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蚕丝被产品常见质量问题分析

2014-04-26黎国勇梁海丽

商品与质量·消费研究 2013年12期
关键词:蚕丝被质量分析标准

黎国勇 梁海丽

【摘 要】蚕丝被是老百姓喜爱的家纺用品,近年来发展迅速,但是也出现了一些质量问题,本文就蚕丝被产品容易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质量改进的建议。

【关键词】蚕丝被;质量分析;标准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3)12-0006-01

引言:蚕丝是动物蛋白纤维,内含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有防风、除湿、安神、滋养及平衡人体肌肤的功效,素有“人体第二皮肤”的美誉。近年,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蚕丝被的诸多好处被消费者认可,蚕丝被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带动了蚕丝家纺产品市场的升温,蚕丝被的生产和消费得到了较快发展, 其生产也已由手工作坊式向规模化、现代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出现了许多质量过硬、知名度高的蚕丝被品牌。但同时也应看到,在蚕丝被市场大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部分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的劣质产品,笔者在从事蚕丝被多年检验工作中发现,市面上部分蚕丝被质量仍有一定的问题,达不到蚕丝被国家标准要求。下面就蚕丝被质量作一探讨。

一、蚕丝被质量指标和主要质量问题

2009年,国家发布了新蚕丝被国家标准GB/T 24252-2009《蚕丝被》,并于2010年2月正式实施,新标准对蚕丝被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使得蚕丝被生产、检测有标准可依。蚕丝被国家标准从内在质量、外观质量和工艺质量等三个方面对蚕丝被质量提出了要求,其中主要的质量指标包括纤维含量、填充物品质、含油率、回潮率、质量偏差率、压缩回弹性、甲醛含量、pH值、可分解芳香胺染料以及胎套色牢度等。近年,笔者在蚕丝被检测工作中积累了大量检测数据,发现有部分蚕丝被某些质量指标达不到标准要求,经对这些检测数据进行分析,并对照蚕丝被国家标准要求,发现蚕丝被质量存在主要问题是:原料品质差,纤维成分含量不实,加工工艺不良,pH值超标,含油率超标,压缩回弹性不合格等等。

二、 存在质量问题分析

(一)原料良莠不齐品质差

优质蚕丝被的原料是双宫茧,由于双宫茧特殊的形态,使得双宫茧蚕丝被具有更急蓬松的组织结构,比其他类型的蚕茧更适宜制作蚕丝被,因此,传统优质蚕丝被是使用双宫茧为主要原料的。但是,由于蚕丝被的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双宫茧作为蚕丝被原料已经供不应求,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一些其他类型的下茧和缫丝下脚料也被用作蚕丝被原料。下茧主要是黄斑茧、柴印茧、印头茧、削口茧、烂茧等,由于下茧需经过多道漂白工序处理,制成的丝绵光泽度差,稍显粗糙,偶有筋条,夹杂很多蛹皮茧屑,因此由下茧制作的丝绵品质与双宫茧相比较差。缫丝下脚料主要有蛹衬等,蛹衬是指蚕茧在缫丝厂缫丝后剩下的内层薄皮,通常作为绢纺厂的下脚原料,蛹衬丝绵手感更差,筋条多,容易扯断,使用时间长了容易板结。但蛹衬丝绵的成本低,是目前市场上大量使用的蚕丝被原料。下茧和蛹衬制作的丝绵大多为短纤维,缺乏长丝柔软、耐用的优良品质,使得蚕丝被质量下降,严重的会使蚕丝被达不到标准对于丝绵品质的要求。

(二)纤维含量标注不实

国家标准《蚕丝被》规定, 蚕丝纤维必须注明纤维种类及准确的含量,蚕丝被产品含桑蚕丝或者柞蚕丝应在50%以上。在日常检测工作中, 常常发现有些蚕丝被标注填充物成分是纯蚕丝, 但实际上在填充物中掺杂非蚕丝纤维,而是粘纤、涤纶、棉、麻等纤维,甚至根本不含蚕丝,这种属于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情况,不符合标准要求。有的蚕丝被其蚕丝含量达不到50%,按照标准要求不能称之为蚕丝被。也有发现有的丝胎是分层制作的,内外层采用原料的成分和含量不一致,外层使用品质较好的桑蚕丝绵, 中间层则是品质低劣的丝绵, 甚至是掺杂的丝绵,有的中间层则是一层桑蚕丝绵隔一层柞蚕丝绵, 以此欺骗普通消费者。

