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薛范:中外音乐的桥梁纽带 身残志坚的文化使者

2014-04-25清音

小演奏家 2014年3期
关键词:俄中苏联俄罗斯

清音

构架中外音乐桥梁的文化使者

薛范先生是中国著名的翻译家和音乐学家,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作家协会和中国翻译协会会员;上海音乐家协会、上海作家协会和上海翻译家协会会员;中俄友好协会全国理事;上海师范大学客座教授。

他一生致力于外国歌曲的翻译、介绍和研究,自1953年发表第一首译作至今,已历一甲子。60年来,薛范先生凭借卓越的审美感和对外国歌词歌唱性的把握,译配发表了世界各国歌曲近2000首,并赋予了这些歌曲以永恒的生命力,其中包括脍炙人口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鸽子》《雪绒花》《回忆》《草帽歌》《西班牙女郎》《你是我的心》等传唱广泛的佳作;编译出版《苏联歌曲汇编》《最新苏联抒情歌曲 100首》《苏联电影新歌100 首》《1917~1991苏联歌曲珍品集》《俄罗斯民歌珍品集》《俄罗斯和苏联合唱珍品集》《世界通俗合唱珍品集》《奥斯卡金奖电影歌曲荟萃》《世界电影经典歌曲500首》《欧美音乐剧名曲选萃》《拉丁美洲歌曲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歌曲100首》以及《薛范50年翻译歌曲精选》等30多种;撰写《歌曲翻译探索与实践》《歌曲翻译的历程》《苏联歌曲史话》《摇滚乐史话》《二战时期欧美歌曲一览》《历史的回响——苏联卫国战争歌曲概览》《情动俄罗斯》和《银幕上的歌曲》等以及其他文章近100篇。此外,他还筹划录制了20多种用中文演唱外国歌曲的盒带和CD唱片;为中央电视台和上海电视台筹划了多套音乐电视节目。1988年起,薛范先生陆续举办了多台俄苏歌曲专场音乐会、外国名歌演唱会和世界电影歌曲音乐会,在北京、天津、西安、武汉、成都、昆明、杭州、珠海、澳门乃至新加坡等地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鉴于语言文字学家薛范对俄中友谊和俄中文化交流做出的卓越功绩,俄罗斯联邦五次对薛范先生予以褒奖。其中,1995年11月30日, 俄罗斯联邦政府授予“荣誉证书”,以表彰薛范“在中国推广和传播俄苏歌曲的巨大贡献”。1997年,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亲自为薛范授予象征最高国家荣誉的“友谊勋章”。1999年10月5日和6日, 中俄两国政府分别授予他“中俄友谊奖章”、“俄中友谊奖章”及荣誉证书。1996年,薛范名列伦敦剑桥的《国际名人辞典》;1998年名列印度新德里的《亚太名人录》;2000年名列美国的《世界名人录》。 2005年,薛范先生获“中国资深翻译家”荣誉称号。

原苏联作曲家协会音乐学会与音乐评论委员会主席弗拉吉米尔·查克这样评价薛范翻译的歌曲:“从您杰出的翻译作品中,曲和词交融在一起,具有一种特殊的魅力。您对于歌词有着卓越的审美感,把握住词的歌唱性,从而使您的译词化为了音乐。正是您,在中国大地上赋予这些歌曲以生命。”

赋予歌曲以生命的成功译者

薛范先生出生在上海,从小患病,但靠着坚强的毅力和对实现人生价值的渴望与追求,自学成才,终于成为俄苏歌曲在中国流传的引航人。

在各种艺术作品中,歌曲是最通俗易懂的。每一首俄苏歌曲在中国成功的传唱都凝集了薛先生的心血。几十年来,为了及时找到俄苏最新的歌曲资料和音乐信息,他经常手摇轮椅到图书馆,甚至多次只身一人到北京查找资料。无论是在上海、北京还是其他地方,为了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他习惯带着干粮一早就赶到图书馆,直到闭馆,白开水、干面包加上书籍就是他的午餐。

为了更加准确地把握原曲的精髓,使译作符合中国人民的语言习惯和文化传统,他博览群书,以坚强的毅力自学了俄、英、法、日等国语言并研习了国外音乐史、作曲理论和音乐作品分析等知识,并自修了大学中文系的全部课程。薛范先生认为,翻译是一项永无止境的工作,更好更准确的译词永远会藏在深刻的凝思中。他把前苏联歌曲中旋律和词义中显露出的意蕴,即崇高的英雄激情和个人情感体验融为一体,呈现出特有而昂扬的感情色彩和浪漫风格。因此,他翻译的俄苏歌曲能在中国广大民众中引起共鸣,流传甚广,影响了几代人。其中,脍炙人口、久传不衰的名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国人至今都在传唱。

