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调动,立体课堂
2014-04-26彭群
彭群
【摘要】《荷塘月色》是一篇经典写景美文,也是中学教材里的一篇老课文。关于这篇课文的分析及教学设计可以说是不计其数。很多老师都认为这篇课文很难再有大的突破与超越了。但是越是老课文,越应该去挖掘新的突破点。老教材新教法,更能体现课改的水平。
【关键词】调动思考 调动试听 调动手心
在过去的教法中,老师们教《荷塘月色》的时候大都是对课文条分缕析,讲解很到位:介绍作者朱自清及有关写作背景;抓住“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一文眼,分析作者的感情发展脉络;重点品味文中的4、5、6小节,分析写景的手法,如比喻拟人通感叠音词等。但是学生除了知道《荷塘月色》写景很美以外,就没有其他更多的收获。甚至有的学生一直在疑惑作者把荷塘月色写得那么美究竟有什么意义。那么如何从眼耳手心多方面调动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为我们展现的丰富的世界呢?一堂语文课是否可以不只是有分析,而且是可以更加生动立体呢?
一、自主提问,调动思考
在新课程理念下,强调要让学生自己体验探究。《高一新课程标准》中写到:“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觉得教学也是一样,应该引导学生提问,善于思考,同时要解决学生的疑惑或帮助他们去获取他们想知道的知识与技能,而不是一味地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了解学生的需求与困惑,才能让语文课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在新课程标准下,要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提出问题是值得重视的一个过程。因此,我们可以在课前让学生先提出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预习完《荷塘月色》后“你最想知道的问题,或最有困惑的问题”。把问题收集上来以后,我进行了归类分析。其中80%的同学提出的问题是关于本文的写作目的及学习本文的意义的,20%是关于写作手法的。这两个类型的问题我确认为本课教学的重点。
二、设置情境,调动视听
教学总是在某种情境中的教学,语文教学尤其如此。要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语文能力,总是在特定的语文环境中进行的。一篇课文的阅读是一个情境,一个字、词、句的正确理解也离不开上下文的“语境”。惟在这设定的情境中,浮想联翩,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可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真是“一字一句总关情”“一枝一叶总关情”。可见,语文教学必须进行情境教学。
《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的美文,设置情境能让学生更好的走入课文。首先,给学生听《荷塘月色》的音频朗读,朗读中配有一些画面,可以帮助学生进入情境。我观察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有的闭着眼睛在欣赏,有的睁大眼睛跟随着画面。欣赏完之后,我马上问他们,“你们听完朗读后,觉得自己进入了一个怎样的世界?学生有的马上答到:“爱的世界!”全班哄堂大笑。我说:“你讲的是江南采莲的情景吧?看看作者是如何评价这幅画面的?”学生找到了“这是一个热闹的季节,这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我让刚才那个学生念一下“风流”一词的课文注释——“不拘礼法的表达爱情”。我提醒他们这个注释侧重于什么,学生马上悟到了“不拘礼法”,即自由自在。总结出作者是描写了一个自由自在,无忧无虑,欢快幸福的世界。另外,还有学生回答进入了“寂寞的世界”,有的回答进入了梦的世界……但是,《荷塘月色》不仅仅是形式美,走入情境后应该引导学生深入心灵思考。接下来我将课前同学们关于本文的写作目的及学习本文的意义的提问归纳为下面这个问题深入探讨:有人认为《荷塘月色》首次以文学文本而非哲学文本的形式向读者揭示了人类心灵栖居的三个世界,这是《荷塘月色》的最大价值所在。是哪三个世界?你的心灵中也有这样的世界吗?学生普遍认为自己的心灵中有现实世界,有些同学有“荷月世界”——自己心灵一个暂时栖息的空间,但是大部分同学说不清楚自己的理想世界是什么。教师可以抓住这个机会和学生交心,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理想世界,与自己的心灵对话,相信这样他们对《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的价值会有更深的理解。
三、形式多样,调动手心
新课程要求我们重新认识课堂教学,以往的“被动型”教学形式已经悄然而去,取而代之的是“自主型”课堂教学形式,整个课堂教学从长久以来根深蒂固的“封闭型”走向“开放型”,因此,要调动各种各样的形式让学生展示自我:动作化、游戏化、艺术化、生活化等等。
例如在带领学生欣赏《荷塘月色》写景部分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描写画出“荷月世界”图。学生的想像力很丰富,“亭亭的叶子”,花“有袅娜的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他们还在花儿上面反射一些月光,说这样才像“碧天里的星星”,还画上音乐的符号,代表“渺茫的歌声”……这样不仅让学生走入了《荷塘月色》的景色中,而且锻炼了他们的感知能力,想象力。
这样的课学生很轻松也很感兴趣,没有条分缕析,却印象深刻,从各个方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我认为,语文课就应该这样:生动立体,有声有色,有思有悟。
参考文献:
[1]张白山.漫谈《荷塘月色》[M].中国和平出版社.2001.
[2]李创新.中学语文创新教法[M].学苑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