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经典美文诵读对中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

2014-04-25赵巧玲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14年2期
关键词:国学文化教育

赵巧玲

近年来,学习国学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国学作为一种通识教育、素质教育、人文教育、博雅教育,尤其是国学中经典诵读的部分,对正处于成长黄金阶段的中学生来说,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国学经典诵读道德行为习惯近年来,学习国学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从高校的国学院到国学引入中小学课堂,从政府的以人为本、以德治国的和谐社会构建到各类媒体论坛和大师讲坛,可见国人对国学的兴趣高涨。国内外的文人、学者纷纷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国学。那么,大家为何会对国学如此热捧?

一、国学热的原因

著名学者王杰归纳了九个原因:中国近年来经济的持续发展;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港台新儒家代表人物对大陆学术界的反哺;国学热的兴起与海外华人的积极推动有很密切的关系;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的巨大变化;经济发展与道德滑坡、诚信缺失的矛盾以及个人灵与肉的矛盾冲突;近年来,以德治国、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在我国的倡导,加速了国学热的兴起;学界与媒体联手,推动了国学热的勃兴;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沟通和交流,促使我们寻找自己的民族之根和文化身份,国学热应需而生。

二、国学的价值与意义

严格意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给我们做出“国学”统一明确的界定。按国学大师章太炎《国学讲演录》所分,则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所以,国学基本与中国传统文化同义。我们讨论国学的价值与意义,其关键也是在讨论中国文化的价值与意义所在。具体来说,国学的兴起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1.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

清末民初的国粹派思想家们所谓“学亡则亡国,国亡则亡族”,即是主张通过保文化学术来救国家民族。章太炎说:“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吾闻处竞争之世,徒恃国学固不足以立国矣;而吾未闻国学不兴而国能自立者也。吾闻有国亡而国学不亡者矣;而吾未闻国学先亡而国仍立者也。故今日国学之无人兴起,即将影响于国家之存灭,是不亦视前世为尤岌岌乎?”在人类进入21世纪的今天,民族矛盾、宗教冲突、战争、社会矛盾、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几乎都属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和谐问题。《孔子研究》主编、山东大学教授蔡德贵认为,孔子提出“和为贵”,“和”的基础是和而不同,互相包容,求同存异,共生共长。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乃至和谐世界的建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转向孔子思想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寻求和谐、和平之道。

2.对民族的影响

国学不仅仅指传统学术,还指其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价值与民族精神。一个国家的崛起,从根本上说,在于它的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精神力量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软实力的核心,增强精神力量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深入挖掘和大力弘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使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国家和民族振兴的根基和魂魄,从而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感召力和影响力。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实力已有很大提升,但是文化实力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国学所承载的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和基础。要充分发挥国学教育在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增强民族精神力量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国学教育的重点是青少年。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们在对青少年的国学教育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效,但是不能忽视西方的腐朽文化和价值观念对青少年成长的严重危害。青少年是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开展国学教育,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熏陶青少年,对于提升青少年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情操,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华民族亦须以其独特的品质与风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以传统文化的同根性增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以强大的精神力量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对个人的影响

“以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史是什么?是文化。毛主席一生博览群书,烂熟文化于心中,运用于实践最终领导中国人民取得胜利,让中国这只雄狮又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靠的就是文化给予我们的伟大力量。如今,中国社会与改革开放以前相比,社会财富极大增加,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人们焦虑也与日俱增。人类从未有如今天这么多的忧虑:精神空虚(没有信仰)、心浮气躁(少了很多宽容,多了更多的不满和牢骚)。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几乎充斥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充斥我们每一个人的头脑。于是人们试图通过对儒家思想、传统文化、国学的重视,来呼唤社会的道德良知,呼唤正义的力量,呼唤健全的理想人格,呼唤人性中善的本质,呼唤人间一切真善美的东西。因此,国学对个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人生观的影响,基本哲学思路与世界观的形成,审美意识的提高。

三、国学中的诵读经典

我们这一代人是看着各种卡通片、漫画书成长起来的应试教育高手,国学的积累实在有限。针对几代人国学素养的不足,面对媚俗的大众文化的冲击,对国民特别是青少年进行国学初步的教育已是十分紧迫之事,而且贵在坚持。经典诵读就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

1.经典诵读教育是通识教育

不是培养学生某种特定技能或使学生获得某种具体有用的知识,而是要发展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2.经典诵读教育是素质教育

经典诵读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培养手段。教师在学生求善的过程中对之不断地进行鼓励和强化,使学生的求善倾向不断地定型化,形成特有的道德品质,培养人的韵味、思维能力、智力和美德。使得德育工作更为立体,更具实效,更有潜质,可以让学生在自我教育,自我约束中,逐渐感悟“做人”的道理。

3.经典诵读教育是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主张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发展丰富、健康的人性。endprint

4.国学经典教育是博雅教育

旨在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和优雅气质的人,让学生摆脱庸俗、唤醒卓异。其所成就的,不是没有灵魂的专门家,而是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

