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江中下游杂交中籼水稻机插平衡栽培技术规程

2014-04-29吴文革杨剑波张健美等

安徽农业科学 2014年4期
关键词:机插

吴文革 杨剑波 张健美等

摘要杂交中籼水稻机插秧普遍存在秧龄弹性小、秧苗素质差、机械栽插植伤重、缓苗期长等不利因素,造成了机插水稻群体生育不平衡,严重限制了杂交中籼水稻产量潜力发挥和机插技术的推广。通过对江淮杂交中籼水稻机械化育栽技术连续8年的技术攻关,总结制定了杂交中籼水稻机插平衡栽培技术规程。该规程介绍了平衡栽培的定义,规定了长江中下游杂交中籼水稻机插的品种选用、育秧、整地、机插等技术指标、产量及其结构指标和不同目标产量施肥量,提出了平衡栽培的育秧技术、整地和机插技术和大田管理技术。

关键词杂交中籼水稻;育秧;机插;平衡栽培;目标产量

中图分类号S5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04-01018-04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1BAD16B063,2013BAD07B08,2012BAD04B092);公益性行业(农业)专项(201303102和20143038);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项目(CARS0153);安徽农科院创新团队项目(11C0101) 。

作者简介吴文革(1967-),男,安徽桐城人,研究员,博士,从事水稻栽培生理及水稻农机农艺研究。

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高产稳产始终是我国粮食生产的首要目标;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生产的力和生产效率的基本途径和必然趋势,实现水稻生产机械化特别是解决育栽环节的机械化已成为我国目前水稻生产的核心任务[1]。目前,对于机插稻已有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显著进展[2]。但是我国水稻机插技术引自日韩,针对的是常规粳稻,采用平盘密播培育毯状带土小苗机插(简称毯苗机插);相比较而言,东北及江浙沪的常规粳稻采用这种技术模式较为可行,而直接应用于我国的杂交水稻并不完全适应,尤其对于长江中下游的主体稻作类型杂交中籼水稻则问题更大[3]。常规的平盘毯苗机插造成水稻生育 “三个不平衡”[4],严重制约了我国近年成功推广的超级杂交水稻产量潜力的发挥,这也是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初引进这种技术模式,但经20年推广水稻机插的普及率仍然不高的主要原因。

众所周知,雜交水稻特别是杂交中籼类型超级稻较常规粳稻具有明显生育差异和繁茂性、丰产性等方面的优势。为此,笔者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安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农业部水稻高产创建及安徽省水稻产业提升行动”和“安徽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等项目的支持下,针对江淮一季稻机插生育特点和产量形成规律,经过2006~2013年连续8年的技术攻关与集成创新,制定了适宜于长江中下游一季稻机插的平衡栽培技术体系,并经多年多点试验示范验证。该规程适用于安徽江淮地区杂交中籼水稻,也适用于长江中下游稻-麦(油)两熟制的一季稻作区的杂交中籼水稻机插生产。

1 术语与定义

1.1 机插平衡栽培 针对常规机插水稻存在“秧田与本田生育不平衡,本田前、中、后期生育不平衡,群体与个体生育不平衡”的难题,以适应机械作业要求又满足高产农艺要求的标准化壮秧为突破口,配合精细平整大田并适度沉实;适龄机插,阔行、窄株、少本、合理基本苗,控制漏插率在5%左右、均匀度85%以上;配套科学水浆管理,优化本田肥料运筹(重点改两次分蘖肥为一次分蘖肥,调减分蘖肥比例)促早发;在此基础上,80%够苗超前烤田,控制中期群体数量,构建丰产苗架;后期增施穗粒肥,耦合湿润间歇灌溉,叶面追肥养根活叶防早衰,补偿花后群体光合势,增强物质积累与转化[5]。上述可归纳为“标准壮秧、平田好插、早发早控、补偿强后” 4个关键技术环节。采取这样的栽培方法优化了机插栽培水稻的群体起点和茎蘖、叶面积动态结构,较好地协调了群体与个体矛盾,解决了机插大田前期缓苗不发、中期旺长过苗、后期早衰倒伏的难题,称之为水稻机插平衡栽培技术。

