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中国近代童子军教育中“党”的“在场”

2014-04-25张亚民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14年2期
关键词:童子军仪式教育

张亚民

青年儿童的基础性教育不仅关系到每一个个体的全面发展,更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与命运。因此,现代民族国家都将青年儿童教育视为培养人才的根本。而在儿童教育体系中,童子军教育以其独特的教育理念与方式在各国教育发展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童子军(Boy Scout)教育模式由西方引进中国教育领域后,便以其先进的教育理念、充实的训练课程、完美的教育体系备受中国近代教育学家的青睐,进而在近代中国逐步成长壮大。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童子军教育被纳入国家教育范畴,由政府全面推广,童子军成为国民党推行党化意识形态与三民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童子军教育党化教育模式童子军教育中充满着浓厚的党的象征、党的历史与党化意识形态,显示出童子军是普遍的“党化”过程的一部分,“在党治下的童子军直接受党指挥,固然要党化,不直接受党指挥,也要党化。”国民党领导人在奠都南京后的十年间,始终致力于使党的观念与图像成为教育青年儿童活动中无所不在的东西。国民党的领导精英们认为,“在目前中国生死关头的国民革命进程中,正需要用决死的勇士,而那些富于情感、血气方刚的青年,误如歧途,任其过那堕落的生活,不能够成为党国的有用之人才,为致力国民革命的继承者……那么训练青年、救济青年是中国国民党万万不可忽略的一件事。”基于这种状况,国民党采用与推行童子军训练,实在是“救济青年、训练青年”的一个好方法。

童子军教义联结党与国家的明显作法,是为了把国家的好公民等同于为党服务与忠于党的意识形态。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把青年儿童一切浪漫、悲观、沉沦、浮躁颓废……行为与心理改掉,变成为革命化、纪律化、系统化、民众化、社会化的革命职业者”,使党的使命与行动在青年儿童中得到显现与强化。因为只有这样——把党义、党纲融化在童子军教育中——才能“打破那些误入歧途的青年的花月之迷梦、恋爱之痴心、自杀之绝望”,从而使他们能够“以党的行动为自己的行动,以党的意志为自己的意志,以党的愿望为自己的愿望,变成国民革命队伍里生活集体化、行动纪律化、技能科学化的勇敢战士”。在这里,中国童子军首先要求绝对的服从以及思想、行动的划一,蒋介石针对中国童子军的使命论述道:“在革命过程中党童子军的使命,较之各国的童子军特别重大,他的性质可说是一种革命队伍的预备军,他的使命是在完成国民革命的大事业,每一个团员就是青年的革命战士。”因此,“只有团体的自由,没有个人的自由”,对童子军不断地灌输“绝对服从”“忠勇”“报效党国”等观念,充分体现了国民党训练童子军的指导思想。

国民党为了切实掌握童子军训练,不但对童子军本身的训练目标有强烈的政治色彩,而且对童子军教练员的政治要求也很高。1928年,南京开办童子军教练员训练学校,规定学员在毕业前必须全体入党。后来取消了党童子军名义,这个计划未付实施。此后,“复兴社”为操纵童子军,成立“中国童子军励进社”,作为它的外围组织。蒋介石亲任社长。励进总社设在南京,各省及特别市设有分社,成员是童子军教练员。除对教会童子军教练员中顽强分子及一般童子军教练员中站在教会派立场的人须慎重考虑外,其余所有的童子军教练员可以吸收为社员。“复兴社”操纵童子军是采取由上而下的方式,即首先掌握童子军的领导机构,如党童子军司令部,中国童子军司令部,中国童子军总会的历任主任都是“复兴社”总社的领导层人员,而省、市童子军指导员有很多是“复兴社”社员。

