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文的“绿色农业革命”
2014-04-29李蕊娟
李蕊娟
放弃百万收入当“农民”
苏文曾是一家通信公司的一级代理商,年收入近百万,生活安逸富足。在世人眼中成功的她,却并不看重百万收入,心中另有一个梦。
她曾到过不少农村,发现当地农民把施过农药的蔬菜卖出去,而自己吃没有农药的菜。因为不用农药的菜,外表不好看,市场不认可,而且产量低。
2009年,为了让自己和更多人能吃上有机蔬菜,苏文萌发了自办农场的想法。她经过考察,看好了北京延庆县。延庆县距北京市区74公里,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生态环境优良。来到山野之中,苏文发现这里空气清新得像过滤过似的,夕阳西下的时候,长着荒草的地里景色如画,一切都是那样的浪漫和迷人。苏文终于找到了自己愿意生活一辈子的地方。
她了解到,延庆100多年来一直是我国种植甘薯的基地,这里气候冬冷夏凉,昼夜温差大,而这些正是形成甘薯口感的重要气候特点。她还惊喜地发现,甘薯中的紫薯,营养价值极高。而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将紫薯评为“人类第一天然保健食品”。
苏文想利用延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种植有机紫薯,完全不使用农药、化肥、除草剂,让作物和土地按照自己的规律自然成长。看来苏文要进行一场“绿色农业革命”。
想法很好,但这一创意刚提出时,很多人却给她泼冷水,认为传统农业赚不了什么钱,再按照有机的去做,产量很低,市场又不认可,难免要亏损。但苏文不信邪,一意孤行包下400多亩地,她要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
虽然种植紫薯的项目确定了,但对农业生产几乎没有概念的她,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要种什么样品种。常见的紫薯品种少说也有几十个,哪一个种植效果最好,谁也说不清楚。苏文干脆一口气种了15个品种,一个一个地比较。
亏损也要坚持有机的梦想
第一年过后,苏文由一个彻底的紫薯种植门外汉变成了一个对紫薯品种颇有发言权的人。她发现,这片土地以前长期依赖化肥,已经失去了自我调节的能力。苏文说,在使用化肥的时候,掐住了土地的喉咙,土地不能呼吸了。现在就算你松开手了,想让土地一下子就变得很有活力也是不可能的。
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连续三年紫薯的产量不仅少得可怜,有一部分甚至不能成为商品薯。因为它们大小不一,形状难看,还有长得不成形的。
她农场里主管生产的王文斌,种植甘薯有十几年了,他对苏文不用农药、化肥、除草剂的要求,很是困惑。尤其在夏天雨水多的时候,草窜得飞快,往往第一茬还没铲干净,第二茬又长起来了。一下雨,野草就疯长,王文斌心急上火睡不着,他觉得这种日子太受煎熬了,而且多次对苏文说,“我再也不愿跟你干有机了,太痛苦!”为了这个王文斌没少发牢骚,他说苏文这人太傻。
苏文知道,从化学农业向有机农业转换的过程,往往是最痛苦的。艰苦的3年转换期,苏文在努力,土地也在努力。她早就明白,土地的自然活力,主要依赖于土壤中大量的微生物,它们可以降解并消化植物的各种废弃物,将它们变成腐殖质,给土地提供充足的养分。
三年后,许多生物都被吸引和培养起来,喜欢在这里安家,土壤变得越来越松软。苏文发现现在土地踩上去很温暖,像海绵一样特别舒服。因为土里有很多的气孔,打开之后还有很多的小虫子,她欣喜地感到这个地的腐殖质含量升起来了。从第四年开始,紫薯越长越大,越长越漂亮,土地基本恢复了应有的活力。这时苏文却开始在这片土地上种向日葵、玉米,种薄荷和蓖麻等各种花花草草,还养了羊、鸡、猪。这一切,全是为了她的紫薯。苏文解释说,这样做,既能带来动物的粪便,也是在倒茬轮作。