1.2关于育秧

1.2.1 标准化育秧。标准化育秧是指将育秧所用的种子、土、肥、水、药剂等物资,按照一定的技术要求置于专用育秧设备和一定规格的育秧盘中,并在一定温度、湿度、水、肥等条件下,培育出具有一定规格质量秧苗的技术。

1.2.2 工厂化育秧。 水稻工厂化育秧是利用机械化生产线播种,采用温室或大田集中培育规模育秧的一种技术方式。

1.3关于机插及质量

1.3.1 取秧量。 调节插秧机取秧机构纵向和横向规格及组合,确定秧爪切块面积大小,调整秧爪一次切块分取的秧块上秧苗株数,也即栽插的每穴基本苗数。

1.3.2 漏插率。插秧机作业后,在一定作业长度范围内,空穴数占总穴数的百分比。

1.3.3 均匀度。插秧机作业后,在一定作业长度范围内,栽插每穴实际基本苗数符合预先设计或规定穴株数的穴数占应插秧总穴数的百分比,也即每穴株数均匀合格率。

2指标

2.1 目标产量、构成与对应的施肥量在江淮中等肥力田块,采用机插平衡栽培[6],一季杂交中籼水稻一般可实现产量9 000~12 000 kg/hm2。

2.2品种选用与种子质量选用株型紧凑、分蘖力中等、穗粒兼顾、耐逆抗倒且对稻瘟病、纹枯病等主要病害中抗以上的高产、优质品种。

2.2.1 生育期指标。沿淮淮北接小麦茬的选用生育期135 d左右的品种;江淮中部接小麦茬的选用生育期138 d左右的品种,接油菜茬的可选用生育期140 d左右的品种;沿江江南接油菜茬的选用生育期145 d左右的品种,接小麦茬的可选用生育期140 d左右的品种;空闲茬机插可选用生育期142~148 d的品种。5月5~10日播种,抽穗期安排在8月15日前后,9月底10月初成熟。

2.2.2 种子质量。选用品种品质达GB/17891优质米3级以上标准的品种,种子质量符合GB4404.1的规定。

2.3壮秧指标

2.3.1 秧块标准。播种与成苗均匀,成秧率70%~90%,成苗数1.26~1.62株/cm2,每盘成标准苗数2 100~2 700 株;秧块成型度好,长58 cm,宽28 cm,盘根带土厚2.2~2.5 cm,边角整齐,不凹不凸,厚薄均匀一致;根系盘结牢固,形如毯状,提起不散,卷伸自如。

2.3.2 秧苗标准。秧龄18~22 d,叶龄3~4叶,苗高14~18 cm,单株发根数12条以上,盘根带土厚度2.0~2.2 cm。秧苗整齐,茎基粗扁有弹性,茎粗≥2 mm;叶色翠绿,叶片挺立有弹性;无病虫草害,基部无黄叶;秧苗发根力强,栽后活棵快、分蘖早。

2.4移栽指标栽插行距30 cm、株距12~16 cm(部分機型设有14.6、13.1和11.7 cm 3种穴距可调),栽插20.85万~27.75万穴/hm2,漏插率控制在8%以下;穴基本苗2~3本,穴株数均匀度85%以上;群体基本苗52.5万~82.5万株/hm2;栽秧深度10~15 mm。

3 育秧技术

3.1 育秧准备

3.1.1 编制育秧播种、大田栽插时间表。机插秧的秧龄弹性小,必须根据品种、茬口情况按照秧龄18~20 d推算播种期,根据选定的水稻品种生育期和机具作业量,科学编排水稻品种播、栽期,根据插秧机保有量和作业效率,可以分批育秧、分批机插,保证在最佳秧龄适时栽插;注意宁可田等秧,不可秧等田[9]。

3.1.2 根据机插面积计划,及早落实秧田,备足育秧材料,确保大田、秧田及所需材料及时到位。杂交中籼水稻机插平衡栽培的关键技术为稀播壮秧,其秧田与大田比采用旱育的为1∶80~90,苗期湿润管理的为1∶70~80。大田准备15.0~18.0 kg/hm2杂交稻种,18~20张秧盘。育秧可采用标准化育秧工场集中育秧或机械化流水线(半自动播种器)播种后建小拱棚农户分散育秧。

