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环境下怎样上好课

2014-04-28钟鹏坤钟永江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4年7期
关键词:整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钟鹏坤+++钟永江

摘要: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设计是关键,课堂中应用是根本。设计不好在课堂中肯定不会取得好的效果;设计好了,如果应用得不好,信息技术的作用也发挥不出来。本文从环境选择、应用的原则等论述了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整合

前两期我们明白了信息技术环境下好课的标准以及如何设计好课。但是,在真正的课堂教学中如何高效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设计好了才仅仅是第一步,关键还是要在课堂教学中用好,应用不当,效果也发挥不出来。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呢?

营造发现问题的环境

培养智慧的关键是让学生主动学习,要想让学生主动学习就要在教学中构建让学生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或完成的任务。以往我们应用信息技术更多的是方便教师讲解学生记忆,这样做无疑是必要的,但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失去探究的欲望和信心,变成被动记忆知识,毫无智慧可言。因此,我们在满足知识传授的同时还要给学生发现问题、形成智慧的环境。利用信息技术不只是呈现正确的一面,还要能够模拟各种条件下的结果,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所在,这样才能让学生不但知道是什么,还能知道为什么。

例如,小学科学课《电池盒和电灯座的认识》一课,这是在“用灯泡、电线和电池等搭接电路”基础上的一节课。

以往的教学目标:①认识电池盒和电灯座的结构和作用。②能够用电池盒、电灯座、灯泡、电线和电池等搭接电路。③能够与生活建立联系。

以往的教学过程:①认识电池盒和电灯座的结构和作用:分小组,提供电池盒和电灯座,通过合作探究、个性化学习方式认识电池盒和电灯座的结构和作用。②能够用电池盒、电灯座、灯泡、电线和电池等搭接电路:对简单电路,能够用电池盒、电灯座、灯泡、电线等搭接电路;对多个灯泡的电路,通过平板电脑,利用仿真软件完成。③与生活建立联系:通过实物、软件和素材来完成。

存在的问题:尽管是合作、探究、个性化学习,而且利用了电子书包等现代化手段,但学习内容还是学会知识并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如何让学生有足够的学习动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性能力等问题很难解决。

解决办法:按照智慧教育的思路,在教学目标中加入两个新的目标,就能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①让学生发现用电灯泡、电池和电线搭接电路时手撒不开、无法独立搭接多个灯泡等问题。②让学生构想出什么样的装置能够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扩充这样的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发现问题且明白解决问题应具有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这样的过程能够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其学会将知识融会贯通,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让学生真正有智慧。

营造解决问题的环境

学习活动最终是要学生有智慧,因此,在开展智慧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批判理解,强调信息整合,促进知识建构,着意迁移运用,面向问题解决。接受新知识的过程是不断地将新知识加入自己的原有认知结构,在各种知识之间建立连接关系,这时需要学生带有批判性的思维去接受新知识,客观评价新思想,在不断获取分析的过程中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促进新旧知识信息的整合,在信息整合的基础上,新旧知识相互作用实现知识的同化与顺应,这个过程学生主动配合、积极分析、鉴别,不断检测、评价、修改,形成自己的知识新序列,最终将掌握的知识利用到对新问题的解决方案中,有效完成知识的迁移及具体问题的解决。因此,在课堂上要给学生营造问题解决的环境,学生可利用电子书包等自主操作、自由探究来解决问题,形成能力,如在初中数学中利用软件来任意构造物体的三维视图,初中物理中各种仪器的使用操作等,化学中各种器材的组装、设备的检验等。

基本应用原则

1.合适的原则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具有方便、直观、灵活、多样、计算、变换、仿真等诸多优点,因此不能不用,但是在应用中切忌过度应用、机械应用等,更不能为要求、为检查、为覆盖、为新奇、为改革等强求应用。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必须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方法和教学条件的需要而用。

2.合理的原则

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要合乎教学内容之理、教学方法之理、教学对象之理、教学条件之理和教学情境之理,要做到真、善、美的统一。

3.预防原则

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机技术要找到学生理解知识、问题的关键点、要害点应用,让学生看完后即刻就能找到问题的关键,明白其中的道理,绝不能画蛇添足、浪费时间、眼花缭乱、脱离主题、分散注意。

4.秩序原则

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要遵循循序渐进、前后有序、轻重有别、多少有节的原则,切不可本末倒置。

应用的基本方式

1.改变知识形态,建立知识间联系,为理解知识提供支持

我们学习的知识就是将客观世界抽象后的一种符号,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将课本的知识还原,改变其知识形态,有助于学生理解。例如,物理学中的示波管原理、发电机工作原理,地理学中的地球、太阳之间的运动关系,生物学中的人体结构,化学中的元素电子分布、金属性等各种规律学生理解起来非常抽象,如果利用信息技术改变其形态,将这些原理模拟出来,学生就非常容易理解。

2.营造探究环境,为主动学习知识提供支持

利用仿真技术为学生营造自主探究的环境,而不是机械记忆。例如,在凸透镜成像规律、平行四边形的重心等的教学中,可让学生利用仿真软件通过移动、划线、测量等进行自主探究。

3.建立模拟仿真环境,为知识转化、操作训练提供支持

要想将知识转化成能力,必须要经过反复的实践操作才能形成,而现实的教学条件难以满足学生能力转化的环境需求,利用信息技术的仿真性可以建立模拟仿真环境,为知识转化、操作训练提供支持。

4.建立网络测试环境,为实时测评提供支持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建立网络测试环境,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学习和教学进度。

5.利用电子书包,实现颠倒课堂,拓展学习时空

目前,我们的基础教育大多完成的是对事实性知识和理解性知识的学习,对批判性和创造性知识的学习严重不足。而如果拓展学习时空,则使学生在课后可进行对事实性和理解性知识的学习,课上再进行对批评性和创造性知识的学习。这样设想的思路是,原来的课堂40分钟基本是进行对事实性和理解性知识的学习,但有了电子书包,学生在课前可用电子书包提前进行对事实性和理解性知识的学习,课堂上用10分钟时间检查课本内容的学习情况,再用30分钟进行对批判和创造性知识的学习。通过这样的时间分配,学生可在课堂上对课本内容进行二次加工,把课本的内容用自己擅长的方式演出来、画出来、唱出来、写出来,完成对知识的创造性和批判性学习。

总之,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要追求相观而善的境界,内容的理想在于真,取向的理想在于善,形式的理想在于美,价值的理想在于圣,容量的理想在于适,效果的理想在于好。endprint

猜你喜欢

整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幼儿教育中美术与科学整合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