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家评介(连载)
2014-04-29张在军
张在军
6. 阿奎那
一、生平介绍
托马斯·阿奎那(1225年~1274年)是意大利13世纪神学家,最富有权威性的博学多识的经院哲学家,有“天使博士”之称。他生于意大利那不勒斯附近的洛卡塞卡城堡。5岁时,被其父送入蒙特卡西诺(Monte Cassino)大本尼狄克修道院,接受了为期9年的初等教育。不久,他又进入那不勒斯大学,学习传统的七艺。此时,他学习了亚里士多德的逻辑、科学和宇宙学等著作。
1244年,阿奎那加入了多米尼克会。其时,著名学者、主教大阿尔伯特 (ALbert the Great)正在多米尼克研究院执教。阿奎那以大阿尔伯特为师,学习亚里士多德的著作。1248年,阿奎那追随大阿尔伯特赴科隆办学。1252年,阿奎那前往巴黎大学攻读神学硕士学位。同时,他以学士身份在巴黎大学讲授《箴言书》。阿奎那在攻读学位、担任教学任务的同时,还写了两篇文章:《论自然的原则》和《论存在与本质》。从1255年起,阿奎那主持巴黎大学的神学讲座(那时他还未结束硕士学位的课程),其主要任务是讲授《圣经》。1256年获神学博士学位。1259年,阿奎那离开巴黎大学,在意大利的奥尔维耶托、罗马和维泰博等地讲学。1265年,阿奎那受命到罗马创建多米尼克研究院。这段时间,他集中精力撰写《神学大全》,这是阿奎那教学成果的结晶,既是神学著作,也是哲学著作;既是神学教学的入门教科书,又是一部专著。1268年,阿奎那重返巴黎大学,主持神学讲座。1269年~1273年间,他从事亚里士多德著作的评述工作。323年,罗马教皇宣布给予阿奎那“圣徒”的称号。
二、教育思想
(1)思想基础。阿奎那的人性论是其教育思想的基石。阿奎那在教育工作中承认人同自然存在的一致性,要求教育顺应自然的要求,注重学生的健康;他重视人的动物的各种功能,认为生育、抚养子女是人的天赋的义务。但是,阿奎那的最终目的还是引导人性趋向人类独有的理性生活,追寻真理,克服无知,运用人的智慧,皈依神性。
(2)知识论。阿奎那认为,真正的知识乃是概念的知识,而形成概念知识的基础却在于感性的知觉。在他看来,认识的能力分为三等,它们的认识对象也各自不相同:一种认识能力是感觉,它的认识的对象是有形的物质;感觉能力所取得的知识只能是关于某一个体的知识。第二种认识能力是“天使的理智”,这种认识能力的对象是脱离物质而存在的。第三种是人类的理智,它处于中间地位,是通过物质的事物获得某些非物质的事物的知识。
阿奎那也对哲学作了探讨。他认为哲学分为三门,即物理学、数学和形而上学。物理学研究对象的特点是它们在存在上和概念上都依靠物质。数学研究对象虽然在存在上依靠物质,但在概念上却并不依靠物质。形而上学的意思是“超过了物理学”,其研究对象的特点是在存在上并不依靠物质,如上帝、天使等;有些研究对象则有时在物质中,有时不在物质中,如实体、性质、潜能和活动之类。总之,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必须是从感性事物前进到非感性事物。阿奎那说:“形而上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上帝,所以也称神学。”
综上可知,阿奎那把科学和神学糅合在一起,以科学论证神学,其终结点仍在神学。
三、教育方法
阿奎那认为,教育和教学工作是一项繁难的费时耗力的事业。他指出:“教育是与人类密切相关联的一项活动。教育包含了教学,而所有的教学都需要时间。教导人们所需要的时间,远比教导鸟飞翔所需的时间多。”
阿奎那非常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个人的潜在的学习能力。他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把人的潜能性变成现实性。教学活动并非教师的单纯传递知识,也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教材。学生学习中的成就绝大部分依靠学生个人心智活动的状况。
阿奎那把学习分为两种:一是发现,即凭靠理性,去认识学生本人的未知的领域;二是在教学中进行学习,即学习者在他人的帮助下,诱发学习者本人的理性活动,而且得到知识。
在基督教神学禁锢人们头脑的时代,教学中盛行盲目信仰、机械背诵。阿奎那作为一个神学家,十分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他不是虚无缥缈地单凭灌输、说教,而是注重外界客观事物及其符号对于引发学生智力的重要作用,这些都是难能可贵之处。他的教学观点同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的启发教学十分相似。
阿奎那把感觉经验、理性引进教育思想,形成了独特的经院主义教育观。阿奎那的教育思想虽然基本上仍处于附属于神学的年代,但其内部已蕴含着近代教育思想强调理性、尊崇科学的重要成分,为教育思想发展的尊崇人性的文艺复兴时代起到了铺石垫路的作用。
(作者系本刊编委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