足教育发展现状,关键是教师的质量需要不断提高。基于我国教师的基本现状,我国的教师教育进入了一个从满足“数量扩张”到调整结构的“质量优化”转变时期,我们必须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我国教育发展需要的、开放灵活的教师培养模式,努力造就一支富有时代精神的教师队伍,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二、我国教师专业化存在问题及其原因
(一)教师专业化的理念未深入人心。许多人认为教师的专业化就只是老师对自己所教学科的知识积累和精通程度,这比较片面。作为老师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教育方法的知识。学生是个复杂的个体,学生的道德发展、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价值观等或多或少都会受到教育者的影响。教育者的职业认同感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支撑着他不断地进步,只有这样发自内心的自我提升意识才能够真真正正地教书育人。
(二)现行的教师资格制度有待改进。教师资格制度在我国已经实行了十余年,其缺点也逐渐暴露了出来。在笔试部分,由于考题比较简单,应试者不必具备良好的教育学基础,只要死记硬背即可通过考试,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师资格证书的含金量。在说课部分脱离了实际的教学环境。如果不在实际的教学情境下讲课难以测试被试者的课堂组织能力和与学生的沟通能力,并且,仅二十分钟的面试带有较强的主观性。
(三)教师的职前培养非专业化、职后培训形式化。当前,教育类课程的设置还停留在通识培训的水平,实习和实践流于形式,教师教育的特色荡然无存。较之教师任职前的培养,职后培训形式化的趋势更加严重。加之,教育行政部门“学历至上”的倾向愈来愈严重,导致教师在师范学校毕业后,专业理论和实践水平基本没有实质性的发展。究其深层原因是,对于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能力的考核目前还没有一种很科学、完善的评估体系。
三、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
(一)树立专业化信念,形成教师专业发展的浓厚意识
教师教育改革首先要从树立教师的专业理念开始,着力提升教师的知识结构和专业人员素养。一名教师首先应具备相当水平的科学文化知识,这是教师维持正常的教学和自我学习的基本前提。其次,教师要掌握学科专业知识。再次,教师还必须通过教育学科知识的学习,掌握如何将学科专业知识更好地内化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教学方法。此外,教师的实践知识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
(二)坚持专业化导向,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
教师教育课程必须符合教师专业发展的终身性要求,一是拓宽普通文化课程开设旨在提高综合素质的普通文化课程。二是整合学科专业课程,精简课时、精简内容,同时增设一些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方面的知识。三是强化教育类课程,切实培养教师的现代教育理念和实际的教育能力。四是加强教育实践,建立相对稳定的教师教育实践基地,在较为稳定真实的教育教学情景中培养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三)突出专业化标准,提升教师的学历层次
我国部分师范大学和综合大学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开始逐步改变传统的本科四年培养教师的模式,以体现人才培养多元化、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实施3加1、4加X等多种教师培养模式。这样做的意义不仅在于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师资,以适应社会发展对教师越来越高的需要,而且有助于使整个学校的办学重心上移,提高教师培养的整体水平。
(四)重视职前职后一体化,实现教师专业的终身发展
构建培养培训一体化的教师教育,首先,在形式上要把目前由大学里的师范类专业承担的教师职前培养和由各级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等承担的职后培训连接成一个整体,为教师不断提高专业素质。其次,从内容上要通过大学学科优势和多学科综合的趋势,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整合课程的意识和能力。再者,从体制上要实行高等师范院校既要负责教师的培养问题,使教师培养形成一个多层次、连续性、完整的过程。
(五)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力图在大学的教育学院与中小学之间建立协作关系,以此实现教师职前培养与在职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体化。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可以为新教师的实习提供场所,它是完成其教师角色转换的必经之路。在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中,也有利于教育的理论主体和实践主体的沟通,专业发展学校促成了大学和中小学的沟通,为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提供了对话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