中学生诵读经典究竟有什么意义呢?当今社会,各种不良思想时刻在影响着学生,学习经典可以让孩子吸取修身、做人、治学之道。经典诵读,可以使我们明德。懂得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高尚的人。懂得明辨是非,可以使我们明理。比如,《春秋》《战国策》,都有很多道理,可以使我们明辩。比如,《晏子》《古文观止》,都有很多辩论技巧,可以使我们明术。比如,《孙子兵法》《鬼谷子》,可以使我们明知。比如《水经注》《天工开物》,就是知识性的书籍,可以使我们练才。诗词歌赋能让我们有文采,高雅不俗,比如,《易经》。总之,可以使学生陶冶情操,发展个性,提高道德修养水平,使学生具有更佳的学习、生活状态,促进各门功课的学习。

四、我校经典诵读实例

近几年来,为了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用经典美文滋润学生心田,我校将国学内容引进了课堂。通过诵读经典、演讲经典以激发学生爱国、爱校、爱家的意识,提高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趣。

1.经典诵读教育实施情况

(1)诵读材料

我们对国学内容不能一味地高唱赞歌,也不能因为它存在弊端而一概抹杀。在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之后,自编适合学生诵读的国学校本教材。比如,《三字经》是从礼仪方面教育学生的,适合低年级的学生;《千字文》则包含了丰富的自然知识,适合高年级的学生。

(2)师资培训

全校语文和政治老师参加培训,探讨研究国学问题。成立专门的特色教育办公室,进行国学教育的开展和评比。指导学生演出汇报,指导学生进行经典诵读演讲比赛。通过国学教育的形式,潜移默化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3)教学形式

国学课堂形式多样,课外活动多彩。每天下午第一节课和晚自习课前二十分钟,学生都在诵读经典国学,韵味十足,班会活动上,学生们演绎经典,惟妙惟肖。不将国学列入考试范畴,不占用过多时间,不增加学生负担。学生们学习国学激情空前高涨。

(4)文艺汇演

我校特色教育办公室主办,学生科、团委、基础教研室协办的国学经典诵读汇报演出多次举行,学生踊跃参加,大家对汇报演出赞不绝口。

2.经典诵读开展前后对比

最初,一些家长对学校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持怀疑态度。认为学这些艰涩难懂的古典知识,不求甚解,不会有多大帮助,还会浪费正常学习时间,使学业负担更加繁重,对理解能力较弱的初一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但是,经典诵读,重在熏陶。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麦志强教授谈道:“国学教育必须把握一个原则,那就是不进入考试状态,完全以孩子的兴趣为主,熏陶、渗透,不用太明白其中的道理。”中学生正处在情绪多变的青年期,由于学习压力大,加上父母关心过度或者家庭教育方式不当,致使很多孩子容易多愁善感,性格孤傲、叛逆,对学习失去信心,不懂得理解父母,体贴父母。独生子女的种种弊端都在身上得到体现,不懂得包容、忍让、关心别人。一年来,每天在校园里都会听到学生们整齐地诵读孔夫子的:“入则孝,出则悌,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弟子规》中有原文:“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无懒;父母教,须敬听。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孝悌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古人云:“百善孝为先”。有位后进生,学习成绩不理想,行为习惯较差,受到老师家长批评,思想消极,变得叛逆。通过半年多的诵读经典后,行为习惯有所改观,在学校尊敬老师,回家可以心平气和地和父母交流思想,父母都感到惊喜。现阶段,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的文化修养、人生观、价值观都得到了潜移默化的改变。据调查,有个别同学,过去学习和品行习惯都较差,如今也开始从国学中学习到发奋学习的精神。正是有这样强大的精神力量,学生的品行、毅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五、经典诵读经验反思

一个人的“道德”“品行”是最难“教”的,很多时候都是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学来的,学“国学”的意义并不是简单地背诵几首圣贤的名句,更应重视其精神实质,老师在教孩子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学生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一般来说,国学经典是做人做事标准,学生通过口诵心记,久熏成习,久习成性,其气质就能达到一定高度,对良好品行的形成是大有帮助的。毕竟十几岁是人生记忆力、接受力的黄金阶段。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国学教育会越来越收到推崇。

参考文献:

[1]国学讲习会·序.民报.

[2]论语.

[3]孟子.

[4]任继愈.说忠孝——儒学的回顾与前瞻.

[5]牟钟鉴.道家、道教与中国文化.

[6]方立天.佛教与中国文化.

[7]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论文选(第二册).

[8]老子.道德经.

[9]古文观止今译.齐鲁书社出版.

[10]新编千家诗.中华书局出版.

[11]何跃青.听大师讲《庄子》.中国华侨出版社.

[12]曹军.儒家的和谐管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13]陈生玺.张居正讲评《论语》.上海辞书出版社.

[14]孔子怎么说.中国青年出版社.

[15]我们的经典.中国青年出版社.

[16]于丹《论语》心得.中华书局,2006.endprint

猜你喜欢

国学文化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题解教育『三问』
“垂”改成“掉”,好不好?
年味里的“虎文化”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谁远谁近?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