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宽自主择业路子的几点思考
2014-04-28张宏康
张宏康
2001年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联合颁布的《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暂行办法》实施以来,自主择业作为先行的指令性安排转业军官选择的一种安置渠道,期间,有一大批军转干部选择了自主择业安置。缓解了地方安置压力,解决了安置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但从实际情况看,近年来选择自主择业的干部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身份转变难接受。自主择业干部军龄基本都在20年以上,大都是部队中层领导和骨干,在部队工作期间,政治地位、工作环境、生活待遇相对比较好,自主择业后除每个月可领取一定数额的退役金外,基本上再没有其他方面的待遇。尽管有关规定明确,自主择业干部到地方后,享受安置地相应职务等级退休干部的有关政治待遇,但事实上很少有单位能够落实。据了解,少数自主择业干部想交党费都找不到地方,更不要说参加政治学习、过组织生活了,加之自主择业后没有固定工作、缺少组织管理,使部分自主择业干部对自己的身份产生疑惑,感到自己官不像官、民不像民。
二是生活服务难保障。尽管地方各省、市基本上都成立了自主择业干部服务管理机构,但从了解掌握的情况看,这些机构大都设在地方军转部门,有的只是挂了个牌子,没有专门编制和专职管理人员,职能作用难以得到有效发挥。自主择业干部基本处于无人管、无人问的状态。尤其是遇到思想困惑、生活困难时,没有地方去反映,也很少有人来帮助解决。有关文件规定,自主择业干部退役金由中央财政统一保障,其他如医疗、保险、住房、暖气费等由地方政府财政负担,尽管地方上也相应制定了一些政策和措施,但都过于原则、过于笼统,刚性不足,柔性有余,缺乏可操作性,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经济落后,加之自主择业干部人数累计增多,自主择业干部这方面的待遇基本得不到落实。
三是再次就业难起步。自主择业军转干部,除少数有一定专业特长的很快能找到工作外,其他大多数人员,尤其是行政干部,长期在部队工作,社会交往活动比较少,很难再有二次就业机会。尽管各级也在反复强调要搞好自主择业干部相关培训和就业指导,但真正落实的单位却寥寥无几。国家财政每年给每名自主择业干部都划拨了培训经费,但有的地区和部门只是简单开展一些就业培训、就业指导、服务咨询工作,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图形式、走过场的比较多,有的甚至连最基本的培训都不搞。 择业心态盲目攀高是制约自主择业干部再就业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按理说,自主择业干部在部队工作了一、二十年,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经验,更有部队培育的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精神,只要不是过于挑剔,每名自主择业干部到地方再找份工作是没多大问题的。但有些干部放不下架子,总认为自己在部队好坏也是一官半职,到地方后也想当个经理或其他什么领导的;有的挑三拣四,一心想着找个工作又清闲、拿钱又多的单位,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难免会影响再次就业。
为了进一步拓开自主择业的路子,消除在职干部的后顾之忧,笔者就此进行了一些思考,供大家交流探讨。
一、搞好生活保障,解除后顾之忧。要借鉴外军有关做法,从多方面采取得力措施保障好、照顾好、服务好自主择业干部,减轻他们退役后的生活压力。一要进一步健全管理服务体系。自主择业干部安置比较集中的地市要成立专门机构,编制专职人员,对自主择业干部进行管理服务,切实解决目前部分地、市采用的在军转部门多挂了一块牌子、实际仅用一张发放退役金的“卡”在管理服务的问题。对一些安置较分散的地方,可委托或挂靠民政部门,参照退休干部管理模式进行服务管理,使自主择业干部始终有人管、有人问。二要提高退役金计发比例。自主择业干部退役金起点计发比例可参照退休干部标准,以增强对军龄时间较短的转业干部的吸引力,同时,考虑到地方安置师、团(处)职干部困难较大的实际,对这部分干部凡选择自主择业安置的,可另外给予一定经济补助,以鼓励更多师团职干部去选择自主择业。三要完善其他生活保障措施。进一步完善自主择业干部医疗、住房、取暖费发放等配套措施,医疗上要享受退休干部同等待遇。没有住房的要通过地方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予以解决、落到实处。取暖费、降温费、保险等方面要与地方公务员同步。切实提高社会化保障程度,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二、健全培训机制,提高竞争实力。当前部分自主择业干部二次就业面临的最大困局就是在部队所从事的专业与地方上不接轨,难以适应地方需求,所以,搞好就业培训显得尤为重要。各级要着眼帮助转业干部又好又快适应地方工作和社会实践,坚持军、地相结合和训、用一致的原则,不断加大军转干部培训力度,努力提升他们实现转变、参与竞争的能力素质。一要成立组织机构。不管是部队还是地方都要成立专门的职能部门,安排专职人员负责自主择业干部就业培训、咨询、指导、工作协调,有计划、有组织地抓好相关工作的落实,为他们二次创业提供有力支撑。二要提高广大干部的基本素质。着力加强思想政治素养和知识能力水平的培养,努力把每一名干部都培养成政治素质强、业务技术精、作风纪律严、思想品德优的优秀人才;要在院校教育、在职培训、业余学习中,有意加大军地通用知识学用比例,力争使每一名干部预有准备、储备能力。三要增强岗前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改变目前不分专业、年龄、职务及其岗位要求的“一锅烩”培训方式,实行量身定训、以需定训,走开分层次、分类别培训的路子,在培训针对性、实用性上下功夫,以满足用人单位和转业干部的双向需求。四要调整改革培训机制。要借鉴发达国家培训退役军官的成功经验,可在全国开办几所转业干部大学,专门负责转业干部的再教育。每年由国务院和各省、区、市军转安置部门根据地方建设需要作出培训计划,下达培训任务,具体由各级军转部门联合教学单位组织实施。这样,既可以提高受训层次,保证培训质量,又可缓和供需矛盾,理顺训用关系。
三、帮助端正心态,引导理性择业。各级组织要积极引导自主择业干部自觉端正心态,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帮助他们分析自身优势和地方就业形势,不盲目,不攀比,使其对二次就业有一个准确定位,明白摆正位置才能找到位子的道理,尤其对过去担任过部队各级领导职务的干部,更要引导他们放下架子,扑下身子,从头开始,防止产生心理落差,正确对待二次就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