2007年之前,因条件所限,薛范从没去过俄罗斯。直到2007年,俄罗斯举办“中国年”,俄中友好协会和莫斯科中俄文化交流中心向这位为俄罗斯音乐文化的传播默默奉献近五十年的中国翻译家发出邀请。当年6月,薛范首次访问他情系已久的俄罗斯,开始了圣彼得堡为期10天的访问。

作为当之无愧的中俄文化交流使者,薛范在俄罗斯受到从政府到民众最高礼节的热情接待。在俄中友好协会工作了55年的嘉丽娜·库利科娃,结识许许多多俄罗斯和中国的朋友们,她在自己记录俄中友好历史的书中,一如既往地表达了俄罗斯人对薛范的深情:“我的书中最卓越的英雄之一毫无疑问是您,我亲爱的朋友——薛范。您的豪情和热爱生活的态度使我无限钦佩,因此我想要通过我的书让我们国家的人知道您不仅是一位真正的英雄,而且在增进我们两国人民之间相互了解和友谊的事业中做出了巨大贡献。今天在中国,索洛维约夫·谢多伊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真正成了民歌,男女老幼都在唱我们的歌曲,这一切都是您的功劳。”

身残志不残的坚强斗士

薛范先生一生对前苏联和俄罗斯歌曲怀着深厚的感情,并投入了全部热情。而薛老师的生活经历更令人感动,它鼓励人们要在任何情况下积极乐观地直面人生。

薛范1934年9月生于上海,2岁时患小儿麻痹症,从此永远与拐杖和轮椅结伴。1952年高中毕业后,他考入上海俄语专科学校,因下肢严重瘫痪而被拒之门外,这个坚强的男人不相信眼泪,从此走上自学之路。1953年,薛范在上海《广播歌选》杂志发表了译配的第一首前苏联歌曲《和平战士之歌》。接着,他应邀为上海广播乐团翻译了第一首混声合唱曲杜纳耶夫斯基的《春天进行曲》,1955年,第一次编译出版了《苏联歌曲集》,1957年,发表了堪称经典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等。他用自己的才华和知识,挖了第一桶金,因此实现了独立而辉煌的人生。

之后几十年,薛范的生活几乎就是在纸与笔、书与文中度过,他用敏锐的头脑克服残障的身体,将对生存的需求降到最低。

由于下肢瘫痪,薛范睁开眼睛后就几乎都是在轮椅上度过。出入不便,上下楼不便,为了减少上厕所的次数,他尽量少喝水,经常一上午一动不动地伏案写作,嘴唇都干裂破皮。长期坐轮椅,身体缺乏运动,肠胃消化系统功能明显减弱,薛范尽量少吃,更少吃鸡鸭鱼肉,用最简单的饭菜打发自己的身体。薛范凭借顽强的生命力和踏实的事业心,残疾身体竟然支撑着他迈过一个个生活中艰难,在清苦中默默耕耘并坚持走到今天,不仅独立地走出了一个充满光彩的人生,而且通过自己的努力,架起了一座中外艺术交流的桥梁。

记得2002年笔者和同事陈知音一起去看薛范先生,一个普通居民楼的一楼的两居室,较大的房间做书房,桌上书架摆满各种书籍、外语字典和抄写的草稿。我们在有些凌乱但满溢书香的房间里听薛范先生讲自己、讲音乐,丝毫感受不到对命运的不满和抑郁。应该告辞的时候,薛范先生拿着要寄的邮件坚持陪我们一同出门。走出小区的铁门,他与我们道别后,迅捷地用手滑动轮椅,穿过街道,一下消失在对面的立交桥后。那轮椅的滑道好似一曲歌的旋律,唱出一个不屑于被命运歧视、顽强自信的灵魂之歌……endprint

猜你喜欢

俄中苏联俄罗斯
普京:莫想破坏俄中关系
武装保护苏联
普京:俄中合作对国际局势稳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另辟蹊径
先救谁——原载俄罗斯漫画网▲
同舟共济
欲盖弥彰
雾在做迷藏
本 期 导 读
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