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湘西旅游英语翻译与文化差异探析

2014-04-26彭明英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4年2期
关键词:音译英语翻译湘西

文化差异,是旅游发生的重要因素,是构成旅游文化交流与互动的文化条件。旅游资料的翻译,应从中西文化差异着手,使用规范旅游英语翻译,能在有文化差异的游客和旅游目的地两者之间成功搭建沟通的桥梁。

旅游英语文化差异翻译国家开展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国家推进西部大开发,国家推进新一轮扶贫开发等一系列国家战略的强力推进,湘西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旅游是今后湘西发展的重要方向,旅游业已经成为湘西一项重要的战略支柱产业,并面临“井喷式”发展。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湘西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和强大的发展潜力。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要推动湘西旅游业的发展,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就是湘西独特的旅游文化宣传和旅游景点的推介。旅游资料翻译就是向海外宣传和推介旅游景点,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旅游业,尤其是入境旅游的发展,因为外国朋友往往是阅读,观看或聆听了准确、生动、形象的旅游景点介绍之后,才心生向往,产生亲临景点一睹为快的旅游冲动,进而导致旅游行为的发生。文化是旅游的核心,外国游客陶醉于湘西奇特的山水风光时,不仅是感官上的满足和享受,更重要的是了解了魅力湘西独特的文化气息,感受异国他乡的历史文化。

一、湘西旅游英语翻译现状

湘西州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湘西风景区面积占国土总面积7%,高于全国1%和全省4%的比例,属于湖南省文化旅游三大规划版块之一,是全省四条黄金旅游带之一。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镇3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2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个,拥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5项,国家级文化艺术之乡12个,是国家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有国家自然保护区3个,国家森林公园2个,国家地质公园3个,国家风景名胜区3个,老司城、凤凰防御体系等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德夯和小溪正在申报国家森林公园。湘西还有以土家族茅古斯、摆手舞、梯玛歌、苗族鼓舞等为代表的歌舞文化;以土家织锦、苗家剌绣和苗家银饰为代表的服饰文化;以里耶秦简、溪州铜柱、老司城、南方长城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以吊脚楼、转角楼、冲天楼为代表的建筑文化;以巫傩、八部大王为代表的祭祀文化;以三月三、四月八、赶秋、社巴节为代表的节庆文化;以革命根据地为代表的红色文化等。湘西的旅游资源如此丰富,而旅游资源的国际知名度却不够理想,多数外国人对湘西的旅游胜地知之甚少。近年来,我国的各大旅游城市和著名景点都出版了中英文的旅游介绍和导游手册、光盘;各大城市的政府网站也都设有旅游英文专版,内容较为详尽。但是,湘西地区的旅游英语翻译缺少专门人才,随意性很强,各景点导游的英文水平也参差不齐,这就造成旅游英语的书面及口头翻译常有错误,且没有规范的旅游景区、景点英语翻译。因此,提高湘西旅游英语翻译的整体水平,改善湘西旅游景点介绍及周边旅游环境的翻译状况,对加快湘西旅游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旅游英语文化差异

文化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其语言的差异,尤其是在旅游资料翻译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中西方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心理、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反映在语言中就是谋篇布局,修辞方法等行文习惯的差异。比如,中华民族主张“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强调客观融入主观,喜欢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书画、建筑、诗歌都讲究神似重于形似,简单空灵的风格,反映在语言上就有了汉语行文辞藻华丽,情感横溢,讲究声律对仗,音韵和美的特点。再如,“湘西境内有个地方叫‘王村”,从字面上看是个“村”,而实际上它不是一处村落,却是一座千年古镇。因此,就不能直译为“Wang Village”而应该译为“Wangcun Village—Millennium Ancient Town.”外国游客对我国的传统节日也很有兴趣,但他们对我国的民间节日知之甚少,例如,湘西的苗族有个盛大的传统节日“赶秋节”,可以解释性地译为:“Ganqiu Festival”(the Miaos traditional Festival, which happens in the beginning of autumnto celebrate the harvest and happinessin Huayuan,Fenghuang, Luxi ect)。此外,受“中庸”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国人美学观念中特别强调平衡美,除了特别频繁使用对仗这一修辞,还大量使用四字词组,特别是前后两部分有并列关系的四字词组,如天造地设,天涯海角,四通八达,德高望重等。在这些方面,西方民族则迥然不同,西方哲学强调分析型抽象性思维,在主观和客观的物象关系上,更多地注重模仿和再现,体现了“天人各一”的思想。“这种趋势反映在语言表达形式上,就出现了英语重形式,重写实,重理性的特点,形成了其句式框架严整,表达思维缜密,行文注重逻辑理性,用词强调简洁自然,描述突出直观可感的风格”(贾文波,2000)。这些行文和修辞差异,也不可避免地表现在汉英旅游文体中。在行文用字,篇章布局,文体修辞等各方面各有讲究,美学标准和文体风格也大相径庭。由于文化的差异,旅游资料翻译就出现更多的难点,如何规范的翻译旅游资料,使旅游者能够产生共鸣,这就为从事旅游英语翻译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旅游英语翻译方法

