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厉行勤俭不攀比

2014-04-28赵维莉

人生十六七 2014年13期
关键词:赵维莉节约型王老师

记者 赵维莉

厉行勤俭不攀比

记者 赵维莉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句话曾伴随着当代中学生家长们的成长,也许是自己体验过苦日子的艰辛,对自己的孩子是万万舍不得他们受一点委屈,尽可能地满足孩子的需求。于是沿袭千年的勤俭美德,似乎被打了折扣。但富足的生活让孩子们感到幸福了吗?

孙子笑爷爷简朴很“土”

劳动节前夕,编辑部接到了一位学生家长的电话,来电话的这位是与我们互动年纪最大的一位——他的孙子今年正在读高二。说到来电原因,郭爷爷有点痛心疾首,“前些日子儿子儿媳工作忙、出差,我和老伴就去他家帮着照看照看孙子,结果这一看给我气的够呛。”原来,郭爷爷每天都在孙子上学之后简单地收拾收拾家务,结果发现孙子屋里的纸篓中总是有只用了一半的草稿纸,这还不算,用剩下三分之一的水性笔也被弃之不用,摆在床边的旅游鞋、休闲鞋更是好几双,他问孙子咋买这么多,有一双不就够了?孙子却“嘲笑”爷爷老土,不懂穿衣要讲搭配,“我听他给他妈打电话,还让给带啥气垫鞋,这不是浪费吗?”

郭爷爷说,现在的孩子太不知足,也太不珍惜,什么都大大咧咧的,用东西也不知道节省,“难道说爹妈的钱都是大风刮来的?”就这要啥有啥的生活,孙子还不满意,总是挑鼻子、挑眼睛的,“怎么生活越好,人却越不惜福呢?”

勤俭是一种习惯

对于郭爷爷诉说的情况,记者在学校走访中深有感触,班级垃圾箱里被扔掉的只用了一半的橡皮、笔芯用完的水性笔、还剩下不少空白页的笔记本……它们有时被主人扔掉的原因仅仅是因为不喜欢了。对此,不少班主任说,随着生活越来越好,以往常常挂在嘴边的勤俭教育,早已在校园里销声匿迹,甚至不少家长和学生认为这已经不合时宜了,对此我们的心理专家王颖老师指出,勤俭不单单是一种习惯,同时也是陶冶我们情操的一种手段,俭以养德恰恰说明了这一点。

勤俭节约历来就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是修身、持家、治国的重要法宝,提到勤俭,很多同学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古训都能熟知。但是在实际生活上,很多中学生追求安逸舒适、享乐的生活,不劳而获的思想浓厚,勤劳意识淡薄。

王老师指出因为勤俭风日渐稀薄,使得一些中学生攀比成风,消费观念超前。“追求本就不属于他们这个年龄段的东西,会加速学生们向成人社会靠拢,但心智上的不成熟极容易让他们走上歪路。”不懂勤俭的人,往往都不会珍惜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没有经过生活磨砺的人在遇到困难时极容易向困难低头、半途而废,“同时,这些孩子眼高手低,甚至会对某一类型职业的人产生偏见,心理不平衡。”

好生活并不是高消费、高享受

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提到的勤俭也是“与时俱进”,“现在我们提到的勤俭,可能不再仅仅是不浪费,还包括更广大的意义,比如节电、节水,自己的事情自己办等,要知道生活质量的提高绝对不是高消费、高享受。”王老师指出,中学生自我控制力、判别力较弱,社会经验和消费观念不成熟的弱点,很容易被引诱进行过度消费和超前不理智消费,这也是攀比消费形成的主要原因,“一旦形成了攀比心理,人就容易变得浮躁、虚荣,且情绪容易激动,这对青少年的成长都是极其不利的。”

很多家长都怀着“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思想,骄惯、溺爱和放纵孩子,生怕孩子比别人穿差了、吃差了、用差了,于是所有的投资都用在孩子身上,对孩子的消费有求必应,不加任何限制,这也就容易造成孩子自私自利、盲目自大的性格,作为中学生应该懂得这样一个道理,父母所做的只是为了让我们有一个安心舒适的学习环境,而不是让我们养成享乐铺张的习气。王老师建议同学们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不妨到父母工作的地方去看看,体验一下父母的辛劳,“要知道父母为了我们安逸的生活,付出了那么多辛苦,每一分钱都带着父母的汗水。”

同时,我国正在大力倡导建设节约型社会,防止和反对铺张浪费,弘扬勤俭节约风尚。作为当代中学生当然要从自身做起,厉行节约,以俭为荣,做勤俭节约的实践者。抛弃那种贪图享受、互相攀比、摆阔气、讲排场、慕虚荣的错误思想,用实际行动为建设节约型社会作出贡献。

编辑/赵维莉

猜你喜欢

赵维莉节约型王老师
奇妙的旅行
有趣的动物
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化 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节约型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与植物配置探讨
我是演员张若昀
实施节约型园林绿化 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生态节约型园林抚育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
我们班有多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