体现党的“在场”最有效的办法是全体童子军都能直接接受党化教育,其途径就是通过童子军课程训练传输党化意识形态。童子军初级课程中包括介绍孙中山的意识形态、革命思想起源以及国民运动发展的内容;中级简要地介绍三民主义思想;高级课程则包括国民革命的说明,并讨论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与西方帝国主义的接触,成为“国耻小史”。这些讨论的主要旨趣是孙中山与国民党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中心角色,而党作为孙中山思想的执行者,对中国民族的延续与发展是不可或缺的。换句话说,党利用在童子军教育中对孙中山一生、党的意识形态与革命史等的内容安排,巧妙地把自己的意志渗透其中。

除了以党为中心的历史教育外,在童子军的各种公共活动中也象征性地将党与国家联系在一起,主要是通过在其举行活动的公共场所悬挂国旗、党旗以及党国领导人的肖像等各种形式表达出来。1936年,全国童子军举行第二次大检阅期,各地童子军营地遍悬国旗、党旗,一方面烘托出此次活动的盛大场面,另一方面更为彰显党在童子军运动中所具有的崇高地位。同时,营地正门处高挂有“蒋委员长骑马式之肖像,神情英武,含意至深,使人见此劳苦功高之伟大领袖,领导群伦,增进民族复兴之观念不少”。作为全国童军总会的副会长,冯玉祥向大会赠送了石碑,上面镌刻着“要想着收咱失地,别忘了还我山河”的警语,并注明东北失地的面积、人口、铁路、森林、矿藏等情况,“使人观图兴感,诚足以唤起民众,增进复兴民族之思”。

湖北老河口四维小学(取“礼、义、廉、耻”之四维命名)童子军经常举行各类仪式,接受党的教育:一是每天早晚都要列队去中山公园广场升降国旗;二是升旗后在校园内肃立,进行早会活动,恭听“礼、义、廉、耻”的训育;三是参加每周一的纪念周会,纪念孙中山先生,举行诸如“向国父遗像默哀”“诵读总理遗嘱”等活动;四是接受各种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训话,如宣扬“国家至上、民族至上”“拥护蒋委员长领导抗战”的观念等。回忆者至今对接受的训育内容记忆犹新。1930年4月21日,在全国第一次童子军大检阅完毕后,参加检阅的全体童军拜谒孙中山陵墓,并举行总理纪念周。同时经国民党中央第112次常会核准通过,由全国童子军“在总理陵园捐建喷水池一座,以示尊崇,而垂纪念”。由此,总理的光辉形象于每一个童子军心目中得到强化,作总理的忠实信徒,作真正的三民主义、党的童子军,自是不言而喻的事情。

党的形象在童子军举行的各类仪式中有更加强势的显现。仪式可以看作是一种“受规则支配的象征性活动,它使参加者注意他们认为有特殊意义的思想和感情对象”。并且在这种象征性活动中,“仪式能够把价值和意义赋予那些操演者的全部生活。”每一个童军一年中要参加数十种集会仪式,如3月份“国父逝世纪念”与“革命先烈纪念”、5月份“国民政府成立纪念”、7月份“国民革命军誓师纪念”、9月份“九一八纪念”、11月份“国父诞辰纪念”、12月份“民族复兴节”等。通过这些仪式,“党”便顺理成章地把某些“价值和意义”赋予“那些操演者(童子军)的全部生活”。endprint

就童子军举行的仪式而言,最重要者莫过于入会宣誓仪式。青年儿童参加童军组织的宣誓仪式,进行严格的仪式操演,从更深层次的意义上来看更像是在经历用“党”的意识与形象对其进行再塑造的过程。童子军的宣誓极其隆重,因为童子军的责任,在三条誓词中说的明白,童子军训育的意义,三条誓词也包括详尽。童子军在考验初级课程合格后,举行一次宣誓,在党、国旗、国父遗像的面前,恭恭敬敬地背诵誓词宣言终身奉行,其意义极为重大。这样可以使参加者得到非常深刻的印象,在“党”的象征物的“注目”下,观礼的来宾及已经宣过誓的童子军可以得到反省,同时这也有助于发挥、宣传童子军训练的价值,引起更多社会人士的关注。

