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辩证自然视域中的生态文明观

2014-04-26曾帆朱强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4年2期
关键词:人民出版社自然界恩格斯

曾帆 朱强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和自然的关系是“自然的历史”和“历史的自然”,“主观的自然”与“客观的自然”,“自然性”“社会性”“实践性”的内在文明辩证的和谐统一,这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辩证自然观生态文明观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既是人类长期以来坚持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精神的升华,也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人类辩证地认识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关系的精华。它内涵的生态哲学思想已经超越了时代局限,具有了很强的深刻性和前瞻性,对于目前人类解决生态危机问题,特别是我国如何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指导作用十分突出。正如弗罗洛夫所说“无论现在的生态环境与马克思当时所处情况多么不同,马克思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他的方法、他的解决社会和自然相互作用问题的观点,在今天仍然是非常现实而有效的”。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理论体系的一贯精神特质是辩证的、历史的、人道的、实践的唯物主义。由于篇幅所限,本文拟就马克思主义辩证自然视域中的生态文明观进行辩证思考的阐述,至于其它精神特质的哲学思考,将另行撰文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虽然没有直接使用生态文明的概念,但是其理论体系具有十分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文明思想。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中心是人和自然的关系,恩格斯指出:“我们所面对着的整个自然界形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在这个联系体中,人与自然的优属关系非常重要,从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到恩格斯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从马克思的《资本论》到《哥达纲领批判》看出,马克思、恩格斯虽然强调了人的主体性和劳动的能动性创造作用,但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忘掉自然的根源性,外在自然的制约性与“优先地位”,“先于人的存在的自然界”始终是马克思学说的理论前提,另一方面,马克思始终坚持自然既包括“人本身的自然”,又包括“人的周围的自然”,是“主观的自然”与“客观的自然”的内在统一,是“生产者生存的自然条件”的双重性质。这就突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最鲜明的特点“实践”,一是实践推动自然从天然自然到人化自然的转化,二是实践把自然界的客观性、对人的优先性、属人特性、历史性构成了一个联系体。换言之,以实践为出发点重视人、自然和社会的关系,既肯定自然界的客观性、对人的优先性又重视它的属人特性和历史发展,主张人与自然在社会中的统一,人和自然应该协调一致,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是认识和处理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唯一正确的思维形式。

二、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

对于文明的论述,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说过:“文明是实践的事情,是一种社会品质。”文明体现了人的本质,是人类实践活动创造的成果,“是人类为了自身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长期艰苦的劳动创造的结果”。也就是说,文明是人类生产实践的产物,它受社会形态制约而具有社会性,是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和人类创造的一切进步成果,在人类处理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就是生态文明。具体的讲,就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

另外,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是摒弃近代形而上学机械论的自然观和价值论形成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近代形而上学机械论的自然观和价值论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孤立起来,将动态的人类演化与静态的自然界相分离,用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去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不到“自然的历史”和“历史的自然”这个辩证统一关系,导致人与自然的关系日趋恶化,生态问题日益严重。而马克思恩格斯继承和发展了黑格尔、费尔巴哈等哲学家的思想精髓,认为自然不仅是物质客观自然,而且还是一种社会性存在,即人化自然。马恩用辩证统一的方法分析了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主动性和被动性,人的主观意识与物质实践性这三对关系范畴,系统地揭示了人的实践二重性,强调人们应该以辩证的思维方式去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去分析和处理生态问题。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明确主张“人的自然主义”与“自然的人道主义”应该统一。他说:“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种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从马克思对理想社会的论断中可以看到,建立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是他的两大原则。也可以说,马克思所设想的未来社会是一个生态平衡的社会,人与自然应该是和谐共处的关系,从深层次说就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建立起符合自然根本的、实现了理论彻底化的观念,体现出“自然的历史”和“历史的自然”,“主观的自然”与“客观的自然”,“自然性”“社会性”“实践性”的内在文明的辩证统一观念,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的实质内涵。

马克思主义辩证自然视域中的生态文明观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新时期新阶段中国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凸显了生态环境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顶层设计的基础性、前提性、重要性,强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维度,实现了三大理念转变,即生产技术对环境正负作用的大转变,经济观念与行为的大转变,自然观的大转变,这是对马克思主义辩证自然观的继承、丰富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苏]弗罗洛夫.人的前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15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666.

[4]许启贤.世界文明论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7.

[5]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77.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121.122.endprint

猜你喜欢

人民出版社自然界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自然界中的神奇香料
自然界的一秒钟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例说“自然界的水”
自然界的奥运狂欢
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