3.2提前准备、培肥营养土对旱田土或稻田土提倡秋季耕翻、冬季冻土,翌年春季培肥取土。取土前首先对取土田块进行培肥:均匀施入45%的三元复合肥36.0~45.0 g/m2或42%的水稻专用配方肥(N∶P2O5∶K2O=18∶9∶15) 45.0~60.0 g/m2,禁用草木灰。施肥后连续旋耕2~3遍,取10~15 cm表土在田间集中堆制,覆膜防雨、加温、促熟化。约30 d后,选择晴好天气完成取土,并在土堆水分适宜时(含水率10%~15%) 经粉碎机碾碎过筛,要求细土粒径不宜大于5 mm,其中2~4 mm粒径的土粒达60%以上。对于肥沃疏松的菜园土可以不培肥,直接取土风干粉碎、过筛后可直接使用。过筛后的细土需继续堆闷、促熟化。对确实需要培肥土壤而未能提前培肥或培肥不足的,可选用专用壮秧剂代替化肥进行培肥,也可不培肥而直接使用过筛细土,至少在播种前15 d(以确保土肥交融,保证留足熟化时间),按每100 kg过筛细土加500~750 g专用旱育壮秧剂均匀混制,快速培肥育秧基土;如速效培肥也没有及时施用的,只能在秧田期通过追肥培育壮秧,不得临时培肥防止烧苗。禁止使用未腐熟的厩肥,以及淤泥、尿素、碳铵等直接拌作底肥,以防肥害,影响出苗。特别注意的是,不论采用无机肥还是拌专用壮秧剂培肥,提前拌入、充分匀拌是确保土肥交融、培育壮苗的关键。

同时,按每盘500 g提前准备盖子土,盖子土不需培肥,经粉碎、过筛即可使用。

3.3品种选择与准备

3.3.1 品种选择。根据高产栽培要求和当地品种试验结果选择适宜的品种,种子要求种粒饱满,出芽率高。

3.3.2 种子处理。

(1)种子清选。采用风选、水选都可以,目的是除去混杂在种子中的瘪谷和杂质。

(2)晒种。浸种前晒种1~2 d,提高种子发芽势,促出芽整齐。

(3)浸种。将精选晾晒过的种子先用清水浸种1 d,然后再用浸种灵或者云大120配制的溶液浸种1 d,捞出后用清水冲洗干净;一般中稻育秧期间温度较高,不需催芽,采用日浸夜露,杂交籼稻48 h、粳稻60 h即可露白。如果播种时遇到下雨或者其他原因不能及时播种,应将露白的种子放在阴晾处摊开,但时间不能拖得太长,以免种子发根长芽串结成团,影响播种质量。

3.4秧池选择与培肥

3.4.1 秧池选择。工厂化集中育秧的选址应合理,分户育秧的秧田也应尽可能选在机插大田附近,减少插秧时搬运秧苗的时间和工作量,田块要求排灌容易,方便管理。

3.4.2 精做秧板(池)。播前15 d预先制作秧池,对准备好的秧田灌水旋耕,碎土灭茬,清除残渣,细耙平整,做到田平泥化,做平秧板后把水放干,晾晒1~2 d,沉实板面,然后开始整理苗床。播种前1~ 2 d对沉实板面再次铲高补低,填平裂缝,充分拍实,使板面达到平、实、齐、无残茬;对基础较平的田块可采用旱整法,即在不灌水的条件下,直接除净田面残茬,铲高填低,拍平、拍实秧板即可。防止苗床高低不平,影响出苗及日后管理。

秧板制作规格为畦宽1.4~1.5 m,苗床长度视需要和田块大小而定,苗床之间留宽20~30 cm、深20 cm的排水沟兼管理通道,四周围沟宽30 cm、深20 cm。苗床做好后,向排水沟内放入半沟水,用于搅拌泥浆灌秧盘。

3.5均匀稀播

3.5.1 整齐摆盘。苗床做好1~2 d后,往苗床摆放秧盘。摆放秧盘前可用65%敌克松与水配制成1∶1 000~1 500的药液喷洒苗床,对床土进行消毒。然后把两张秧盘对接起来横着摆放在苗床上面,排成两行,依次平铺整齐,盘与盘之间的边要重叠排放,盘与盘之间对接整齐、不留空隙(防止软盘变形),盘底与床面要紧密贴合。摆完秧盘后,均匀铺上2 cm厚预制的营养土,并用木条刮平,即可在秧盘内播种。

