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盛开的第二课堂
2014-04-26陈启国佘桂松
陈启国++佘桂松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孩子的素质关系到我们祖国的前途和命运。素质教育的同时,要把培养孩子的好品德,好作风放在应有的位置。我校的红色教育正是这一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红色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遵循寓教于乐的原则,结合重大节日和纪念日,对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红色教育”。革命传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广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积极的态度去调查、研究,去探索行之有效的工作途径、方法,引导他们确立远大志向,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弘扬红色革命传统,让青少年学生继承并发扬老一辈革命家开创的革命事业,确保社会主义事业代代相传。
一、在红色土壤中孕育红色情怀
特色要根植土壤。特色学校建设,只有立足于学校发展历史的丰厚土壤,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积极探索,全面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实际,针对少年儿童身心成长的特点,积极探索,促进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
1942年,在中国抗战最艰苦的岁月里,在淮北抗日民主革命根据地这块红色热土上,发生了一场著名的战斗——朱家岗战斗。驻守在曹庙乡朱家岗的新四军四师九旅二十六团的将士面对突然来犯的1500名日寇,以寡敌众,顽强战斗,毙、伤敌280余人,取得了朱家岗守备战的辉煌胜利。这一战,使原先名不见传的朱家岗举世闻名,抗日将士们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永世留存,这片曾经被革命志士鲜血浸染的土地,也为学校实施“红色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奠定了深厚的基石。
二、用红色情怀彰显红色精神
有了历史的土壤,必须要沐浴时代的阳光和甘霖,也就是说,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实现完整人的成长。素质教育强调社会文化底蕴是学生成才的第一要素。学校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红色教育旨在以红色作为时代精神内涵的象征、务实的落点在于教育,它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服务于公民道德建设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红色教育就是以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传统、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为内容,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活动,使学生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爱国情感,使少年儿童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红色教育的核心是“红色精神”的培育,立足于为师生的“红色人生”奠定基础。
三、用红色文化打造红色校园
红色文化教育可以帮助青少年学会判断是非善恶,正确选择、调节自己的行为,从而培养自己的美德。在素质教育推进的今天,依然有很多东西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价值取向,如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腐朽思想给青少年学生带来了消极影响。
(一)校园环境突出红色。
1.抓住课堂这一主阵地。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形式。我们根据学科特点,深入挖掘德育因素,寻找渗透德育的最佳结合点,在课堂教学中自觉渗透德育。同时,加强课堂教学管理,正确处理好知识和育人的关系,重视挖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促使各学科与德育的有机结合。
2.重视开发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育人的效应。美好的环境,对学生素质的提高、高尚情操的陶冶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此,我们积极开展各项活动,加强学校的净化、绿化、美化和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在美的陶冶中,自觉约束自己。
3.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抓住"清明节"、"五四"、"国庆节"等节日、纪念日,开展系列教育活动。统筹安排,精心设计,广泛开展文娱、体育、社会调查、主题班会、读书比赛等多种活动。建立和完善小学社会实践活动制度,创造条件,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发挥了主渠道作用,坚持育人方向,根据学生实际来制订计划、开展活动。各班级、各年级、学校总体都要积极宣传新人新貌、好人好事,提倡文明礼貌、社会新风尚;强调思想进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好德育基地,配合教学,强化了德育效果,健全了学校、家庭长期联系制度。一方面帮助家庭了解学生品德发展情况,并根据学校工作重点确立家庭教育任务,互相弥补不足;另一方面根据家庭教育是互动教育的特点,通过子女成长影响家庭的价值观。学校还与政府部门合作,整顿社会大环境,取缔不正当的社会娱乐场所,创造正确的育人氛围;利用舆论工具弘扬真、善、美,严肃批判社会丑恶现象,揭露格调低下的影视书刊的危害性;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使学生受到积极的熏陶。用学校小环境改善社会大环境。总之,充分发挥各渠道优势,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提高小学德育工作的效果,实现整体育人的目的。
(二)构建了家校共育体系,培养了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通过丰富的本地红色资源对小学生的潜移默化,促进了学生高尚道德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的自觉养成。具体如下:
1.学生文明礼貌成为自觉。早晚上学、放学主动与父母、同学、老师打招呼问好;进入校门、教室门自然成行,右侧通行;出入办公室和他人房间,先敲门主动问好;乘车时主动让座,同学间相互尊重,不骂人,不打架,校风校貌、班风班貌得到根本好转。
2.学生学习习惯得以养成。在学习中,他们能按时上学,按时完成作业,上课用心听讲,积极举手发言,爱动脑思考,保管和整理好自己的学习用品,自觉地积累对自己学习和发展有用的资源。养成了关于观察、思索、认真阅读的习惯,养成了勤写读书笔记、读后感、观后感和日记的习惯,并积极的在学习中发表自己的所得、所见、所闻和所想。
3.学生消费习惯得到改变。学生能把家里废弃物、易拉罐、饮料瓶、旧书刊、纸箱等收集起来,送到废品收购点;不乱花钱,不乱吃零食,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节约自己的零花钱,积极向贫困儿童捐钱捐物。很多年来,全校师生为贫困学生捐款无数次,让贫困的孩子在这个大家庭中感受到春天般的温暖。
4.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自觉整理自己的学习用品,整理自己的房间,讲究个人卫生,主动打扫房间,勤换衣服,勤洗澡,勤修指甲勤洗头,老师笑了,家长乐。开展的“红色教育”主题活动,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志向。
品格之于人,犹如芳香之于花。红色教育活动的开展,对学生整体素养的形成,各方面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大促进。真诚的希望,每个孩子的笑脸都是校园里最灿烂的阳光。所有的孩子都能在这里找到生命的尊严,找到学习的乐趣。
如果说红色是生命,是激情。那么红色教育则是这块土地上盛开的又一朵奇葩,我们有理由相信,她会在实践中不断丰富,结出甘甜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