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科举制度下的人才观念
2014-04-25郝露
郝露
从人才观念的发展变化视角出发,找出人才观念与历史、政府、国家和社会等不同层面的关系,总结出科举制度下中国社会人才观念的发展与变化,融合了古今中外社会学、哲学等方面的观点,试图揭开科举制度下人才观的社会思想和文化背景,并找出适用于当今人才工作的宝贵经验财富。科举制度社会思想人才观
一、引言
中国社会进入隋唐以后,迈入了经济社会大繁荣的阶段,成为封建社会的一个发展高峰,这其中一个重要标志和原因就是科举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这一制度从根本上保证了知识分子作为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主动力,并从法律和制度上确立了知识分子对社会、国家和政府的统治力。
二、科举式人才选拔制度的深层社会意义
科举制的建立强化了知识分子——士阶层的政治地位。从根本上来说,这一阶段主政者出身中下层知识分子,奉行自上而下的改革,改革的目标又是参政议政的资格问题,可以说科举选士制度带给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力是非常巨大的。自隋唐以后,世袭贵族往往仅仅作为封号或少数民族主政期间的一种形式存在着,真正起着政权核心作用的仍然是奉行均产精神的中下层知识分子。
社会上任何一个公民,通过科举制度,都可以获得参政议政的官员资格,而整个社会和国家也都是在人人平等的主体思想的控制之下的。这样,在社会层面上形成了这样一个特殊的现象:皇帝像个大的家长,官员是家里的长子,普通百姓则是一样平等的孩子,这些“孩子”在这样平等的气氛下,逐渐养成了一种“仍然过着孩童般的生活,过着一种精神生活……然而却拥有在原始人那里找不到的精神和理性的力量,这种精神和理性的力量使他们能成功地处理复杂而困难的社会生活、政治和文明的问题”。
三、科举式人才选拔制度的特点
相对于今天而言,科举制度无论实在立意宗旨、操作标准、公平程度、社会影响力等方面都是现代考试制度学习的榜样,而这种考试制度的立意精神来自于中国经济社会精英知识分子遵循的均产精神的文化传统,同时又影响到了社会思想的方方面面,从而对选拔人才、使用人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人人平等思想的主流地位
这一阶段的中国社会,受科举制度人人皆可报考的观念影响,在社会和国家层面上,有才能的读书人、练武之人都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获得参政议政、行使权力的资格,树立了这样一个人人平等的环境气氛,而且这个平等思想的高度要远远早于和高于西方资产阶级高呼的“人生而平等”的思想。黑格尔在其著作《历史哲学》中这样评价中国古代社会:“在中国,实际上是人人绝对平等的,所有的一切差别,都和行政联带发生,任何人都能够在政府中取得高位,只要他具有才能。”
2.人才选拔考试制度日益完善
各朝各代对科举科目的设置都有所不同,大致来说,隋唐开科取士的项目比较多,包括了明经、明法(通晓法令者)、明字(通晓书法者)、明算(通晓术算者)、进士、俊士(才能俊秀者)等五十多种科目,基本包含了国家政府需要的各类人才项目;宋代增加了殿试,规定由皇帝亲自主持考试的制度;元代开始将“四书”纳入科举考试的选题范围;明代、清代开始使用科举考试专用的文体形式——八股文。而考试制度与教育制度是紧密相连的,学堂——邑庠——书院——太学(国子监),一级一级的考试和教育,都应运而生,有官方的学校,也有私立的书院和学堂,这一阶段的学校教育并不是仅仅教授科举制度为主的内容,算术、天文、历法甚至工艺技术,在中国古代学校教育之中仍然存在的,而且政府也有专门的机构招募和吸纳这部分人才。
3.重文轻武的人才观念盛行
这一阶段,除去元和清两个少数民族掌权的朝代以外,其他朝代都存在这样一种倾向,那就是重文轻武的现象。宋代对知识分子的优待达到了一个高峰,从科举制度的增设“殿试”和“策问”形式,到赵匡胤“不杀谏官”的遗训,大力提倡文化教育的措施,再到军事方面解除军阀军权的行为,宋代呈现出典型的尚文轻武的特点。明代继承了宋代的风格,不过在武举、武进士方面,有了较多突破,各级将领的选拔任用,武举、武进士占了相当的比例。这个阶段,中国社会逐渐走向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整个社会一下子被安放在一个庞大的中央政权之上。这样的情景下,各个朝代是无论如何都没有能力来确保各类人才的发展和使用的。而科举制的推行,本身就有平铺分散的缺点,尤其是后来偏重“四书”出题以后,对社会上各类人才发展起到了偏离的引导作用,不利于不同种类人才的成长和发展。人才种类发展不全,自然科学得不到真正可持续的发展,导致了中国社会严重的创新能力不足,专业人才稀缺,社会公共服务人才几乎为零,这些缺点的危害性一定程度上一直遗留到现在。
四、科举式人才选拔方式的现代启示
1.对知识分子和教育的高度重视
对知识分子和教育高度重视是历代统治者和当政者高度一致的做法,从周公吐哺到张之洞延请辜鸿铭,绵延数千年,中华民族血脉中那种对文化知识的尊重一直薪火相承。而当政者亲自抓教育的做法,也是非常值得推崇和推广的。教育是人才工作的基础和保证,没有自身良好的可持续的教育模式,不可能有可持续的社会发展模式。
2.政府、国家和社会三个层面结合状态下的人才发展
从中国历史的发展来看,科举制社会时期,中国社会相继创造了一系列选才、用才的方法,在理念、标准化、社会影响力方面都是现在学习的榜样,他们能通过国家或政府的法令、条规,最大限度地挖掘人才为国效力,实在是需要值得肯定和研究的。而且科举考试的标准化设置,有很多东西值得研究和创新。
3.古代人才与农业经济的关系
古代人才与农业经济的关系可以提示现代中国高素质的创新人才队伍需要什么样的产业经济来支撑,笔者认为应该是高科技的生物、生态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中华民族是一个过着孩童般心灵生活的民族,但就是这样看似简单幼稚的心态却能维持那么庞大的一个国家和社会,处理过人类历史上曾经最多人口的最艰难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人天生温和,对世界充满了和平友好的期待,但同时有拥有卓越的智慧和理性,这正好赋予中国人维护生态平衡、和谐人与自然的能力。所以,未来知识分子的制高点,应在本来就自然而然接受的,同时又富于时代科技因素的高科技生物、生态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上。
五、结语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影响至远,但科举制度也存在着平铺散漫、无力量的缺点,而整个国家又是中央集权体制,导致中国社会所有的问题都展现在庞大的中央政权之下,所以中国古代社会缺乏公共服务和管理职能,中国普通人之间缺乏公共道德意识,中国的知识分子缺乏战略思维和武装斗争精神。这样的情景下,唯有强化教育的创新发展和契约精神的培养实践,摆脱后殖民地文化的盲目崇洋媚外,才能保持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重新占据世界发展的引导者位置。
参考文献:
[1]钱穆.国史新论[M].三联书店,2005.
[2]周秉钧.尚书[M].岳麓书社,2001.
[3]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4]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M].上海三联书店,20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