宣誓的仪式常因宣誓人数的多寡而有繁简。最简单的宣誓,例如只有一两人举行宣誓时,就在国旗的前面,由当地理事会代表及团务委员会负责监誓证誓,童子军举手宣誓即可。当人数众多时,不得不妥事筹备,布置会场,举行盛大的宣誓典礼。事前要派定能说国语而声音洪亮的人担任司仪,呈请当地理事会或党部,指派代表监誓;请童子军家长或童子军服务员一人至三人担任证誓,主席由团务委员会主席或团长担任,并函请各界人士观礼。如果在户外举行,可以利用天然的地形,酌量加以布置点缀,团员的排列可用马蹄形。如果在室内举行,除布置主席台外,坐位也可以依会场情形酌量布置。但无论在什么地点,党旗、国旗、国父遗像、会长肖像等必须悬挂,其他标语及点缀品由各团酌量布置。宣誓典礼的程序如下:(1)开会入场;(2)唱国歌;(3)向党国旗及国父遗像与会长肖像行最敬礼;(4)主席恭读国父遗嘱;(5)静默;(6)主席报告;(7)宣誓;(8)监誓人训词;(9)唱中国童子军歌;(10)证誓人训词;(11)来宾演说;(12)答词;(13)表演;(14)欢呼;(15)散会。

在宣誓时,态度应该十分庄重,两足立正,两目注视国旗,举右手,上和肩成水平,臂上屈,和上臂成直角,伸三指,沉着背诵誓词。宣誓前将帽除下,宣誓后戴上,表示成为正式的童子军。从此以后,人人都要尽心尽力去履行誓约,以自己的良心与行动来证明自己的的确确是一名遵守童子军誓词规律的中国童子军。在这种每一个加入童子军组织的青年儿童都要经历的仪式中,我们不难看到“党”的形象的再现。在仪式举行时,必须将党旗与国旗悬挂在孙中山遗像的两侧,充分象征了党与国家的不可或缺。党与国家的结合构成宣誓典礼的焦点,正如同旗帜与孙中山遗像成为举行仪式的大会堂中视线的焦点。视觉的焦点形成无形的权威,让人对其起誓,而出席的权威人物也被当成是孙中山、党与国家的代表。在南京十年的初期,这种宣誓典礼尤其明显地将焦点集中在党与国家上,童子军在宣誓时要对党旗与国旗鞠躬、朗诵孙中山的遗嘱、要能解释三民主义的内涵,并发誓要发展自我以作将来参加中国国民革命的准备,从而完成人生起步阶段的第一次道德塑造与精神洗礼。

最后,“党”的“在场”还具体表现在国民党各级党部人员在童子军各种活动中所具有重要领导作用。这些党部人员与各级童军组织的直接领导者们(各级童子军理事会理事)拥有相等的权力,尽管他们不会刻意去干涉童军事务。童子军举行重大活动,如某一地区童子军的大检阅大露营,当地的党部人员便被要求参与主要领导工作。他们的出现与在场不仅体现出党的中枢对童军事业的重视与扶持,而且也使每一个童军心目中党的形象得到进一步强化。青年儿童加入了童军队伍,接受童子军严格而有趣味的教育,要为国家、民族的强盛奉献光和热,这一切似乎都成为必然、不证自明的事情。而党的形象反复出现在童子军的视线里,铭刻进他们的脑海中,意味着“党”着实成为童子军实现宏伟目标的媒介物。为党做出牺牲,依靠党的领导,统统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一二八”事变中,上海市商会童子军团的四位童子军勇士(罗云祥、应文达、鲍正武、毛征祥)正是在“党”的号召下,怀着“为国效忠、救难拯危”的信念而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参考文献:

[1]营地见闻.申报,1936-10-9.

[2]全国童子军大检阅今晨在京开幕.申报,1936-10-8.

[3]一周大事述评.中央周报,1930-11-3(3).

[4]保罗·康纳顿 著.纳日碧力戈 译.社会如何记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endprint

猜你喜欢

童子军仪式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十岁成长仪式
仪式感重要吗?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美国童子军只有男孩才能加入吗?(答读者问)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Talking strategies
Mushroom and Toadstool
童子军:百年历史,强悍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