3.5.2 均匀播种。

(1)落谷播种量。杂交中籼水稻按每盘3 000粒(每盘播种量65~70 g)播种。

(2)按设计的播种量均匀播种。机插秧要求均匀度高,建议采用播种流水线或半自动播种器播种;人工散播要分次细播,力求均匀,要特别注意秧盘四周落谷密度,防止叠谷或漏播。

(3)补水盖土。播种结束后,沟润或喷淋清水湿润秧盘底土,后及时均匀覆盖一层未培肥过筛细土,厚度以不露种为宜(约0.5 cm)。盖完种后再向秧盘喷洒一遍配制的敌克松药液,对秧盘泥土及盖土进行消毒。有条件的育秧工厂可以将秧盘置于高温(32~35 ℃)高湿(相对湿度85%以上)暗化室,放置1~2 d后再上育秧架(工厂化育秧)或育秧苗床(田间育秧)。

3.6秧苗管理

3.6.1 搭建拱棚。田间育秧的盖种结束后,在苗床上面搭建小拱棚,拱架上面盖农膜加防晒网,拱膜四周用泥土封严实,以利控温、保温齐苗(夏季育苗不用盖膜,但遇大雨要盖膜,防止雨水冲坏秧盘和种子)。

3.6.2管水。拱棚搭建好后,向苗床沟放满水,水面淹至床面盘底为宜,保持秧盘湿润,防止苗盘干裂影响秧苗正常生长及死苗;齐苗后采用旱育管理。雨天注意排水,防止苗床沟水淹没秧盘。育秧后期,特别是在移栽前3~5 d,把苗床沟水放干。

3.6.3炼苗。育秧7~8 d后,白天打开拱棚两端农膜通风炼苗,晚上盖好防冻;10 d以后,白天打开棚架上面的农膜进行绿化炼苗,晚上盖起防冻,做到日揭夜盖。

3.6.4 施肥与二次化控。采用培肥的营养土旱育秧原则上不需要追“断奶肥”;如育秧底土供肥不足,秧苗明显脱肥落黄,可按每盘加5 g尿素对水5 kg制成营养液叶面追肥,并用清水淋洗防烧苗。如预计秧龄超过22 d,在秧苗2期前后叶面喷施200 mg/kg烯效唑进行二次化控防徒长。移栽前施“送嫁肥”,可用1%尿素加1.5%磷酸二氢钾水溶液喷施,施完肥后再喷洒一遍清水,以防肥害烧苗;施肥时间宜在秧前2~3 d的傍晚,要根据秧苗长势和当时的天气;一般情况不施为好,因为施肥后淋水会增加秧块含水量;施肥过早会造成秧苗植株含氮增加,抗植伤能力下降,也不方便秧苗卷运。

3.6.5 病虫防治。育秧全过程要注意病虫害防治,防止苗瘟、立枯病、烂秧、虫害、鼠害以及畜禽为害。坚持带药下田,因为由于机插秧苗秧龄短,个体较嫩,移栽后容易遭受稻蟓甲等虫害。因此,移栽前3~5 d进行1次药物防治,用2.5%快杀灵乳液450~525 ml/hm2对水600~900 kg/hm2进行喷雾。在水稻纹枯病发生区,防治时应加10%吡虫啉乳液225 ml/hm2,控制稻飞虱的带毒为害,做到带药移栽,一药兼治。

安徽农业科学2014年4 精细整田,适度沉实,适龄及时栽插

4.1 精细整地,平田沉实大田耕整水平与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机插秧质量[7-8]。因此要精耕细耙,提高耕整质量,使得准备机插秧的大田肥足田平,上烂下实,田面干净。其具体技术要求应做到足、平、干、烂、实5个方面:①足:耕翻前施足肥。根据土壤地力等因素,采用有机肥和速效化肥相结合施足基肥,再精耕细耙;②平:田块平整。耕耙后的田块高低相差不超过3 cm,插秧后达到寸水棵棵到;③干:田面清洁干净。耕耙后的田块面应达到无杂草、无杂物;④烂:田块耕耙后,上烂下实,插秧机作业时不陷机、不壅泥;⑤实:为提高机插秧质量,避免栽插过深或漂秧,浮泥压秧,大田耙平后要进行沉实,沉实时间视土壤和季节而定。一般早稻田沉实 2~3 d,晚稻田沉实 1~2 d。沉实标准:沉淀不板结,泥软水清不浑浊,并要进行封杀灭草,用薄水插秧。