(一)音译法和意译法

地名的翻译一般适用完全音译,因为此类翻译涉及的文化内容较少,不会造成游客理解上的障碍,如凤凰(Fenghuang)、古丈(Guzhang)、花垣(Huayuan)等。景点名称的翻译主要有音译、意译、音译意译相结合等方法。一般情况下,旅游景点的名称如属汉语“单名”,为了照顾韵节和外国人的习惯读法,最好把名字后面的“湖”“山”和“楼”等同时音译出来。例如,凤凰的“沱江”,译为“Tuojiang River”;吉首的母亲河“峒河”,译为“Donghe River”。如果旅游点名称是“双名”,则不必把后面的“湖”“山”和“楼”等音译出来,如凤凰的“南华山”、凤凰的“万民塔”,古丈“栖凤湖”,可以译成“Nanhua Mountain”,“Wanmin Tower”,“Xifeng Lake”。中国许多名胜的名称都蕴涵了深厚的文化,如果忽视了跨文化意识,仅采用单纯的音译,不能反映其真正的意义和其中隐含的文化,此时应采取意译。例如,苏州著名园林“拙政园”,是明朝御史王献臣辞职回乡后在元大宏寺遗址所建造的别墅,并借用近代潘岳《闲居赋》中“拙者之为政也”一句为园名,译为“Garden of Humble Administrator”就要比“ZhuozhengGarden”效果好得多。在景点名称翻译中采用最多的是音译意译相结合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仅有利于西方游客的理解,而且有利于传递中国的地名信息,无形中增进了游客和中国文化的沟通。比如,湘、鄂、黔、渝四省边区最大的广场“世纪广场”翻译成“Shiji Square”,音意译结合,使外国游客一眼便能看懂。如采用完全意译的方法,译成“Century Square”,则把景点完全西化了,无法传递出地名的信息。endprint

(二)删减法和增添法

词汇空缺,是指人们把生活经验变成语言,并给语言加上意思,是受了文化的约束、影响的,而各种语言由于文化的不同而互为区别。有的词汇和词义存在于一种语言之中,但在另一种语言中却不存在。在湘西的旅游资料中就有许多内容和背景知识是独具湘西特色的,在英语中找不到现成的对应概念。因而,译者就可以采取增补或解释的方法对资料中有关词语增添补充相关的背景知识,以便于不熟悉湘西文化背景的外国读者了解相关的情况。例如,在译人名时,可以补充有关人物的身份、历史上的地位或功绩等。如“沈从文”可以译为“Shen Congwen,the famous writer,scholar,educator and historian in the world,who was born and grew up in Fenghuang.”而在翻译地名时,有时也必须补充地名的寓意和地理方位等知识。如凤凰的南方长城,如果仅音译为“South Great Wall”,就会让外国游客感到疑惑,弄不清南方长城到底在什么地方。通过增补后概念就清晰了:“South Great Wall——Locatedin Fenghuang,which is called “ten thousands of wall”of the Miao-nationality region.It was founded in jiajing(1507-1566)33 of Ming Dynasty and also called the Chinese South Great wall because it is the only great wall in the south.同样,在介绍名胜古迹时,总会牵涉到朝代名称或皇帝的名号等,考虑到国外读者对我国历史朝代不太熟悉,翻译时也往往需要增补该朝代的起止公元年份,如“明朝嘉靖年间”可译为:“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Jiajing(1507-1566)of the Qing Dynasty(1644-1911)”。

(三)类比法和改写法

为使旅游信息在英语读者中产生积极的反响,可以采用“由此及彼”的类比方法,把中文资料中有关的内容转化为外国游客熟悉的同类的内容,拉近读者与湘西文化的距离,使他们产生认同感和亲近感。如将民间传说中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类比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猛洞河比为“天下第一漂”等。这样可以简洁而较为准确地介绍人物或景点,使译文读者在自己的文化基础上理解异国文化情调,加强文化的交流与理解。除了类比之外,也可以用改写的方法进行翻译,即把中国古代的纪年、古地名、古官职等,改写成公历、现地名及现职务。在不影响对描述对象理解的基础上,把原文中迂回婉转的表达及修辞改写。如“刘备章武三年病死于白帝城永安宫,五月运回成都,八月葬于惠陵”。短短的三句中,就有年代、古地名四个,若全用拼音直译,译文繁琐,读者也会茫然不知其解,如果改写为:“Liu Bei died of illness in 223 at present-day Fengjie County,Sichuan Province,and was buried here in the same year.”则意思一目了然。

深入了解了旅游英语文化这种差异,在旅游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合适的策略进行处理,是旅游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对这种文化差异的合理处理,不但可以使外国游客在湘西享受到很好的旅游服务,而且更有利于湘西文化在国际上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湘西旅游一定会迎来大发展、大繁荣。

参考文献:

[1]陈霞.中英文化差异与旅游英语翻译[J].科技信息,2010,(25).

[2]吴质洁.中西文化差异影响下旅游英语翻译策略之管窥[J].教育教学,2010,(02).

[3]何洁.中西方文化差异与旅游英语翻译[J].学术纵横,2009,(07).

[4]张宁.旅游资料翻译中的文化思考[J].中国翻译,2000,(05).

[5]彭明英.湘西民族地区特色旅游英语翻译探究[J].考试周刊,2012,(26).endprint

猜你喜欢

音译英语翻译湘西
翻译转换理论指导下的石油英语翻译
清末民初音译元素名规范方案用字探析
中国谚语VS英语翻译
评《科技英语翻译》(书评)
欢乐湘西
走进湘西凤凰城
夏译汉籍中的音译误字
湘西 国画
新疆地名的音译转写及英译规范
高中英语翻译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