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第二轮学生学业评价及教学质量监控调查问卷分析
2014-04-26杨永军
杨永军
为进一步推进我省高中课程改革,了解课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便制定针对性措施,河北省教科所在全省进行了第二轮课改问卷调查。共收取有效调查问卷1314份,其中,省级示范性高中占83.26%,市级示范性高中占7.91%,城市普高占8.14%,农村普高占2.05%。按学校所在地分类,位于乡镇的学校占8.90%,位于城郊结合部的学校占13.55%,位于城区的学校占78.69%。(注:比例累计大于或小于100%,是因为有重复选择或漏选,以下同)。此次问卷中的第八部分是有关学生学业评价和教学质量监控的内容,12道问答题从评价理念、评价方法、模块评价和评价反馈四个方面做了调查。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一、教师对评价理念的思考日趋深入
问卷数据显示,84%的教师认同教育评价的目的在于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面对广泛的学习资源,60%的教师认为学生应参与对资源的筛选和使用,74%的教师认真研究了学科课程标准,并将标准中的能力要求进行了细化,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分阶段制定了可操作、可测量的教学目标,44%的教师能够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诊断,培养学生语言认知能力。
二、教师对评价方法的使用日益多样
针对高中课程设置中三大类型模块,87%的教师认为在评价方式上应采取不同的测试方法。在教育评价中,除了使用测试法获得数据以外,47%的教师还经常使用问卷法来搜集信息,33%的教师通过访谈法记录学生学习过程,15%的教师经常撰写观察报告,5%的教师使用文献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58%的教师使用电子档案将学生材料进行归类,14%的教师通过电子邮件与学生进行沟通,6%的教师创建了虚拟学习社区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学习指导。
三、教师对模块评价的设计维度
日益多元
很多学校将学生课堂表现、出勤及作业完成情况和学生模块考试成绩按比例核算后相加对学生予以学分认定。这样的做法将学生平日的表现纳入评价体系,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习惯和方法的养成,改变了以往仅依靠一次考试成绩来证明一切的做法。43%的教师认为,这种做法还不能充分体现过程性评价理念,应该再加入更多的内容,例如课题研究、科技制作、课题报告、操作技能测验等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改变主要依靠书面考试的评价体系。41%的教师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学生模块成绩所占的理想比例应是4:6,认为理想比例是3:7的教师占37%。
针对这次问卷调查中反映出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学校应进一步完善形成性评价体系
学生评价是在系统、科学和全面搜集、整理、处理和分析学生信息的基础上,对学生发展和变化的价值作出判断的过程,目的在于促进教育与教学改革,使学生全面发展。从问卷中可以看出,由于认识的不到位,各高中学校形成评价体系的机制还不成熟。28%的教师认为将课题研究、科技制作等操作能力考核内容纳入到评价体系没有必要,理由是高考没有这样的考试形式;44%的教师认为这会对学校管理和教学实施带来困难;19%的教师认为这样做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9%的教师认为学生不会感兴趣。高中阶段的形成性评价更关注学生在完成综合性任务中表现出的自主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与人讨论、合作、沟通和协调的能力;有条理地展示任务成果的能力。因此,建议学校进一步细化模块评价体系,依据学生能力培养目标,将各个学科占40%或30%的形成性评价内容进行分解,通过让学生参与内容的制定、权重的分配、等级的划分等活动,促进学生明确发展方向,熟知学习内容,积极参与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校应加强学科测试资源库的建设
问卷数据显示,44%的教师在编制测试题时根本不设计使用命题双向细目表。编制试题时,72%的学校在对学生测试命题时采用教师分工命题,然后进行拼盘组合的方式;13%的学校聘请校外专业机构人士进行命题;7%的学校使用各种出版刊物中的套题;只有8%的学校建有题库,随机抽样。不设计使用命题双向细目表,对测试类型的定位、考查内容的分布、难中易程度的把握、认知水平的程度、题型的选择、题量的控制等命题因素缺少充分的考虑,命题时的随意性就比较大,试题的信度和效度难以保证。目前,我国大规模的校外考试(如高考及学业水平测试)已开始采用征题与命题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命题组卷。建议学校加强对教师进行评价理论和命题技术的培训,组织名师和骨干教师开展原创题命制活动,组织其他教师开展选编题活动,还可以组织和召集优秀学生参与试题的收集和筛选活动,将优秀试题按照年级特点、学科知识内容要点和能力层次(认知水平)进行专项归类。建立试题库建设的长效机制,教师可根据教学的具体要求或发现的问题,随时补充或替换测试题目,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易错题目、掌握不充分内容或着重培养的认知水平进行考核,使评价为改进教学服务。
过程性评价方法在学生学业成绩认定中的使用,并不是对传统测试型方法的否定,而是一种反思、补充和改进,目的是为了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发展状况。希望学校将学生的现实利益和长远发展利益进行综合考虑,重视思想品德与心理素质在学科学习中的内化,重视跨学科知识和能力的考核,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重视实践操作能力的养成,使学生不仅做到成绩优秀,而且更要做到学习优秀和成长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