4.2正确起运移栽 采用秧盘育苗,移栽时可小心地卷起盘内秧块,放入运输工具中运往机插大田。做到随起、随运、随插。遇烈日高温,起运过程要有遮阳设施。有条件时可每盘平放运往田头;亦可起盘后小心卷起盘内秧块,叠放于运秧车,2~3层为宜,切勿过多而加大底层压力,避免秧块变形和折断秧苗,运至田头随即卸下平放,让其秧苗自然舒展,尽量减少秧苗搬动次数,防止损坏秧苗。移栽时遇下雨,秧盘土过湿或者育出的秧苗弹性差的,最好不要卷运,容易造成伤秧,应随盘运送。

4.3及时机插,合理稀植,提高栽插质量根据品种特性及当地气候条件,以安全齐穗的保证率在90%以上来确定,冬闲田稻4月下旬播种,5月中旬栽插;油菜茬稻5月10日左右播种,5月底栽插;麦茬稻5月20日左右播种,6月10日~15日栽插。

移栽时间:由于机插秧苗播种密度高,秧苗生长密集,秧盘土层薄,营养耗费大,因此移栽时间不能过晚,否则秧苗长势会逐渐变弱或者长成僵苗,造成秧苗质量下降,影响产量。移栽适宜叶龄3叶1心(旱育的秧龄20~22 d,湿润管理的秧龄18~22 d)。

按高产农艺要求设计合理的株行距,杂交中籼稻30 cm×(14~15)cm,每穴2本苗。注意栽插质量,控制漏插率在5%左右,提高栽插均匀度在85%以上(即保证85%以上的实际栽插穴基本苗在设计范围内)。

5合理运筹肥水,平衡调控控制群体

5.1 合理平衡施肥,构建“平衡”群体

5.1.1肥料运筹原则。施肥本着有机无机结合,氮、磷、钾大量元素和硅、锌等中微量元素平衡施肥原则,根据目标产量和土壤供肥能力精确定量施用,稳氮适磷增钾合理配方,氮肥运筹施足基肥、减少分蘖肥、增施穗粒肥,花后根外追施壮秧调节剂和叶面肥防早衰;前期促早发,中期控制无效生长,加强后期物质积累与转化;构建高质量群体,促进平衡生长。

5.1.2 施肥量的确定。根据目标产量和土壤供肥能力确定施肥量,一般中等肥力田块具体施肥量参见表1。

5.1.3 施肥方法。以目标产量10 500 kg/hm2为例说明施肥方法:在4 500~6 750 kg/hm2秸秆粉碎还田(或施有机肥225~1 500 kg/hm2)的基础上,有机肥基施。本田总施氮量247.5 kg/hm2,氮磷钾比例1∶0.4∶0.8,氮肥按照“前促-中控-强后”方式运筹;即35%~45%氮肥和全部的磷肥、60%的鉀肥作为底肥,平田前施用10%~15%的氮肥(54~81 kg/hm2尿素)加150 kg/hm2硅肥和30 kg/hm2锌肥作为耖口肥;栽插活棵后及时施用5%~10%的氮作为促蘖肥;烤田复水后施用余下40%的钾肥(合135 kg/hm2氯化钾)作为壮杆肥;氮穗肥分两次于倒3.5叶和倒1.5叶均匀施用(或与倒2.5叶1次施用);氮肥基蘖肥和穗肥比例为5.5~6.0∶4.5~4.0;将常规的两次分蘖肥改为一次,并减少分蘖肥施用比例,前移一部分作为耖口肥,后移作为促花肥。

