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射阳光的人
———作家赵凯的人生路
2014-04-28舒曼
舒曼
折射阳光的人
———作家赵凯的人生路
舒曼
一个瘫痪整整18年的人,因为读书,重新站了起来,不仅学会了走路,还登上了万里长城;一个初中只读了一半的残疾作者,在乡下小屋写出了长篇小说《马说》,并发表在《中国作家》杂志上……他的名字叫赵凯,一个经历生活苦难而来到城市独立生活的文学爱好者,如今实现了自食其力,而《折射阳光的人》一书,也讲述了他为实现梦想所做的一次次努力。
与赵凯初次见面,是在沈阳市外事服务学校举办的一次文学讲座上。那时,莫言刚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一场文学热潮正在社会上席卷开来。当时,我对这位年轻的作家还并不熟悉,倒是被他的博学多才所倾倒。他的讲座深入浅出,幽默感十足,使会场上一次次地响起掌声。后来,我才知道他是一位残疾人,而且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在文学之路上取得了一定成绩。赵凯曾在《人民文学》《文艺报》《中华文学选刊》《北京文学》等报刊发表文章,并荣获过第一届中国法制文学原创作品奖、中华神韵诗歌奖等项奖。文学的光环笼罩在他的头顶,却没有使他迷失方向,他知道自己的今天来之不易……
在9岁之前,赵凯和同龄人一样,也是一个健康的孩子。然而,9岁那年夏天的一个早上,他醒来后,发现自己的右脚踝红肿,到医院一查,患上了类风湿病,从此病痛缠身,直到完全瘫痪。“那种痛苦,真是生不如死。”当时家里有七口人,爷爷奶奶80多岁,二哥和三哥也患类风湿病,而年过花甲的父母竟然成了家里的壮劳力。这样的家境几乎令人绝望。他也想到过死,然而,死就是最懦弱的表现,生命的意义是不断追求,敢于挑战自我。那么,他是怎么度过“心理障碍期”的呢?赵凯说:“首先是我怕死,生命的本能是活着。二是我躺在床上,时刻处在剧痛之中,想服药,自己拿不到药,就想,我都成废人了,死了算了,可死也是很难的。我当时动都动不了,既找不到绳子,也拿不来刀子,想来想去,唯一能做的就是绝食。可真的绝食了,父母能答应吗?那时是想死都做不到,死不了。我羡慕过癌症病人,他们的病痛有期限,能够短时期解脱,而风湿病是‘不死的癌症’,真折磨人啊!”除了病痛之外,还有一种极大的痛苦就是依赖人,赵凯吃喝拉撒都在炕上,由妈妈照料。1989年春夏之交,赵凯从锦州蜂疗失败,绝望归来。就在这一天,他的三哥病逝。三哥在炕上躺了18年,妈妈伺候了18年,赵凯和三哥的灵车在村口相遇,母亲送走一个病故的儿子,又迎回一个瘫痪的儿子。亲人劝慰悲痛中的母亲:“病孩子走了也好,他不遭罪了,你也少伺候一个。”可母亲哭说:“我宁可伺候着!”
邻居有一位母亲,儿子猝然离世,她抱住赵凯的母亲说:“你还伺候着了,咱家小子,都不给我伺候的机会。”这话让赵凯心痛,瘫痪的儿子躺在炕上,母亲伺候18年,这竟然让另一位母亲羡慕。只有母亲才会这样想,只有母亲才能有这样的体会。有时候,年老的父母患病,儿女伺候不起了,甚至盼老父母早点走,而母亲照料儿女,却宁可伺候着。赵凯躺在那里,心里明白了,被伺候着,是对母亲的一种安慰。
小时候,母亲扶我们学走路的样子,应该很少有人记得了;然而,赵凯永远也忘不了,人到中年,母亲搀扶自己第二次学习走路的样子。“比婴儿学走路难多了,小孩摔几个跟头,就会走了,我呢,我不能摔倒,一是怕摔坏了假关节,二是摔倒自己爬不起来。妈妈那双苍老的手搀扶我学走路,不让我摔倒!”母亲的手非常有力量,还搀扶赵凯登上了万里长城。因为赵凯身体僵直,不能弯腰,自己的手摸不到脚,于是母亲每天都要给他洗脚。赵凯在《母亲的手》中写到:“若不是妈妈捧着泪水来洗涤,我的脚会落满灰尘的。”这篇文章发表后被《读者》转载,这是赵凯的作品第一次被转载,母爱伟大,是母爱帮助赵凯获得了成功。有一天,母亲突发脑溢血,在昏迷前,她眯着双眼,用力地看了赵凯一眼,赵凯感到,“母亲是拼尽自己的全身气力,依依不舍地看了我一眼,然后再也没有醒来”。母亲去逝了,赵凯总是觉得她还在自己的身边。天冷的时候,赵凯还穿着母亲为他织的毛衣,旧了,也舍不得丢掉,因为穿着母亲织的毛衣,心里特别暖和。
有了母亲的百般呵护,赵凯对人生也有了新的认识。在家里,他经常用看书来打发日子,并渐渐喜欢上了文学。他把自己的人生经历写在本子上,记录了一个又一个感人的瞬间。在《折射阳光的人》的后记中有这样一段话:“病萎的小草没有枯死,在爱心阳光下长成了一棵小树,叶片缀满雨露,映耀阳光。我是一个折射阳光的人。我是一棵折射阳光的树。我是一条折射阳光的河流:一条河着火了!”
赵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签约作家,2008年被评为“全国农民作家”,2011年进入辽宁文学院首届影视编剧班学习,2013年获得“全国十大读书人物”荣誉称号。一年来,他在省内中小学校以“读书·励志·感恩”为主题,做了报告数十场,其事迹被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多次报道。
编辑/黄书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