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辅导员和本科生导师共同育人模式分析

2014-04-26于亚南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4年2期
关键词:导师制本科生导师

于亚南

在当今学分制的大环境下,辅导员和本科生导师共同育人是高校教学管理的一条有效途径,正确认识辅导员和本科生导师在育人过程中的辩证关系,建立相应的有效机制,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体现全员育人、教育育人的理念,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着积极地意义。

辅导员本科生导师共同育人随着90后大学生成为学校工作的主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断丰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更多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当代辅导员需要形成新的工作思路,不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和途径。近年来,我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迅速发展,本科生导师制的创设有利于发挥任课教师的主动性与参与性,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本科生导师制,是由高校教学或科研、实验人员担任大学生的指导教师,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思想、生活、心理、就业等方面进行教育和指导,以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英国是实施导师制最早的国家,我国于1938年开始运用导师制,1990年后,湘潭大学、沈阳工程建筑学院等高校开始在本科生的教学管理中实施。随着学分制的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在各大高校推广开来。

一、本科生导师育人的优势

1.充分发挥专业特点,强化学生学风建设

本科生导师源于教师,是教师身份,而教师是专业教育的主体,一般都是选用德行兼备、专业突出的教师担任,这就使得学生在心理上对本科生导师更有亲切感。本科生导师作为教学工作者,熟悉大学教育教学规律,专门从事学校教学、科研工作,对学生的专业构成、知识结构等专业内容非常了解,因此本科生导师能很好地对学生业务素质和专业能力进行培养,帮助学生落实专业定位、制定学习计划,接受各种专业上的咨询,并能很好的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论文水平。同时,学生与本科生导师一起,有较多的机会参与学术和教学活动,能强化和深化所学专业知识,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这种长期影响下,学生可形成勤奋上进、拼搏进取的精神。

2.拓宽工作思路,培养综合型人才

本科生导师制是在近年来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推行学分制、选课制的基础上,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探索出的一种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种教育制度。学生在专业学习上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特长、志向定制适合自己学习的课程学习计划,在本科生导师的选择上,也是采用师生双向选择,使的本科生导师可以在教学活动、思想引导、思维方式、心理疏导、专业素质、生活指导、学习方法等全方位指导,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本科生导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尽可能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和发展,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弥补传统教学中教学与思想教育相脱节的问题,补充学生第一课堂的不足。

3.拓宽学生接触社会的途径,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本科生导师拥有的不仅是专业知识、科研经验和人生经历,更拥有较为丰富的社会资源,可利用实习基地带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拓宽与社会接触的机会,提高学生认知社会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力更生的优良作风和团队合作的精神。本科生导师更是可以根据学校就业部门的相关就业政策、就业技巧、用人信息等资源,针对学生的专业水平、个性特征、学业情况,为本科生提供相应的指导和帮助,同时可利用自己的社会关系资源,提供一些就业信息,或向用人单位推荐优秀毕业生。

二、辅导员和本科生导师共同育人的辩证关系

1.辅导员和本科生导师的共性和普遍性

辅导员和本科生导师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都是按照教育方针的要求和培养方案来培养和塑造合格大学生。综合起来有三个方面:首先,辅导员和本科生导师都是教育的实施者,都担任着教育人、培养人和发展人的任务;其次,其二者都是以学生为主体,高校工作倡导的“以人为本”即为“以学生为本”;再次,二者的共同目标就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造就一批具备专业知识、具备实践能力、拥有较高思想道德修养的青年人才,实现高等院校育人的根本任务。

2.辅导员对本科生导师的工作起着保障和推进作用

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的职责侧重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这为本科生导师更好地开展工作奠定了基础;辅导员充满活力且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在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行中,能提出想法并予以实施;辅导员与导师在学生个性发展中起到相互作用,辅导员通过多种方式的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导师则通过学业上的指导,引导学生确立符合个体发展的目标;辅导员通过日常的管理工作中的渗透,为本科生导师开展工作奠定平台。辅导员与学生接触的机会较多,很容易通过彼此接触的多种渠道逐步建立相互信任的机制,而本科生导师有时会受到教授科目和时间的局限,不能很快的与学生达到信任的程度,辅导员则会开拓思路,针对导师和学生的特点为导师和学生之间的通畅交流推荐平台。

3.本科生导师是对辅导员工作的有效补充

本科生导师是辅导员工作的有力补充和创造性的开拓。本科生导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倡导的学术态度、学术道德和科学精神等,即是对学生的要求,又是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逐步渗透,他们所实施的思想教育更会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辅导员由于所管理的学生众多,有时很难有激励针对每个学生开展有效的思想教育和引导,使的有些学生的思想和学习问题不能及时发现,更无法在专业发展上把握准方向,本科生导师是针对学生个体的,能更便于及时发现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变化,及时发现问题,针对问题采取相应措施,解决学生在心理和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对辅导员的工作起到补充作用。

三、辅导员和本科生导师共同育人机制的探索

1.明确职责,处理好二者的辩证关系endprint

辅导员和本科生导师都有其相应的工作职责,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主要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的管理,而本科生导师则集中在学习方法、专业素质、生活辅导、职业指导等方面,辅导员和本科生导师工作应有机结合起来。辅导员管理学生,多为集体指导,而本科生导师可有针对性的进行分块或个别指导。处理好二者的辩证关系,即注意辅导员和本科生导师的区分,也要提倡两者之间的协调、配合,分别从不同角度、采取多种方式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共同作用于学生的成长、成才。

2.建立相应的组织管理体系

现在辅导员基本由学校学生工作部进行教育和管理,由学院党委副书记领导开展工作,确定工作职责,研究和设计学生工作内容,落实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但本科生导师目前大部分没有相应的管理部门,这使得有的时候本科生导师在选聘时程序不够规范,工作有时有些盲目,导师的权、责、利不够明晰。因此需要建立相应的组织管理体系,以便于对本科生导师在开展工作中予以规范和指导。

3.规范各项规章制度

针对辅导员和本科生导师的工作范围,分别制定相应的工作条例,明确各自的工作目标和职责。建立针对辅导员和本科生导师工作的考核评估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实施奖惩激励措施,健全导师责任制,使本科生导师制和导师的权、责、利紧密结合,在制度上保证导师工作的有效执行。

在学分制的背景下,辅导员和本科生导师共同育人是为更好适应人才培养而创设的新型管理模式,构建辅导员和本科生导师共存互补的工作机制,调动和激发教师育人的热情,形成全员育人的合力,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普通高的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Z].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4号文件.

[2]余国生,贾冠忠.本科生导师和政治辅导员职责问题探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7,(05):136-138.

[3]王惠,张梅.辅导员和本科生导师的角色关系与定位研究[J].辅导员工作.

[4]张彩霞,孙国平.推行本科生导师制 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0,(12):64-68.

[5]陈丽荣.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07,(06):9-12.

[6]刘继农.浅谈高校本科生导师制[J].现代教育,2010,(04):206-207.

[7]李强.高校本科生导师职责初探[J].科技信息,2009,(23):16.

[8]金鑫.完善辅导员班主任模式的有效途径——本科生导师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9):233-234.

[9]王建武.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研究综述[J].成都大学学报,2008,(01):20-22.

[10]汪育文,薛艳.研究生辅导员与导师合理育人机制探析[J].高校辅导员,2012,(06):11-14endprint

猜你喜欢

导师制本科生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V eraW an g
导师榜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爱情导师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德育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探索如何提高药学本科生实习的质量
高职化工类学生试行成长导师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