(三)工艺不良

蚕丝被丝胎加工分为手工和机制两类。手工制被胎一般采用长丝绵和中长丝绵为原料。手工拉伸使蚕丝充分舒展,丝绵中纤维呈网状交错,制成的被胎经久耐用,不易出现空洞和板结。但由于手工制作的生产能力有限,不适宜大规模生产,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因此,现今市场上绝大部分蚕丝被是机制工艺。机制丝绵的加工效率较高,制成的丝绵外观白净,丝胶含量较低,绵片中纤维互相顺直,易出现丝筋。机制丝绵对工艺要求较高,设备状态不良或者工艺调整不当,影响丝绵中丝条排列状态,分离不清或者出现丝筋、绵块较多,导致丝绵分布不均匀,厚薄差异大,影响使用。

(四)pH值超标

pH 值属于强制性基本安全性能指标。近年,笔者在检测工作中发现,蚕丝被的pH 值不合格率较高,而且几乎是pH值偏高即偏碱性,个别产品的pH 值甚至高达10 以上,大大高于标准要求。丝绵精炼时,需要使用大量烧碱,精炼后需要使用大量水洗或者使用弱酸进行中和,将多余的碱性去除。如果水洗次数不足或中和不足,可能导致丝绵pH值偏碱性。另外,丝绵加工中煮茧或浸泡工艺使用了碱性助剂, 用量过多或漂洗不净也会造成丝绵碱性偏高。相对于丝绵,胎套pH 值超标的情况也较常见,胎套面料一般采用棉织物, 棉织物通常是在碱性条件下进行染色和后整理加工处理的,如果后道水洗工艺处理不当,会使产品碱性偏高。

(五)含油率超标

国家标准《蚕丝被》规定丝绵的含油率不超过1.5%。丝绵中含油率过高对蚕丝被的使用性能有很大影响:含油率高的丝绵回弹性差,容易板结;蛹油与丝绵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会发出难闻的气味,使用或储存久后丝质会变色、变味,因此有必要对含油率指标进行控制。在加工丝绵过程中,需要使用去油剂控制含油率,如果去油剂使用不当或者工艺不当,蛹油残留过多,是造成含油率超标的主要原因。

(六)压缩回弹性不合格

被子的保暖性与蓬松性密切相关,蓬松性越好,填充物中储存的空气越多,被子的保暖性就越好。蓬松性取决于蚕丝本身的刚性和蚕丝在被胎中的分布状态,蚕丝的刚性越大且分布呈交叉网状,则蓬松性越好。一般用压缩率评价被子的蓬松性,用回弹性评价被子使用中蓬松状态的耐久性,压缩回弹性越好,被子的保暖性和舒适性就越好。压缩回弹性与丝绵的原料有关,通常双宫茧制作的丝绵压缩回弹性最好,蛹衬最差。压缩回弹性还与丝绵生产工艺及使用的助剂有关,工艺不良或者使用助剂不当,均会使得压缩回弹性下降。

三、质量改进建议

(一)使用优质原料。

为保证蚕丝被质量,应尽量使用双宫茧等优良原料进行生产,减少蛹衬等原料的使用;外购丝绵原料时应进行抽样检测验货, 防止不法供货商以次充好和掺杂掺假,尤其是不能以非蚕丝纤维冒充蚕丝。

(二)加强工艺技术研究,严把质量关,促进质量提升。

蚕丝被生产企业应研究改进丝绵生产工艺,提高丝绵品质,尤其是煮茧和精炼工艺中,选择适当的柔软剂、去油剂、精炼剂,严格控制温度、时间等工艺参数,控制好丝绵含胶率、含油率、pH 值。注意改善设备状态,保持丝绵质量稳定。重视产品质量控制,生产过程严格执行工艺要求,实施出厂质量检验,杜绝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

(三)充分掌握标注要求,按标准生产

加强对《蚕丝被》标准的理解和掌握,针对标准要求采取针对性解决措施。严格按国家有关标准做好产品标识, 特别是填充物重量、纤维成分含量、产品等级等信息必须正确标注。

(四)加强监督管理,净化市场环境。

建议质量监督部门加强产品监督抽查, 打击生产劣质产品行为, 规范企业行为;工商管理部门加强流通领域监管,严厉查处假冒伪劣商品,保护消费者法利益。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要加强行业自律,自觉维护自身品牌形象,以质量取胜,赢得消费者产品质量决定于过程质量,产品质量的形成由于受人员、设备、原料、工艺、环境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产品质量发生波动是必然的,只有通过质量控制,了解质量动态,及时发现质量问题,才能不断改进和提高产品质量,精益求精保证质量才能让产品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树立品牌形象,抢占市场制高点。

基金项目: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12118018)

猜你喜欢

蚕丝被质量分析标准
最新出版团体标准
调查蚕丝被:价格相差悬殊
永远幸福
党员标准是什么?
产融结合型企业利润结构质量分析体系的构建
浅谈电子元器件的质量分析与控制
洲泉蚕丝被的品牌复兴
桥梁 传播 服务 奉献
蚕丝被:掀起了你的盖头来
李敖论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