5.2科学水浆管理

5.2.1有水插秧。放水沉实泥浆后,要保持薄水机插,无水时则要插时上水,否则,不仅插秧机功率消耗大,而且易出现秧针翻土现象。

5.2.2栽后至有效分蘖期。栽插后活棵前的3~4 d要保持一定的水层湿润立苗,活棵后露田1~2 d;之后保持3 cm水层至湿润状态促分蘖。切忌长期保水,应适当放水露田,日灌夜排,以水調肥,以水调气,以气促根,促进分蘖早生快发;注意打好平水缺,雨天及时排水防渍涝。

5.2.3无效分蘖期至拔节期。适时搁田,分次轻搁,湿润管理。当田间茎蘖数达到预期穗数的75%~80%时应及时排放田水烤田,待沟底(深15~18 cm)无水后,间隔1~2 d再上新水,保水1~2 d后再放水落干,如此往复,直到拔节期。

5.2.4 拔节孕穗至抽穗期。搁田复水后间歇湿润灌溉,每次上3~5 cm的水层,待沟内水自然落干后再上水;抽穗扬花期遇高温灌深水(5~10 cm)调温。

5.2.5灌浆至成熟期。后期干干湿湿、干湿交替,以干为主;防止脱水过早,收割前15~10 d上最后一次跑马水,收割前5~7 d断水硬田。

5.3综合防控病虫草害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绿色植保”的理念[10],在选用抗病品种的基础上,准确预测预报,综合运用农业、生物、物理等防治方法,及时选用合理药剂防治。农药使用原则应符合GB/4285标准,用药量参照产品说明书。

江淮一季杂交中籼中稻应重点防治稻飞虱、稻纵卷叶虫、三化螟、条纹叶枯病、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等病虫害。

分蘖末期至孕穗期当稻飞虱百丛达1 000头、稻纵卷叶螟百丛幼虫100头、纹枯病病丛率30% 、稻瘟病(粳稻)病叶率达10%时,及时进行防治。

孕穗期至灌浆初期当稻纵卷叶螟百丛幼虫60头、稻飞虱百丛虫量1 500头、纹枯病病丛率30%时,及时进行防治;二、三化螟(部分稻区)根据病虫预报卵孵高峰期;稻曲病在破口前5~7 d防治,重发年份7 d后再补治一次。

6收获

黄熟末期收割,及时脱粒、晾晒,勿在砂石和沥青路面晒谷,使水分下降到13.5%(籼)后贮藏。

参考文献

[1] 农业部.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指导意见[EB/OL].[2013-11-04].http://www.amic.agri.gov.cn/nxtwebfreamwork/upload/20131206151658865.doc.

[2] 朱德峰,陈惠哲,徐一成. 我国水稻机械种植的发展前景与对策[J].农业技术与装备,2007(1):14-15.

[3] 张健美,吴文革,何超波,等.安徽省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的难点与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2):58-59,160.

[4] 吴文革,张健美.杂交中籼水稻机插“平衡栽培”技术研究[J].中国稻米,2007(5):32-37.

[5] 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DB34/T588-2006,安徽省地方标准-沿淮机插水稻优质高产生产技术[S/OL].(2006-04-20) http://www.docin.com/p-62298245.html.

[6] 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DB34/T793-2008,单季水稻机插大田管理技术规范[S/OL].(2008-05-28) http://www.docin.com/p-426501883.html.

[7] 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DB34/T794-2008,步进式插秧机作业技术规范[S/OL].(2008-05-28) http://www.docin.com/p-391471140.html.

[8] 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DB34/T795-2008,机插水稻大田耕整地作业技术规范[S/OL].(2008-05-28) http://www.docin.com/p-426501968.html.

[9] 安徽省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总站,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DB34/T796-2008,机插水稻软盘和双膜育秧作业技术规范[S/OL].(2008-05-28) http://www.docin.com/p-426502005.html.

猜你喜欢

机插
杂交粳稻甬优8号的特征特性及机插超高产栽培技术
淮北地区小麦茬机插水稻丰产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小麦秸秆全量还田水稻机插秧栽培技术
南粳51不同机插密度试验初报
浅谈水稻四机配套超高产栽培
2015年临江镇烟后稻机插与手插简比试验小结
武运粳24号水稻机插精确定量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密度对滨海稻区机插水稻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机插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及优势
江淮地区适宜机插杂交中籼稻品种及其产量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