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2014-04-25杨玉文
杨玉文
小学语文德育渗透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一方面应认识到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语文教师不能替代德育教育本身,我们不能因为强调德育教育而冲淡了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从而导致语文教学失去其主体地位;另一方面要找准两者之间的融合点与渗透点。
一、立足小学语文教材,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字、词、句、段进行深入体会,深刻感受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和精妙绝伦,并通过听、说、读、写等各种方式让学生感悟祖国文化的绚丽和璀璨。只有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才能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树立积极向上的发展目标,促使学生情感获得从外到内的提升和升华,真正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营造浓厚的德育氛围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课堂教学迎来了新的春天,多媒体技术集声音、画面于一体,可以极大地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教师要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营造浓厚的德育氛围,让学生满怀热情的接受思想教育。例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设备渲染氛围,让学生仿佛置身其中,接受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教育。比如,在学习《桂林山水》这篇文章的时候,笔者在课下搜集了大量关于骆驼峰、老人峰和漓江之水的图片以及视频影像资料,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让学生一边欣赏,一边听课文的录音,让学生感觉桂林山水就在身边,近距离的感受祖国山河的秀美和壮丽,爱国情怀油然而生。这时笔者再进行引导启发,带领学生想象云雾山、盘龙洞的秀丽景色,从而激发学生建设美丽祖国的雄心壯志,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三、利用好语文课堂教学,对学生开展有效德育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利用好语文课堂教学,对学生开展有效德育教育。例如,阅读对学生思想意识的形成和道德素质的培养具有积极的影响,是开展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要利用阅读开展德育教育,促进学生意志品质和高尚情操的培养。教师要发挥好指导者的作用,由于小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不能准确地分辨书籍的好坏。教师要根据学生喜好和心理特征向学生推荐优秀文学读物,并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一边欣赏,一边评价,真正做到读有所获。例如,某些学生热衷于言情类小说,也有的学生则只注重内容,但却很少关注文章中所流露出来的思想情感,同学们的这些阅读习惯都是不可取的,教师要及时引导,让学生接受有益的熏陶和感染,一方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培养学生不畏艰险的优秀品质。
四、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德育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我们要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将德育教育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理念,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
(上接第140页)在实训课上要进行阶段性考核,并对学生在各个阶段进行独立考核记录,根据每个学生的考核记录,及时了解其各种技能掌握状况,从而开展针对性训练。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每学年动员和要求学生参加劳动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鉴定,如中级电工、中级车工、中级钳工等技能证。2009年我校中级电工考证通过率98%,2010年中级电工考证通过率97%,2011年中级电工考证通过率98%,其他考证通过率95%。上述数字证明了我校在深化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加强职业能力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5.开展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意义
(1)学生的素质现状,适合一体化教学
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讲授专业课,整堂课从头到尾讲授听得见、摸不着、看不见的理论,少数抽象思维能力较强的同学尚可接受,而大多数同学听得昏昏欲睡,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在教学理念上,应根据目前学生的现状,顺其自然,加强形象思维教学,多给学生自己动力操作的机会,使同学们从枯燥乏味的理论中解脱出来,获取他们需要的就业技能。
(2)一体化教学能推动校本教材的改革
目前职业学校有些教材的教学内容与市场严重脱节或滞后,而且实用性不强,而一体化教学凸显了形象思维教学,这就要求教材的侧重点要转移到操作技能上来,要求理论浅显易懂,简洁明了,可操作性强。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大胆舍弃一些烦琐冗长的理论,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要求学校开发和编写校本教材,使教材更贴近学生实际。
(3)一体化教学是“动脑”与“动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讲给我听,我会忘记;指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去做,我会理解。所以,只有更多地给学生自己做的机会,他们才能更好地消化理解。在一体化教室上课,任课教师可以一边讲授基本理论,一边通过实验手段演示工作原理,然后让同学们通过实际操作吸收消化,使同学们在生动、活动、有趣的学习氛围中学到知识。
(4)一体化教学为学生研究性学习打造一个良好的平台
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造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要使学生由接受性学习转化为以研究性学习为主体的学习形式,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研究探索,实现“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转化。在一体化教室上课,就具有科学研究的情境和氛围,就能很好地把学生情绪调动起来,使他们跃跃欲试。任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还可采用学生自主提问的教学方法,即以学生质疑为切入点,以学生合作解决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5)促进学校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发展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理论教学和集中实习分别进行,理论教学的内容与实习课题往往不符,出现了理论是这样讲的,而实习又练的是其他的,出现理论与实践互不影响的局面,不利于充分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一体化教学可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融合,让学生在学中干、干中学,在学练中理解理论知识、掌握技能,打破教师和学生的界限,教师就在学生中间,就在学生身边,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热忱,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学生边学边练,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解放.“产学研结合”与“工学结合”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
\[2\]赵志群.对工学结合课程的认识\[J\].职教论坛,2008,(1).
\[3\]胡大威.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07,(10).
\[4\]马树超.工学结合:职业教育与用人单位对接的关键举措\[J\].职教论坛,2007,(1).
\[5\]陈解放.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期待\[J\].中国高教研究,2006,(8).
\[6\]郁正堂.加强校企合作推进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试点工作\[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4).