紫薯种植在整个农场只占到30%左右的比例,另外70%的土地,被她用来种植了各种不同的作物,每年相互轮换,避免重茬造成病害。而且这些作物中,还有不少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不光除虫菊和薄荷、蓖麻等可以趋避害虫,连向日葵也有奇妙的用处。它的杆含钾多可以做堆肥,紫薯非常喜欢钾肥,这样它长出来就比较甜,而且块茎会很大。秋季,紫薯已经成熟了,工人们并不急于将其挖出,而是不停地用镰刀砍秧子。他们要把紫薯全部断秧,切断营养通道,然后让它们在地下静静地待10天左右。这样再挖出来的紫薯,内部的一部分淀粉转化为糖,口感更佳,更香甜,这个过程叫做糖化。
2012年苏文收获的紫薯,个头大得超出了大家的想象。看着很多农作物熟了,苏文走在自己耕耘的土地上,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踏实和轻松。这时她发自内心觉得土壤很了不起,“我甚至感到它像母亲一样,我们应该善待它。”
每个周末,苏文都要带着自己的产品去参加北京有机农夫市集。她种植的紫薯、土豆等非常受市民欢迎。因为农场的紫薯好几年没用过任何农药、化肥,经常上网的人都已经知道,所以苏文的农产品每次都卖得很快,一方面是因为薯类是公认的保健食品,更重要的,是苏文的紫薯品质细腻,口感香甜。虽然价格相对高一点,但人们都能理解。许多人购买一次后,都成了回头客。
“山间别薯”,成为旅游“新宠”
苏文知道,久居都市的人都有一种田园情结,都想体验一下种瓜摘豆的农夫生活。2012年7月,苏文的山间别薯生态农场正式对外开放。在体验完农趣后,这里最出名的有机种植的紫薯,虽然卖到15元钱一斤,但每个来到农场的人,临走时都要带走不少。
苏文在自己的农场打造出了这样一条生物链:肥硕的蚯蚓,大块头的油葫芦,胖到走不动的豆青虫,随处可见的蚂蚱,还有各种叫不出名字的飞虫。连麻雀也把这当成了乐园,一群群落在成熟的庄稼上觅食。
比如有一些虫子,就尽量不要去逮,因为它们可以吃害虫,当然,也有生物来吃它。苏文告诉大家她对这个农场的理解,就是 “山间别薯”内部整个环境的自然健康。
看到有的游客在花丛中拍照,有的拎著大袋小兜采摘有机西红柿、黑玉米、五彩辣椒等众多特色作物,苏文心里喜滋滋的。
在苏文的农场里,还有一些不是十分专业的“农夫”。其中有个从加拿大回来的小伙子,以“劳动换食宿”的方式在这里工作。他说,这在国外很流行。业余的时间在一个农庄工作,不拿钱只换食宿,不仅可以回归自然、放松心情、缓解压力,还能结交不少朋友,体验有机生活。尤其是乡间清新的空气,会让人忘记一切烦恼。现在小伙子和苏文等农场的朋友相处得就像一家人,他说,“广交朋友”绝对是有机生活的一部分,而且是里面最有吸引力的一部分。
苏文说,到这里体验农耕的不仅有白领和海归,还有来自美国、日本和荷兰等国的“外宾”。她面向那些长期在大都市工作生活的人,推出了一项“劳动换食宿”志愿服务活动,号召他们到这里体验有机生活,推广有机理念。这项活动已经先后接收了140名外国志愿者。
苏文介绍说,感兴趣的人可以通过网上申请,获批准后到农场参加劳动。志愿者每天劳动4~6小时,干一些除草、播种、采收、堆肥等农活儿,吃的是农场自产的食品,就连洗脸洗手都用天然的植物皂液,可谓绿色、生态。就在前两天,一位名叫威廉的瑞典教师,利用假期骑车环游世界,到达北京后,打算在这里过一个月的农庄生活。
2013年秋天,随着作物的成熟,越来越多的北京人把到郊外农场旅游采摘当成了一种时尚,“山间别薯”更是市民的“新宠”。农场占地450多亩,有432个作物品种,苏文介绍说它不仅是北京市景观作物示范基地,而且作物品种和种植面积目前均排在京郊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