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思敬 执事敬 修己以敬
2014-04-29鞠洪成
鞠洪成
事思敬,是指尊敬自己的工作;执事敬,是指做好自己的工作;修己以敬,是指慎重地培养好自己,以更好地尽职工作。
敬业精神是人类的一种淳朴而伟大的美德。从孔子的“事思敬、执事敬、修己以敬”到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爱岗敬业”,从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到近代西方勤奋努力的职业观,古往今来,凡是有所成就的个人和民族,无不拥有卓越的敬业精神。
一、古今话敬业,中外谈敬业
美国作家哈伯德说:“一个人即使没有一流的能力,但只要你拥有敬业的精神同样会获得人们的尊重;即使你的能力无人能比,却没有基本的职业道德,一定会遭到社会的遗弃。”
岳飞自小就存有精忠报国之心,修身养性,学习文武知识,最终成为朝廷栋梁。他的一首《满江红》,“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深刻地反映了他发奋图强,报效祖国的心态。
相传,画圣吴道子幼时对绘画天分并不突出,他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成就,就在于他终生对绘画的热爱和努力。改变世界的比尔·盖茨,为了开发新软件而连续几天睡在办公室的地板上。哥白尼之所以成名,是因为他钻研天文学有一种持之以恒的决心;拿破仑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对军事有一种持之以恒的决心;哥伦布之所以成名,是因为他对新大陆的探索有一种持之以恒的决心。发明蒸汽机的瓦特、发明火车的史蒂芬、以及爱迪生、贝多芬等无数成功人物之所以成名,都是因为他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一种特有的敬仰和恒心。
人大附中校长刘彭芝,依据陶行知的一句名言“人生为一大事来”,确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做教师时,我的人生大事是做一名好教师;当校长时,我的人生大事是做一名好校长。”
在现实生活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跟着感觉走”这句口号的引诱下,失去了信仰,失去了主见。言谈不负责任,行动随随便便,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别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时,他说觉得不顺心,并没有太多的理由。这样的人顯然是不敬业的,他们的一生也会在蹉跎的庸碌中了此残生。
二、打造软自我,实现硬自我
在科技发展一日千里,知识需求日新月异的今天,教师必须要实现已有知识的更新与突变,以适应飞速发展的教育需求。教师角色的转换要求教师要不断的自主学习;培养具有渔鱼之欲学习品质的学生需要教师的自主学习。学习是教师职业的底线。因此,教师应当成为终身学习的先行者。
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作为一名教师不能误人子弟。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敬业精神,要有责任感,要有真才实学,要热爱学生。但是现在有相当多的教师对自己的工作慵懒、倦怠,不好学习,不求进取,正在沦为庸师。古语云:“良匠误器,器可他求;庸妇误衣,衣可别裁;庸师误子弟,子弟可复胚乎?”可见,教师责任重大,不能做“庸师”,要有必要的良知和真才实学,像爱自己的子女,教育自己的子女那样去关爱学生,去教好每一个学生。
韩愈在他的千古佳作《师说》中提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新的历史时期,师者,理应有新的诠释:传道,不仅传学问之道,更要传为人之道;授业,不仅要授学业,更要催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解惑,不仅要解共同之惑,更要解个体的特殊之惑。
大自然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会自我创新、突变以适应变化的环境,正因为此,才会出现物种繁多、色彩缤纷的大自然。我们要想成为能生存下来的“适者”,就必须进行学习和创新。
存活生命,一箪食,一钵水,一方地足矣。而要活出获得人们的尊重,活出自我实现的人生境界,就需要有渊博的知识、坚强的毅力和化解痛苦的智慧。人不仅活在物质里,还要活在精神里,活在灵魂里。作为万物中唯一具有智慧的生灵——人,要有一定的精神追求,要努力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教师肩负着传承文明,续接薪火的人类使命,担当着教书育人,完善心灵的重任,尤其是要注意提高自己的人生修养。一个教师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学生的前途为代价的,坦白而客观地讲,学生永远是教师个人素质的最直接“受益者”或“受害者”,一个优秀而具有责任感的教师,首先要做的事,就是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三、感恩以做人,敬业以成事
敬业要懂得感恩,感恩是一种文明,感恩是一种品德,感恩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本性。
爱因斯坦说:“每天我都无数次地提醒自己,我的内心和外在的生活,都是建立在其他活着的和死去的人的劳动基础上。我必须竭尽全力,像我曾经得到的和正在得到的那样作出同样的贡献。”
作为一名员工,应懂得感恩,感激单位给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感激团队成员的帮助和鼓励;感激家人的默默支持。中国古代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思想,感恩是一种处事哲学,也是一种工作哲学。
美国前总统肯尼迪有句名言:“不要问国家能为你做些什么,而要问你能为国家做些什么?”选择一个事业,就应该热爱这个事业,以主人翁的态度付出全部的智慧,以事业的成功为荣。
我们并不奢望学校每一位教师都那么出色,那么优秀,但是我们希望每一位教师都能坚定这样一个信念: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要充分享受这个职业所带来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